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新細胞或可清除兒時記憶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大腦新細胞或可清除兒時記憶

  對於任何想留住記憶的人來說,一組新的腦細胞可能是他們最不需要的東西。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中新生成的神經元能「逐出」先前習得的信息。該研究為弄清人難以回憶起童年記憶的原因提供了線索。

  領導該研究的神經學家Sheena Josselyn說:「起初,這一發現讓我們大吃一驚。大多數人認為,新的神經元意味著更好的記憶力。」她的丈夫、加拿大多倫多市兒童醫院的Paul Frankland也參與了研究。

  在人類、小鼠和其他幾種哺乳類動物的一生中,海馬體內會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起初生長速度很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慢。研究人員已經在小鼠身上證實,在學習前,促進神經系統的再生能增強記憶的形成。但最新研究顯示,在信息被習得後,神經元的生長會抹去這些記憶。

  Josselyn說:「儘管這個結論看起來違反直覺,但這些神經元的確發揮著『破壞性』的作用。」她指出,一些理論模型曾預測過這種效應。

  研究人員以剛出生的小鼠和成年小鼠為研究對象,將它們置於一個會遭受重複電擊的環境中,訓練其對環境的恐懼意識。所有小鼠都很快學會了該任務,但剛出生的小鼠在訓練一天後就遺忘了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而成年小鼠卻保存這段負面記憶長達數周。

  這種差別似乎和神經系統的再生有關。在訓練後,Josselyn和其團隊通過遺傳方法和化學方法人為抑制了剛出生小鼠神經元的生長,旨在增強其記憶的持久性。Josselyn對成年小鼠進行了四至六周的能促進神經系統再生的常規訓練,旨在加速其遺忘那段負面經歷。

  Josselyn說,這種遺傳和化學操作無法直接應用於人類,因此這一結論很難在人類身上檢驗。但小鼠和人都存在「嬰兒期遺忘」,即忘記早期的生活經歷。Josselyn表示,很多動物在年幼期神經元快速生成的現象有助於解釋「嬰兒期遺忘」的問題。

  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家Karl Deisseroth說:「這令我難以置信。他們的研究覆蓋了所有方面,從基因和藥物幹預到行為幹預再到跨物種比較。」儘管Deisseroth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和該團隊合作過另一個獨立項目。2005年,Deisseroth曾發表了一個Josselyn提到過的計算模型,並表示他很期待在10年後看到對這一觀點的實驗驗證。(段歆涔)

相關焦點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王朗笑稱,揭開印跡細胞的激活率下降的謎團,我們決定從它開始「破案」』。課題組將清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進行了記憶的形成和提取等一系列的實驗後,發現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率下降的現象得到抑制,對記憶遺忘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去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的恐懼反應要比對照組更加明顯,處於靜止狀態的時間是對照小鼠的2倍多。」谷巖說。圖2. 清除小膠質細胞抑制了遺忘。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經過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該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
    記憶雖然看起來神秘莫測、難以觸及,但它其實也有著堅實的生理基礎。神經科學的教科書是這樣說的:兩個相鄰的腦細胞通過連結的突觸釋放化學物質傳遞信息時,記憶就形成了。當大腦再次回憶時,這些連接就會被重新激活,並得到加強。
  • 大腦細胞建立記憶過程解密
    經歷會在大腦的海馬體內形成記憶,海馬體保存記憶的神經細胞轉化為記憶痕跡細胞。此前受實驗條件限制,科學家未能觀察到記憶痕跡細胞的群體活動,一直不清楚記憶是如何在大腦內被作為信息處理的。日本富山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新的光測量技術,通過在小鼠腦內同時激活兩種不同的記憶痕跡細胞,觀測到了兩種記憶的神經細胞群的特殊動態。此外,他們還成功觀察到了小鼠在新經歷某件事時,記憶在大腦內是如何保存以及固定下來的。他們發現,記憶痕跡細胞群中存在多個亞群。
  • 大腦記憶容量有多大?
    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儲藏了大量的數據,那麼大腦的容量相當於多大硬碟呢?為什麼我們留不住嬰兒時期的記憶?
  • T細胞記憶帶你認識新冠肺炎
    由於有效的免疫記憶可以持續數十年,並且伴隨著免疫應答反應的增強和病原體清除的加快,因此產生強大持久的T細胞和B細胞記憶是疫苗研發的主要目標,為此,許多靶向新冠病毒的疫苗目前已經入人體試驗階段。記憶T細胞反應的特徵包括:(1)通過TCR特異性識別源於病原體的抗原,增加與病原體反應的記憶T細胞庫;(2)對感染的反應更加迅速和強大;(3)進行基因預重組以生成一組「特別定製的」效應細胞類型,從而優化細胞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其中包括可幫助增強體液免疫的Tfh反應;(4)屏障組織中存在記憶T細胞,這是一種可用於快速檢測和控制感染的手段。
  • 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機制
    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或在移除大腦中細胞碎片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另外一種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或許也參與到了清理大腦細胞碎片的過程中,而其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的後援力量,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來加速大腦中細胞碎片的清除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繫。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覆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只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 EMBO J: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
    ,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來加速大腦中細胞碎片的清除,並降低細胞碎片/垃圾對周圍腦細胞的有害影響效應。,當死亡細胞和細胞碎片不斷積累時,其就會損傷周圍健康的細胞,進而加速神經元細胞的死亡並誘發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作為大腦中的吞噬細胞(能夠吞噬並吸收細菌和細胞碎片的細胞類型),小膠質細胞就能夠採取行動清除這些危險,但細胞碎片有時會淹沒小膠質細胞,這或許就暗示科學家們存在一種特殊的機制,能夠幫助清除這種危險的細胞碎片。
  • 你的記憶,可能正被免疫細胞吞噬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丟失太多記憶也是個問題。比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便喪失了記憶的能力。現在,科學家向我們展示了大腦中的固有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在器官喪失記憶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科學界曾認為,小膠質細胞僅僅在吞噬病變的或死亡的神經元時才被激活。
  • 如何強化或抑制記憶?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或可操縱記憶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有朝一日也許能「操縱」人們的大腦、從而杜絕創傷性記憶對心智的情緒影響,大腦中的一處小型結構也許是未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症(PTSD)的關鍵,醫生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強化患者的正面記憶、或抑制負面記憶。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兒時的事情記不起來,我們的大腦對記憶做了什麼?
    當時治療癲癇的方式還比較落後,亨利在27歲那年做了一個腦部的手術,醫生切除了一部分大腦組織,其中就包含了一部分與記憶功能息息相關的組織,它就叫做海馬體。這次手術非常成功,治好了亨利的癲癇發作。但是讓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科學家說亨利雖然能夠記住他以前的記憶,但手術後的他卻無法再形成新的長久記憶。他記不住自己的朋友,記不住剛才是否吃過飯,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嶄新的一天。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來源: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所(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處於發育期的大腦持續萌發出新的神經元連接(名為突觸)。
  • 研究新發現!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知道大腦海馬體的哪些區域需要刺激,那麼記憶是有可塑性的。這一發現有一天可能為PTSD、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如果科學家可以操縱你的大腦,讓創傷記憶失去對你心靈的情感控制,結果會怎樣?
  • PNAS:乳酸鹽可有效增強大腦記憶
    2014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葡萄糖衍生物激活記憶受體的分子機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神經元是大腦運作的關鍵,但是其並不是大腦的所有,大腦中有一種名為星形細胞的細胞,其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也非常重要;研究者表示,星形細胞產生的乳酸鹽或許可以加速大腦的記憶過程,這項研究為研究人員揭示個體的認知和記憶障礙甚至是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提供了新型線索。
  • 為啥記憶像電影?原來人類大腦中存在「時間細胞」
    如果你曾從自行車上摔落下來,就可能產生一段電影般的記憶:風吹過你的頭髮,道路上的鵝卵石,之後就是疼痛……  這種記憶被稱為情景記憶,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現已發現人類大腦中存在一種使記憶成為可能的細胞,該細胞被稱為「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令主持手術的外科醫生感到震驚的是,這次手術摧毀了莫萊森產生新記憶的能力,而他原來的記憶則保留了下來。這場計劃外的實驗表明海馬體是形成新記憶的必需結構,尤其是背景豐富、每天都會產生的「間歇性」記憶,比如今天早上你遛狗時所見到的一切。不過,這些細節豐富的記憶並沒有儲存在海馬體中。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被轉移到大腦的外層——大腦皮層。
  • 2019年十項重要的大腦研究:腦脊液可清除有毒蛋白質
    一項研究發現,9名探險人員在空曠的南極洲呆了一年多之後,他們的大腦體積縮小了。研究人員比較了探險者在前往南極大陸之前和回家後的大腦掃描結果,發現在探險者返回後,其大腦的海馬體等部分區域的體積變小了。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區域。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初。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兒了?
    大腦如何表示外部世界的信息,又如何將感覺轉變成記憶?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研究密切相關。先看看一個著名的病例(名為H. M.),他患有頑固性癲癇,為了控制他強烈的癲癇症狀,神經外科醫生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切除他的海馬區,以及大腦兩側與海馬區相連的區域。手術後,這位病人仍能辨別人和物體,可以回想起手術前就知道的一些事,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再也不能形成新的持久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