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醫生提醒:簡單訓練或可啟動全新腦細胞

2020-12-05 談健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

確實,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讓我們不斷明白我們的腦部記憶功能不斷再走下坡路。對於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除了恐懼和等待,就別無他法了。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當我們年齡增長了以後,經常進行腦力訓練,很大可能會啟動全新腦細胞。也就是說,我們的腦細胞死亡之後,我們能夠通過自我的腦力訓練進行改變。

早期腦細胞死亡不會再生的研究理論

雖然我們在子宮中時,大腦的絕大多數細胞都會形成,但在嬰兒期,大腦的某些部分仍在繼續創建新的神經細胞。隨著我們來到成年初期,大腦細胞的再生能力就會停止。就如同諾曼-道奇在其開創性著作《改變自身的大腦》一書中指出,關於大腦無能力改變的信念主要來自3個主要方面,包括:

●大腦就像一個非凡的機器,能夠使事物產生驚人的變化,但卻無法再生和變化。●無法實際觀察大腦的微觀活動。●遭受嚴重腦損傷的人無法康復。因此,我們也一直認為成年人腦細胞只有那麼多,死掉一個便會減少一個。所以,我們一直認為大腦非常脆弱,一旦因受傷、中風或疾病而受損的話,便會導致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從認知能力的輕度破壞到完全損害,從而對腦部造成毀滅性的傷害,而且還是永久性的。雖說我們經常傾向於認為腦損傷是持久的,但我們從大腦損傷中恢復的能力取決於大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位置。

腦細胞死亡就不會新生?

在1990年代後期,紐約洛克菲勒大學進行了研究,向Mar猴注射了示蹤劑,可以區分慢速分裂的成熟腦細胞和快速分裂的新腦細胞。他們發現:

與記憶和情感相關的大腦區域——海馬體,在不受年齡或時間限制的情況下繼續再生新的細胞。

後來使用碳14測年法評估細胞發育的年齡和過程的研究證實,海馬中的細胞雖然不斷死亡,但很快被新的細胞取代。只有通過這些細胞的形成,海馬才能維持其中心功能。它也向我們顯示,新細胞的數量及其再生頻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開始下降。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我們的大腦細胞可以再生,但是會因為年齡增長,再生的能力會比較微薄。

時至今日,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大腦具有重組通路,建立新連接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創造新神經元的非凡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大腦可塑性。一般認為,我們大腦具有兩種類型的可塑性:

功能可塑性:大腦將功能從大腦受損區域轉移到其他未受損區域的能力結構可塑性:大腦因學習而實際改變其物理結構的能力

就拿功能可塑性來說,我們在大腦受損的情況下,例如在中風期間,與某些功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可能會受損。最終,大腦的健康部分可能取代了這些功能,並且使得大腦能力得以恢復。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腦力訓練?

雖然我們都知道鍛鍊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我想很多人並不知道鍛鍊大腦也很重要。正如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在《動物的哲學》中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那就是「用進廢退」。意思就是說:

每一個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發達,從不使用就會日漸退化。其實,我們的大腦也不例外。

如今,大腦訓練風靡一時,經常被吹捧為提高思維能力,甚至增強智力的一種方式。儘管許多認識,在科學家看來既誇張又具有誤導性,但大量研究表明某些類型的活動可能有益於大腦的健康。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鍛鍊自己的大腦呢?

首先,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就是維持身體的整體健康。只有維持自身的整體健康,大腦才會更加健康。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加強有氧鍛鍊,比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等,平時也要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並放棄任何不良習慣,例如過量飲酒或吸菸。

其次,我們可以學會從大腦記憶中描繪某個位置的地圖,以此進行腦力訓練。具體可以這樣去做,我們買一些小鎮的地圖,在10分鐘之內瀏覽一遍。然而在一張白紙上,嘗試通過從記憶將小鎮地圖繪製出來,主要繪製一些主要街道、小巷等等。 然後將自己繪製的地圖與真實地圖作對比,以此重複鍛鍊自己的大腦。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多學習新語言、樂器或新技能,在收穫新知識的時候,也可以不斷拓寬自己的思維。

最後,大家可以嘗試使用自己的非優勢手。其實這是神經生物學家勞倫斯-卡茨在《保持大腦活力:83種有氧運動以幫助防止記憶力喪失和提高心理適應度》中提出的建議。比如我們在吃晚飯或寫字時,可以不斷嘗試換手。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比較困難,但是堅持久了,對我們大腦非常有益。

結語:

大腦健康關乎著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幸福,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大腦,肯定會寸步難行,尤其是到了中老年的時候。所以說,我們與其整天盯著手機,還不如抽出一些時間來鍛鍊自己的大腦。我相信,我們年輕時很好地做到這一切,將來老了,我們的大腦肯定會感謝我們。

#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錯!闢謠:腦力訓練或可改變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確實,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讓我們不斷明白我們的腦部記憶功能不斷再走下坡路。
  • 正常人一天要死10萬個腦細胞!你的腦子會不會不夠用?
    一、想得越多,腦細胞死得越快? 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腦細胞~腦細胞是大腦中各種細胞的總稱,其中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
    腦損傷後,大腦內幹細胞會分化生成腦細胞,以修復損傷。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如此分化出的許多腦細胞往往半途而廢、停止發育,造成腦功能難以恢復。
  • 人體只有腦細胞不會再生,如何拯救?
    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時那個數目的腦細胞可供利用,大約140億個,人的腦細胞再也不會生。骨骼、肝臟、肌肉等其它器官或組織損傷後可因細胞分裂增殖很快得以恢復,只有腦細胞不可分裂。腦細胞處在一種連續不斷地死亡且永不復生增殖的過程,死一個就少一個,直至消亡殆盡。這是一種程序性死亡,也叫凋亡。
  • 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密切關係,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一種觀點認為,基因決定智商,聰明的父母會生出頭腦聰明的孩子;另一種觀點認為,腦細胞的數量決定了智商的高低,腦細胞越多,智商越高。但是近期一項新發現表明,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擁有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驗證新發現為了驗證腦細胞的大小和智商高低的關係,荷蘭的研究人員招募了35名患有腦瘤或者嚴重癲癇的準備動手術的患者(兩種疾病均為神經系統常見病)。
  • 神奇,缺氧不會造成嬰兒的腦細胞死亡
    神奇,缺氧不會造成嬰兒的腦細胞死亡 2020-06-29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顯示成人腦細胞可再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0日 15: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8月19日電(記者葛秋芳)科學家研究發現,成人腦細胞被植入實驗鼠大腦後可生長出新的神經細胞。
  • 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DeepTech 在去年的報導中還曾感慨,腦細胞真的是死一個少一個,耗盡無補,請各位且用且珍惜。腦細胞再生爭議1928 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宣稱,成年人類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也就是說,神經發生只會在胚胎和嬰兒的大腦中進行,人類成年期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這一論斷,也成為接下來幾十年神經生物學界的主流思想。而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這一傳統認知開始逐漸受到質疑。
  • 缺氧不會造成嬰兒的腦細胞死亡!
    醫學上規定,以末次月經的第一天起計算預產期,也就是說,女性的懷孕周期大約為280天,大約是40個周。所以腦部缺氧可能會影響大腦神經發育,進而影響日後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注意力和行為。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它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
  • 中風一次腦細胞死亡數百萬
    核心提示  人們經常看到中風後留下的惡果:偏癱、失語、神經麻痺,原來,是管這一部分的腦細胞死去了。與缺氧腦細胞賽跑,是保證減少損害的重要舉措。  國外科學家以前所做的一些研究曾表明,一年中的12月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月。與其他月份相比,這類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在12月份也是最高的。
  • 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原標題: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 能看腦細胞還「包治百病」?厲害了我的VR
    文/東方亦落最近,劍橋大學和3D圖像分析公司Lume VR合作開發了一款VR軟體,可以通過VR觀察腦細胞,以便找出感染和患病時細胞是如何變化的,從而找到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手段。這款軟體被科學家寫進了論文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醫生只需要戴上VR設備,通過VR軟體就能將2D數據變成3D沉浸式體驗,以便更好地理解細胞內部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尋找起治療方法來也能簡單一些。
  • 深度刺激可促進小鼠腦細胞再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0日報導,加拿大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用一種名為深度腦刺激的臨床幹預療法向大腦特定區域施加電脈衝,能使腦細胞再生,有望幫助提高認知能力並增強記憶
  • 腦細胞真的是死一個少一個嗎?兩個最新研究竟得出相反結論!
    圖片來源:geralt/pixabay在發現成年人大腦可能存在新生神經元的過去20年裡,已經有很多科學家迫不及待地把這一發現應用到疾病治療中,有些研究希望通過有氧訓練或者認知訓練刺激神經元的新生來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些研究希望通過藥物來刺激神經元生成從而改善抑鬱症狀,還有一些研究希望通過新生神經元修補神經損傷。
  •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藥物配方實現腦細胞再生
    新的神經元也表現出像正常腦細胞一樣工作的能力。它們形成網絡,並利用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相互通信。  損傷後的膠質細胞增殖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生物學教授Gong Chen解釋說,當腦組織受損時,神經元不會再生。
  • 小夥聊天突然變啞 醫生:遲1分鐘腦細胞數百萬死亡
    醫生:耽誤1分鐘腦細胞以百萬級數量死亡,這種病正在年輕化!) 10月26日,小王從杭州市某醫院神經內科病康復出院,雖身體已基本恢復,但回想起這次生病的經歷仍心有餘悸。
  • Sci Rep:變色龍腦細胞再生的秘密
    2018年7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Guelph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壁虎大腦分化產生新生細胞的幹細胞。這一發現表明蜥蜴類物種在大腦受損之後同樣能夠再生。這一發現同樣有助於開發人類大腦因年老或疾病受損後的再生。
  • 神經科學家發現保持記憶與腦細胞DNA重新激活有關
    科學家將這些小鼠放在一個新的位置,並訓練它們以防產生特定的噪音,然後幾天後將它們放回該位置以重新激活記憶。在稱為海馬體的大腦區域中,形成並回憶起這種記憶的印記細胞會發亮,這使在驗屍檢查過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將它們從顯微鏡下的其他腦細胞中分離出來。
  • 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大多數人在60多歲時開始出現症狀,但是據報導,這種疾病也可發生在年僅2歲的患者身上。帕金森病的一種標誌是神經細胞退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鑑定出導致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身體和智力退化的一連串細胞死亡事件。這一結果可能為開發阻斷帕金森病進展的藥物提供新的靶點。
  • 德國科學家找到使腦細胞再生的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   德國慕尼黑GSF國家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幹細胞研究所的馬吉達娜·戈特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發現,使用特殊的調節蛋白,星形膠質細胞能分化成功能性神經細胞,這有望成為替代因傷痛或疾病而受損的腦細胞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