最新研究:人的腦細胞如何生成與發展記憶

2021-01-07 量子認知

腦細胞,也稱為神經元,由細胞體和神經突組成。神經突又分樹突和軸突兩種。軸突很長,所以神經元是具有長分支的複雜的專門細胞。神經元在分支的特定位置構建蛋白質,以便可以形成新的突起,控制它們的移動方向並與其他神經元建立連接。這個結構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尤其重要,可以幫助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在更廣泛的大腦組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構建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有用蛋白質的遺傳藍圖,以mRNA的形式連續地在細胞分支周圍移動,構成從DNA複製的遺傳信息。

神經元是動物細胞中最長的一種,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基因藍圖傳遞到正確的位置,科學家們一直在解決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過去認為,它們是由驅動蛋白,一種長有兩英尺的細長蛋白,行走到目標目的地運輸的,但是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一點。每個活細胞都有一個自組的「高速公路」網絡,可將大分子材料從一側轉移到另一側。不同的「運載車輛」運送數千種不同的貨物,其中驅動蛋白是最常見的類型。

今天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為認知神經元的形狀、生長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這是科學家首次揭示大腦如何在細胞內傳遞遺傳密碼,這一過程被認為對於長期記憶的生成與發展至關重要。

巴塞隆納基因組監管中心(CRG)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叫做KIF3A/B的驅動蛋白可以轉運mRNA,使用另一種稱為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蛋白,作為結合驅動蛋白和mRNA的銜接。蛋白質運輸至少有兩種編碼微管蛋白和肌動蛋白的mRNA,這是神經元用來構建其細胞骨架的兩種蛋白質。這對於塑造細胞至關重要,以便它可以與其他神經元形成新的連接。

如上圖所示,沿神經元自組裝公路運輸kinesin-2的mRNA-蛋白質複合物的圖形表示。運輸綜合體讀取的mNRA定位信號以大寫G表示。

在上面攝像中,帶有完整定位信號的一到四個黃色螢光標記的mRNA的包裝在安裝在顯微鏡上的微腔中組裝的微管上移動。藍色mRNA具有突變的定位信號,運輸機械無法識別。

mRNA,英文:messenger RNA,指信使核糖核酸,是由DNA經由轉錄而來,攜帶相應的遺傳訊息,為下一步轉錄成蛋白質提供所需的訊息。

該發現令人感興趣的是,mRNA在記憶的存儲和形成中起關鍵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編碼蛋白質β-肌動蛋白的mRNA持續沿著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移動。當突觸反覆接收信號時,mRNA會被用於製造β-肌動蛋白,這對於加強突觸和加強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附著非常重要。反覆刺激突觸會不斷增強連接,這被認為是記憶的形成方式。

研究人員說。「西班牙神經科學家聖地牙哥·卡哈爾(Santiago Cajal)曾經首先提出,我們的大腦通過增強神經突觸,改變形狀來保存記憶,從而使腦細胞能夠牢牢地相互抓住並更有效地傳導信號,」 「一個多世紀以後,我們正在描述一種可能的機制來證明他的理論。」

mRNA跨越相對遠的距離,它們穿過40微米長的微管道路網絡。典型的神經元是該長度的十倍。如下面攝像所示,自動跟蹤運輸的RNA顯示了在同一包裝中的運輸速度和運輸的mRNA數量。

研究人員使用試管中的純組分合成了細胞自組裝的「高速公路」,從而揭示了各個構件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共同運輸mRNA。對神經元mRNA的運輸很重要的純化蛋白用不同的螢光染料標記,並在高靈敏度顯微鏡下進行了研究,該顯微鏡可以檢測單個分子的快速運動。

研究人員發現,mRNA及其銜接子APC會開啟驅動蛋白的激活。轉運的mRNA具有特殊的定位信號,該信號控制將不同的mRNA加載到驅動蛋白上的效率。即使對該信號進行了微小改變,也影響了mRNA到達其目標目的地的過程,這表明腦細胞發展出了複雜的機制來控制數千種不同信息的傳遞。當不運載「貨物」時,驅動蛋白轉移到節能模式以節省燃料,直到下一次工作為止。

研究人員說:「找到運輸mRNA所需的確切媒介就像在大海撈針中尋找針頭,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將繼續研究構成神經元複雜後勤網絡的運輸系統。了解腦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對於抵抗痴呆症和神經性疾病等全球性的挑戰至關重要。」

參考:"A reconstituted mammalian APC-kinesin complex selectively transports defined packages of axonal mRNAs"Science Advances (2020). 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1/eaaz1588

相關焦點

  • 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人成年後,大腦神經元能否再生?在近百年的現代神經科學發展史上,這個問題幾經反轉,尤其是近年的一些重磅發現,更是為爭議雙方都增添了證據。2018 年 3 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雜誌發文,指出隨著人類成長,海馬區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即生成新的神經元)急劇減少,成年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 最新藥物將逆轉抑鬱症和記憶衰退
    北京時間2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何使人類大腦變得更加「年輕」?目前,一種旨在逆轉中年健康的藥物將很快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老痴瞬間表現出來的記憶力減退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正常一部分,目前一項研究表明,使人們腦細胞恢復青春活力可能很快成為現實!人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研製一種使老年人大腦保持清醒的日常服用藥片,並有可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早期出現的輕度認知障礙。這種頗具希望的最新療法現已被證實對治療衰老老鼠十分有效,能夠將衰老老鼠記憶力提高至更年輕狀態。
  • 神經科學家發現保持記憶與腦細胞DNA重新激活有關
    一個多世紀以前,動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創造了「記憶痕跡(engram)」一詞,用以表示記憶在大腦中留下的物理痕跡。從那時起,神經科學家在尋找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記憶的過程中取得了進步。他們已經了解到,特定的腦細胞會在我們形成記憶時激活,並在記憶時重新激活,從而增強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 新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能會使腦細胞恢復可塑性
    在使用腦組織的實驗室研究中,催產素似乎逆轉了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對腦細胞的影響。這種激素可以恢復細胞的「可塑性」,而可塑性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激素催產素起源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分。催產素在分娩、母乳餵養和社會聯繫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也可能促進浪漫的依戀。身體在性活動過程中釋放激素,從而獲得了它作為「愛激素」而聞名的化學物質。
  • 全想記憶:你知道嗎?我們的大腦有200億個腦細胞
    大家好,我是全想記憶的林揚,在這裡我想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你們的大腦陪伴你多少年了嗎?是10年,還是20年,還是30年?還是60年?100年?我相信每個人都還是非常清楚的,因為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 研究顯示成人腦細胞可再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0日 15: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8月19日電(記者葛秋芳)科學家研究發現,成人腦細胞被植入實驗鼠大腦後可生長出新的神經細胞。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記憶力差?記憶與情感有關嗎?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神經生物學家。如今,幾項研究成果的披露,讓人們從分子水平上看到了記憶形成的一些線索,也為人工智慧研究、提高學習效果、疾病治療(如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線索。
  • 如何改善大腦記憶力?美國最新研究:每周做這項運動20分鐘
    我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都會暫存在腦內的海馬體,形成短期記憶,最終送到大腦皮層,成為長期記憶。如何減緩大腦退化、提升記憶力?對於記憶衰退的老年人而言,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一份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單次運動,也可使衰老大腦的認知能力、記憶力提高。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醫生提醒:簡單訓練或可啟動全新腦細胞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
  • 研究顯示:記憶形成需雌激素參與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在你開始閱讀本文時,你的大腦就開啟了一系列複雜的化學步驟,以形成記憶。但這段記憶能保持多久,很可能取決於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據《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7月30日報導,一些科學家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女性受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症和記憶力衰退的影響尤其大。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近三分之二是女性。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完全揭示學習和記憶的基本機制,但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記憶形成都需要雌激素的參與。
  • 「史無前例」的研究!首次揭示如何在睡眠中激活,回放短期記憶
    由布朗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組成的學術研究機構BrainGate,在兩名癲癇患者的大腦中植入了微型電極。首次顯示了大腦神經元如何在睡眠中激活,以「回放」我們的短期記憶,從而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和紐約長老會醫院主任、阿爾茨海默氏症預防診所的Richard Isaacson博士說:「儘管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但目前仍不清楚『短期』記憶是如何被歸檔,變成『長期』記憶。使用腦機接口是研究記憶的一種令人興奮的方式,因為它可以記錄腦細胞的活動模式。」
  • 神奇,缺氧不會造成嬰兒的腦細胞死亡
    研究結果表明,早產兒的海馬體發育會受到損害,但是,缺氧並不會造成早產兒的腦細胞死亡。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早產兒醫學上規定,以末次月經的第一天起計算預產期,也就是說,女性的懷孕周期大約為280天,大約是40個周。
  •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
    腦損傷後,大腦內幹細胞會分化生成腦細胞,以修復損傷。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如此分化出的許多腦細胞往往半途而廢、停止發育,造成腦功能難以恢復。
  • 大腦新細胞或可清除兒時記憶
    大腦新細胞或可清除兒時記憶   對於任何想留住記憶的人來說,一組新的腦細胞可能是他們最不需要的東西。
  • 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並加速衰老,如何研究健康衰老?
    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衰老與疾病機理》期刊刊載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發光二極體產生的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和視網膜,並加速衰老過程。「長生」並不代表「不老」,科學家究竟是如何研究健康衰老的呢?
  • 缺氧不會造成嬰兒的腦細胞死亡!
    of Preterm Fetal Ovine CA1 Pyramidal Neurons》的研究論文。所以腦部缺氧可能會影響大腦神經發育,進而影響日後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注意力和行為。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它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
  • 《記憶大師》移植記憶
    大腦的秘密毋廟置疑,在人體裡,大腦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它是控制運動,產生感覺及實現思維行動的中樞,科學研究發現,人腦由140億個腦細胞組成,每個腦細胞可生長出2萬個樹枝狀的樹突用來計算信息,人腦計算機」的潛力遠遠超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人腦可以儲存50億本書的信息;處於激活狀態下的人腦。
  • 神經幹細胞有望再生腦細胞 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科技日報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姜靖)即便是成人的大腦,其可塑性也比人們原本想像的要強很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最終也難免罹患痴呆和認知功能缺失等疾病。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未來有望利用神經幹細胞再生人腦細胞,幫助恢復記憶。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最近,美國再生醫學研究所副主任阿什克·謝蒂及其團隊將提取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海馬體中,發現其幫助恢復了記憶。相關研究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   據謝蒂介紹,海馬體在學習、記憶及情緒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年齡增長體積會不斷縮小,導致記憶力明顯下降。
  • 如何實現永久記憶?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實際上,如果你了解過記憶原理、人的記憶特點、記憶的本質是腦細胞的突觸增生,並遵循下列這四個記憶步驟,就能實現永久記憶。初記活潑腦細胞在記憶初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突觸感應閾降低而形成有效的記憶通路,但這種細胞的突觸感應閾降低和回升周期都很短,是以分秒來計算的,所以維持的時間較短。熟記當有效的短期記憶通路形成後,如果繼續反覆刺激相關的腦細胞,則這些細胞會刺激其周邊的細胞,從而使記憶的路徑擴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