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過冬,它們每年要「殺死」自己的大量腦細胞

2021-01-08 澎湃新聞
為了過冬,它們每年要「殺死」自己的大量腦細胞

2020-12-24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了在冬天多吃、少消耗,這些小傢伙們竟然能夠讓大腦「熱脹冷縮」,有些腦區甚至會大量減少腦細胞,以節省能量!

它們只有人的拇指那麼長,平均體重僅2克左右,比半茶匙食鹽還輕,但和我們一樣,它們也是哺乳動物。這就是陸地上最小的哺乳動物,小臭鼩(Suncus etruscus)。

▲小臭鼩與手的對比(圖片來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Suncus_etruscus.jpg#mw-jump-to-license;CC-BY-SA-3.0)

小型哺乳動物的代謝率很高,為了獲得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小臭鼩每天必須吃很多東西——重量達到自身體重的8倍。到了冬天,散熱很快的小臭鼩沒法冬眠,還是需要不停進食。

而令科學家們驚訝的是,為了在冬天多吃、少消耗,這些小傢伙們竟然能夠讓大腦「熱脹冷縮」,有些腦區甚至會大量減少腦細胞,以節省能量!

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科學家們展開合作,對小臭鼩的大腦進行了一年四季的長期追蹤和詳細分析,他們的新發現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人員首先用核磁共振(MRI)掃描了10隻小臭鼩的大腦,發現其體積到了秋冬季節會明顯縮小,尤其是位於大腦外層的皮質(cortex),在冬天持續收縮,厚度比夏天時減少了近10%。

▲在不同季節對小臭鼩進行腦成像的結果顯示,大腦皮質發生了季節性的大小變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更令他們意外的是,這種「熱脹冷縮」並非整個大腦一起變化,似乎還局限於特定的區域。小臭鼩的大腦皮質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小的,平均厚度僅500微米,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染色方法觀察到,它們的大腦皮質和我們一樣,有明顯的分層結構。

研究人員把大腦縮小的區域精確定位到了體感皮層第4層。這是小臭鼩能量需求最旺盛的一個腦區。因為它們視力很差,主要利用鬍鬚的觸覺來定位獵物,而鬍鬚的觸覺信息首先就是傳遞到體感皮層第4層。這一層的厚度在冬天減少了足有28%,其中的神經細胞數量大幅度減少,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能量消耗。

▲體感皮層第4層的厚度在冬季明顯變薄,其中的神經元數量顯著減少

那麼,大腦的這種結構變化對小臭鼩的捕食會產生什麼影響?進一步分析中,研究人員把這個腦區的神經細胞分成了三類:根據它們對鬍鬚觸覺信號的反應,分為被信號激活的,被抑制的,以及不受影響的。

他們發現,其中抑制型的神經細胞在不同季節的活動有明顯變化,春夏季時的活性比秋冬季高了2、3倍。不僅說明這些腦細胞在冬天幫助動物節省了能量,同時,抑制信號的減少意味著,秋冬季小臭鼩的體感皮層更容易被鬍鬚的觸覺刺激激活。

研究人員分析,這種變化可以幫助小臭鼩適應不同季節的食物供應。具體來說,夏天食物豐富,通過精細敏感的觸覺,它們可以挑喜愛的食物;而到了食物匱乏的冬天,體感皮層檢測觸覺信號的閾值降低,可以促進小臭鼩「飢不擇食」。

圖片來源:123RF

不過,更令科學家們感到好奇的是,這些腦細胞不僅到了冬天大量減少,似乎還會在夏天又長回來。到了隔年夏天,研究人員測量發現,它們的體感皮層厚度增加了29%,其中神經元的數量比冬天時增加了42%。

研究人員表示,神經元的數量是怎麼恢復的,將是未來有待研究的重要問題。「它們是新生的神經元,還是由其他類型的細胞轉變而來,現在並不清楚。」研究作者Saikat Ray博士表示。

「成體神經發生(neurogenesis)是非常罕見的,就算有,數量也很少。據我們所知,成年哺乳動物的神經發生只限於海馬體(和嗅球)。」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科學家 Dina Dechmann評論說,「如果有人發現,在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數量可以增加,發生巨大的變化,那將是另一個的爆炸性發現。」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為了過冬,這些動物每年要「殺死」自己的大量腦細胞……
    ,平均體重僅2克左右,比半茶匙食鹽還輕,但和我們一樣,它們也是哺乳動物。而令科學家們驚訝的是,為了在冬天多吃、少消耗,這些小傢伙們竟然能夠讓大腦「熱脹冷縮」,有些腦區甚至會大量減少腦細胞,以節省能量!小臭鼩的大腦皮質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小的,平均厚度僅500微米,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染色方法觀察到,它們的大腦皮質和我們一樣,有明顯的分層結構。研究人員把大腦縮小的區域精確定位到了體感皮層第4層。這是小臭鼩能量需求最旺盛的一個腦區。因為它們視力很差,主要利用鬍鬚的觸覺來定位獵物,而鬍鬚的觸覺信息首先就是傳遞到體感皮層第4層。
  • 研究顯示小臭鼩為了過冬竟然減少腦細胞
    它們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緯10度到40度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它們的視力不太發達,捕食主要依賴觸覺,通過對觸覺高度靈敏的鬍鬚來定位獵物。不過這並不影響它們「可怕」的捕獵能力,研究發現小臭鼩從碰觸獵物到咬死獵物,僅僅需要幾百毫秒(秒殺)。為什麼要讓大腦「熱脹冷縮」因為是哺乳動物代謝率高,而且身形嬌小又存不下太多的能量。
  • 小科普|動物們過冬的秘密
    這是棕熊進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們用這種方式為漫長的冬眠做準備。在冬眠過程中,棕熊的身體能夠實現自我恢復,而且幾乎不損失肌肉,簡直不可思議。不過,並不是只有棕熊和黑熊會為過冬囤積脂肪,其他動物也有自己儲存能量的方式,不管是通過儲藏食物,還是在生理上做出改變。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動物們有哪些獨特的過冬準備工作。
  • 為了填飽肚子,大象每年殺死500個印度人
    2019年夏天,大象破壞了一個村莊種植的果園每年,印度的大象都要破壞80萬到100,但我必須保護我的莊稼,不然我的家人要吃什麼?」,每年遷徙範圍達到150-350平方公裡。大象試圖進入人類領地,卻高估了自己的跨欄能力,身子架在鐵欄杆上,進不得,退不能,最終只能痛苦地死去。
  • 酒精會殺死腦細胞?這些誤解是時候被澄清了
    也正是因為人類大腦比動物大腦更加強大,使得它的結構和運作要更加複雜。儘管人類在醫學上已經掌握了不少關於大腦的技術,但我們尚未對自己的大腦有百分之百的了解。這不僅體現在很少人真正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還體現在出現了許多與大腦有關的謠言或誤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年大腦被誤解的地方。
  • 它們如何過冬的?
    一些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選擇冬眠,許多鳥類選擇飛往南方過冬。但是在春夏季那些最讓人討厭的飛蟲(蒼蠅、蚊子等)如何過冬的呢?最明顯的一點是,冬天我們就會很少看到他們,那麼冬天它們又都去哪裡呢?昆蟲卵和幼蟲昆蟲的卵和幼蟲是沒有選擇權利的,成蟲會把卵附著在植被上,或者埋在溪流、湖泊或類似水體下的泥土中。
  • 正常人一天要死10萬個腦細胞!你的腦子會不會不夠用?
    出生之後,腦細胞數量會開始下降,大腦會自動滅掉那些長期不被使用的腦細胞,而經常使用的腦細胞則會越來越活躍。 2 哪些因素會影響腦細胞的死亡速度?
  • 沒有秋褲這些動物怎麼過冬?原來它們有這麼多本領,驚呆了!
    寒風凜冽,大家都裹上了厚厚的羽絨服,大棉衣,然而自然界中小動物並沒有保暖內衣可穿讓我們來看一看它們是怎樣保暖禦寒的。圖為帝企鵝,也稱皇帝企鵝,是企鵝家族中個體最大的,當帝企鵝進入內陸繁殖時,那裡的大風雪有時可以使溫度降到零下70攝氏度。這個時候,它們取暖的方法便是依偎在一起。
  • 是什麼腦細胞殺死了老年痴呆?
    目前,每年的痴呆症費用估計為1萬億美元,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翻一番。它們大多與伴侶蛋白分子結合,少數以游離狀態存在。β-澱粉樣蛋白(Aβ)參與各種神經退行性病變的起始反應,如神經炎症反應,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神經炎症在阿爾茨海默症和認知能力下降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神經炎症又與小膠質細胞有著密切關係。
  • 哪種「毒物」每年殺死的人比毒蛇、毒蜘蛛還多?
    的確,在美國,蜂類及其親緣物種每年殺死的人數比蛇、蠍子和蜘蛛加起來還多,確切地說,前者是後者的10倍。而大部分人不會認為包括蜜蜂、胡蜂和蟻類在內的膜翅目(hymenoptera)有資格競爭「地球最致命有毒動物」的頭銜,但實際上,從年致死人數的角度來說,它們完全有能力問鼎冠軍。當然,膜翅目殺人憑藉的絕不是低LD值,更不是高致死率。
  • 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這些稱為α突觸核蛋白(alpha synuclein)的蛋白長期以來一直與帕金森病進展有關,但是人們並不清楚它們是如何特異性地影響腦細胞的。為了更多地了解帕金森病中細胞死亡經歷的「道路」,這些研究人員用預先形成的α突觸核蛋白團塊處理實驗室培養的小鼠腦細胞,觀察它們在14天內作出的反應。
  • 大熊貓不冬眠,那它們怎麼過冬的?
    凜冬將至,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策略: 有的動物會選擇冬眠,比如黑熊、灰熊,它們會在冬天來臨之際,囤厚厚的肥膘。話說今年2020年美國胖熊大賽冠軍是編號747,下面是它的養膘成果圖: 2020胖熊大賽冠軍 有的動物會選擇長厚厚的毛來過冬,它們的皮毛可能會改變顏色,以便更好地與雪融為一體。白尾鹿冬天會長出灰色的皮毛,與森林樹幹的顏色很協調。 有的動物則會遷徙,比如你所熟知的大雁,它們會在秋天南下。
  • 小小的蚊子,每年能「殺死」70萬人
    庫蚊,可以傳播西尼羅病毒引發流行性乙型腦炎;伊蚊,是登革熱病毒的中間宿主,還傳播基孔肯雅熱、黃熱病和寨卡感染;而每年造成幾十萬人死亡的瘧疾,其罪魁禍首是按蚊大肆傳播瘧原蟲造成感染。◎ 蚊子利用類似注射針一樣的口器結構直接刺入皮下血管,它們能繞過正常的疾病防禦機制。
  • 未來的閃電俠穿越時間殺死自己,竟然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侄子!
    回到過去,殺死自己。未來閃電俠不斷的在時間中向前奔跑著,修正著那些時間中的錯誤。他阻止著發生的火災,地震,兇殺,他一邊阻止著這些事情的發生一邊在時間中逆流而上。直到他跑到事故之前。在殺死了逆閃電之後的未來閃電俠飛速的跑向了即將發生車禍的地方,他成功的阻止了車禍的發生,救下了艾瑞斯和她的侄子沃利。但是這個時間點上的閃電俠仍然不是未來閃電俠要殺死的那個閃電俠。
  • 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密切關係,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我們都知道,智商來自大腦,但是它們之間的關聯具體表現在哪裡呢?一種觀點認為,基因決定智商,聰明的父母會生出頭腦聰明的孩子;另一種觀點認為,腦細胞的數量決定了智商的高低,腦細胞越多,智商越高。但是近期一項新發現表明,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擁有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 這才是「基因修改」的正確姿勢:人類腦細胞自己修改DNA!
    實際上,就在發生這事的前一段時間,「基因修改」業內出了一個真正重量級的大發現——人類的腦細胞可以修改它自己的DNA。人類的體細胞絕大部分擁有穩定的DNA,更不要說自己修改了。迄今為止,被發現能修改自身DNA的只有特定的某些免疫細胞,為了更好的應對外界侵害,它們會修改自己的DNA。對於腦細胞,過去神經科學界有部分推測認為,它是可以修改自身DNA的,但這一推測,直到現在才被發現和證實。
  • 動物世界:十大兇猛殺手 冠軍每年殺死二百萬人
    毒鏢蛙一口毒液,足以殺死十個成年人,發狂的大白鯊,能把眼前的一切都撕成碎片。而最殘忍的動物殺手,絕對讓你意想不到,那麼它又是誰呢?第10名:毒鏢蛙毒鏢蛙大小只有1品脫,顏色很漂亮,但是人們必須對它們敬而遠之。毒鏢蛙的背部分泌出一種粘液狀的神經毒素,防止自己被大型食肉動物捕殺。
  • 為什麼吃素的河馬咬合力會超過鱷魚,每年殺死的人會超過老虎?
    如果你覺得河馬是吃素的,那你就太低了它,據統計,全球的河馬每年大約殺死500人,遠遠多於非洲獅以及老虎。在非洲,河馬被認為是最危險的動物。 和肉類相比,植物能夠提供的營養非常少,如果河馬以肉類為食,那麼它們每天可以僅僅憑藉較少的肉類,來獲得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可為什麼河馬寧願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吃沒營養的植物,也不願意捕獵呢?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白骨頂、鷸鳥、鴨類已來「打前陣」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隨著北方氣溫的逐漸降低,一些「老朋友們」又拖家帶口來泰州過冬了。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蚊子成人類頂級掠食者,每年殺死70萬人
    你可能不相信,殺死人類的頂級動物殺手,並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豺狼虎豹、獅子」等大型哺乳動物,而是不起眼的「蚊子」。——盛夏防止蚊蟲叮咬不可小覷!要說夏天最討厭的昆蟲,蚊子一定位列榜首!但沒想到是蚊子竟然還成為了人類頂級掠食者!據報導蚊子每年殺死70萬人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