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2021-01-11 騰訊網

人成年後,大腦神經元能否再生?在近百年的現代神經科學發展史上,這個問題幾經反轉,尤其是近年的一些重磅發現,更是為爭議雙方都增添了證據。

2018 年 3 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雜誌發文,指出隨著人類成長,海馬區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即生成新的神經元)急劇減少,成年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大家一度以為,爭議就要蓋棺定論。DeepTech 在去年的報導中還曾感慨,腦細胞真的是死一個少一個,耗盡無補,請各位且用且珍惜。

而就在今年 3 月 25 日,Nature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發現,來自馬德裡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的 Maria Llorens-Martin 及其同事,分析了來自 58 名人類組織樣本,結果顯示成年人大腦中仍有成千上萬的新生神經細胞,甚至包括八九十歲的老年人。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和神經學教授 Bruce Yankner 認為,這是一項嚴格且控制良好的研究,旨在解決成年海馬區神經發生的爭議問題。

腦細胞再生爭議

1928 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宣稱,成年人類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也就是說,神經發生只會在胚胎和嬰兒的大腦中進行,人類成年期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

這一論斷,也成為接下來幾十年神經生物學界的主流思想。而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這一傳統認知開始逐漸受到質疑。一些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發生會在多種成年動物的大腦中出現,並在成年人類大腦中發現形成新神經元的跡象。

1998 年,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 Fred Gage 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五名注射了 BrdU(一種 DNA 標記物)的癌症患者的大腦,並在受試者的大腦海馬區發現了這種物質的痕跡。這一跡象表明,海馬區的細胞正在分裂,並產生了新的神經細胞。這成為成年人海馬區神經細胞能夠新生的第一份證據。

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認同,成年之後海馬區廣泛存在神經發生。成年人大腦神經細胞能夠再生這一概念,也被大眾廣泛接受,甚至市面上能看到一些聲稱「能夠促進神經再生過程的飲食和鍛鍊方案」。

但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 Arturo Alvarez-Buylla 領導的團隊在去年 Nature 發表的論文中表示,他們在數十個成年人類的海馬體樣本中,未能找到任何新神經元的蹤跡。這也是當時最大規模的一項研究。

「如果神經發生會在成年人類身上繼續進行,那麼它也是極其罕見的。」Arturo Alvarez-Buylla 說,「它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強有力,也不會是你跑跑步就能增加神經元的數量。」

圖 | 不同年齡海馬區新生細胞(綠色)的數量(左:新生,中:13 歲,右:35 歲)(來源:Arturo Alvarez-Buylla lab)

當時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海馬區齒狀回的新生細胞在人類出生一年內急劇減少(剛出生時 1618±780 個,1 歲時 292.9±142.8 個),在 7 歲或 13 歲時,只有零星的新生細胞偶爾可見(7 歲時 12.4±5.3 個,13 歲時 2.4±0.74 個),而在成年人樣品(18-77 歲)中,齒狀回並沒有新生細胞被檢測到。

不過,「無法檢測到」,還存在「本來就沒有」和「沒有檢測到」兩種情況,基於技術手段、樣品保存的問題,很可能所謂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結果。

再生的成年腦細胞有什麼用?

在 3 月 25 日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調整了實驗室方案,使用的大多數腦樣本在捐獻者死亡後 10 小時內進行處理,並且在保存組織的化學物質中浸泡不超過 24 小時。

研究人員表示,一些沒有發現神經發生證據的早期實驗,使用的是在供體死亡後進行處理的樣品,並且在固定化學品中停留的時間更長。而這些因素可能有助於解釋本次研究為什麼會發現新的神經元。

圖 | 研究人員發現一些神經細胞含有一種稱為雙皮質素(紅色)的神經細胞,被認為是新神經元生長的標誌(來源:Nature Medicine)

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觀察了 13 名年齡在 43 歲至 87 歲之間的健康人屍檢大腦切片,並看到了數以千計的新生神經細胞。這些細胞位於海馬體的一部分,稱為齒狀回,是新神經元的可疑熱點。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在來自 45 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52 至 97 歲之間)的腦樣本中,新生神經細胞較少,這一發現表明神經發生也可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海馬體(Hippocampus),是人類及脊椎動物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大腦皮質下方,成對對稱出現,擁有海馬角及齒狀回等構造。海馬體具有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及空間定位的功能,一般認為細胞狀態與情緒、壓力及運動相關。在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中,海馬體是首先受到損傷的區域。

大多數關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研究,都集中在靶嚮導致致病性β澱粉樣蛋白和 tau 蛋白積累的途徑上。然而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靶向藥物都沒有什麼效果。這也讓人們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一個方式或嫌疑人目標,以尋找阿爾茲海默病和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更好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數據揭示了人類海馬區域未成熟神經元的動態群體在整個生理和病理老化過程中的存在,直到生命的第十個十年。」如果證明神經發生可以改善記憶,那麼刺激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海馬中新神經元的生長,或許會產生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療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 Xinyu Zhao 表示,「這是第一個真正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類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已有研究測試了促進齧齒動物海馬體中神經元生成的方法,例如運動和某些藥物,並且已經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減輕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的認知缺陷。而研究人員的下一個巨大挑戰,就是要弄清楚這些結論是否可以轉化到人體中。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找到使腦細胞再生的方法
    ·戈特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發現,使用特殊的調節蛋白,星形膠質細胞能分化成功能性神經細胞,這有望成為替代因傷痛或疾病而受損的腦細胞的新方法。  人腦中的大多數細胞並不是神經細胞而是星形膠質細胞。以前,人們一直將膠質細胞僅看作將神經細胞連接在一起的「膠粘劑」。幾年前,該研究小組已證明,這些膠質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同幹細胞一樣,能分化成功能性的神經細胞。
  • 研究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時的狀態……
    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出新的連接,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研究顯示成人腦細胞可再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0日 15: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8月19日電(記者葛秋芳)科學家研究發現,成人腦細胞被植入實驗鼠大腦後可生長出新的神經細胞。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醫生提醒:簡單訓練或可啟動全新腦細胞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
  • 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4月15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研究,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
  • 《自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研究,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這項新研究列出了「成人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利用現代神經科學、分子遺傳學、病毒學和計算能力等令人難以置信的工具,我們首次能夠確定一個成年腦細胞中的全部基因是如何自我重置以再生的。這讓我們從根本上了解了在轉錄水平上,再生是如何發生的。」資深作者、醫學博士、神經科學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轉化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Mark Tuszynski博士說。
  • Nature:成年腦細胞受損後,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且再生還...
    4月15日,《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或許對於攻克這個醫學難題有一定的幫助。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傷時,它們會恢復為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新的連接。適當的條件下,這些連接可以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腦細胞真的是用一個少一個嗎?腦細胞死亡後還會再生嗎?
    然而關於神經細胞能不能增多,卻引起科學家爭議了20多年,有些人認為神經細胞可以增多,而有些科學家認為神經細胞不可以增多,那麼真相究竟為何。神經細胞可以增多嗎?2018年3月,《自然》雜誌發文稱:隨著人類成長,海馬體神經極具減少,成年之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錯!闢謠:腦力訓練或可改變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確實,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讓我們不斷明白我們的腦部記憶功能不斷再走下坡路。
  • 神經細胞不能再生但很頑強,昏迷/偏癱/失語不要輕言放棄!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神經系統由大量神經元組成,神經元之間的聯繫通過突觸僅表現為彼此互相接觸,但無原生質連接。由於其分化程度很高,所以一旦受損恢復起來十分的慢長,如果受傷嚴重,會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生活中腦梗、腦血栓、腦出血等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傷,主要由於神經細胞缺血和缺氧所致。科學家多年的研究證實,雖然部分神經細胞因缺血缺氧致死,但我們的神經系統依然具有頑強修復能力。下面從細胞修復、功能代償、突觸再生和細胞可塑性四個方面介紹神經細胞的頑強。
  • 成功治療帕金森 幹細胞是腦細胞再生之「原力」
    導讀:目前,面對治療帕金森等腦病,其病變的根源即腦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幹細胞移植技術成功的解決了腦細胞再生的難題,成為治療帕金森使腦細胞再生的「原力」。 綜合外媒11月24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傑弗裡·馬克利斯及其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神經元移植能夠修復受損的大腦迴路。
  • 最新研究:成年人的腦細胞可能不會再生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成年人的大腦到底有沒有新生神經元?兩個新研究在打架呢
    人體的大部分器官都不斷有細胞衰亡也不斷有新細胞出現,大腦是否也是這樣呢?對於大腦神經元是否會更新的問題,人們的認識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幾經逆轉。整個20世紀,主流觀點都認為神經元在人出生以後是不會更新的,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但是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表明,動物和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可以再生,而且這一能力可能可以持續一輩子。
  • 為了過冬,它們每年要「殺死」自己的大量腦細胞
    小臭鼩的大腦皮質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小的,平均厚度僅500微米,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染色方法觀察到,它們的大腦皮質和我們一樣,有明顯的分層結構。研究人員把大腦縮小的區域精確定位到了體感皮層第4層。這是小臭鼩能量需求最旺盛的一個腦區。因為它們視力很差,主要利用鬍鬚的觸覺來定位獵物,而鬍鬚的觸覺信息首先就是傳遞到體感皮層第4層。
  • 大腦新皮質可再生新神經細胞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成熟大白鼠的大腦新皮質中發現了新的神經祖細胞,並確認這些祖細胞生成了新的神經細胞。
  •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
    腦損傷後,大腦內幹細胞會分化生成腦細胞,以修復損傷。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如此分化出的許多腦細胞往往半途而廢、停止發育,造成腦功能難以恢復。
  • 人體只有腦細胞不會再生,如何拯救?
    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時那個數目的腦細胞可供利用,大約140億個,人的腦細胞再也不會生。骨骼、肝臟、肌肉等其它器官或組織損傷後可因細胞分裂增殖很快得以恢復,只有腦細胞不可分裂。到了80歲,腦細胞減少了一半左右,另外,核磁成像告訴我們大腦總體積從18歲就開始減少,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保護我們的大腦,健康諮詢加微信xbrrr699熱磁經絡頭療可以延緩腦細胞減少的速度,從而放慢大腦衰老的腳步現代科學已經發現,神經細胞卻可以由神經幹細胞分化再生,
  • Science:大腦齒狀回中新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
    2019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齒狀回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dult-born hippocampal neurons bidirectionally modulate entorhinal inputs into the dentate gyrus」。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小鼠模型中對神經發生的研究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成年人大腦中是否存在新生神經元?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自神經科學剛剛發展起來時就存在。起初,科學界一致的共識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如同心肌細胞一樣,出生時有多少就只有多少,並不會進行自我修復與更新。然而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的Joseph Altman教授打破了這個定論,他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內發現了新生神經元。
  • 為了過冬,這些動物每年要「殺死」自己的大量腦細胞……
    而令科學家們驚訝的是,為了在冬天多吃、少消耗,這些小傢伙們竟然能夠讓大腦「熱脹冷縮」,有些腦區甚至會大量減少腦細胞,以節省能量!小臭鼩的大腦皮質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小的,平均厚度僅500微米,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染色方法觀察到,它們的大腦皮質和我們一樣,有明顯的分層結構。研究人員把大腦縮小的區域精確定位到了體感皮層第4層。這是小臭鼩能量需求最旺盛的一個腦區。因為它們視力很差,主要利用鬍鬚的觸覺來定位獵物,而鬍鬚的觸覺信息首先就是傳遞到體感皮層第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