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新發現「顛覆」既有記憶形成學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臺北8月10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臺灣長庚大學副教授吳嘉霖團隊研究發現,果蠅短、長期記憶的形成由兩套截然不同的機制控制。這一發現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上,顛覆了以往科學界對於記憶形成的認知。

  吳嘉霖10日在長庚大學受訪時表示,人類如何將學習的經驗轉為記憶儲存,一直都是科學界想解開的謎。過去研究認為,大腦學習新經驗後會以短期記憶形式存在於大腦內,隨著時間的推進,短期記憶會慢慢轉變為長期記憶並儲存。但吳嘉霖團隊以創新實驗方式獲得不同於過去研究的結果。

  據悉,該團隊以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60%、且腦中神經迴路負責控制各種與哺乳類動物相似生物行為的果蠅為對象,進行研究後發現,短、長期記憶是同時且獨立被寫入不同腦區,根據時間長短不同,提取不同腦區記憶資訊。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形成,其實是由兩套截然不同的大腦神經迴路與分子機制所控制,這意味著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轉化而來。

  團隊成員、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醫師表示,這項研究成果雖然與現在主流觀點迥異,卻能合理解釋老年失智的臨床病徵,像是病患往往只喪失短期記憶,但長期記憶卻不受影響。這很可能是因為大腦一開始在處理兩種記憶資訊時,就是完全獨立且彼此不相互影響的結果。

  吳嘉霖表示,團隊未來會持續致力於探索記憶形成的機制,期盼於不久的將來,能對老年失智的預防與治療提供新方案。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兩岸畫眉鳥50萬年前「分家」
    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兩岸畫眉鳥50萬年前「分家」 2011年01月06日 11:3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中國學者的新發現顛覆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
    中國學者的新發現顛覆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 操秀英/科技日報 2018-05-31 08:19
  • 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歐南天文臺供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15日(北京時間)報導,天文學家新發現多個「軌道逆行」的系外行星,即該行星圍繞主恆星旋轉的方向與恆星旋轉方向相反,這項發現幾乎顛覆了主流行星形成理論。 相關報告發表於目前正在召開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議上。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鑑於當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勢,部分參會臺灣學者在島內無法親赴現場,以特殊地「跨海視頻」方式參加研討。、社會科學院院長許介鱗許教授在視頻發言中表示,對於臺灣一些學者提出的有關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推進了臺灣現代化進程的觀點,他本人持反對意見。
  • 臺灣學者發表2折顎蟹新種
    現如今想描述個新種的話,機率最大的就在龐大的無脊椎動物中了,這其中又以各種昆蟲最為集中。  其實,每年發表的螃蟹新種也很多,但也多集中在那些通過外觀不易區分的淡水蟹,或標本難以獲取的深海蟹為多。不過,即便是人人能涉足的潮間帶區域,其實也隱藏著太多未知的新種,這其中既有前人標本沒有採集全面的,亦有細微區別沒有被研究透的。  折顎蟹(Ptychognathus)便中其一。
  • 《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記憶形成機理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一過程是由細胞染色質(chromatin)的大規模重塑控制的。麻省理工大學官網10月5日消息這種重塑使參與儲存記憶的特定基因變得更加活躍,重塑發生在數天內的多個階段中。
  • 臺灣學者在東亞家蝠中發現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
    臺灣新北市動物健康研究所和臺灣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對前2個病例中分離獲得的蝙蝠狂犬病毒進行了系統鑑定和分析,證明他們在臺灣東亞家蝠中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aiwanbat lyssa-virus
  • 嫦娥四號有重大發現,人類首次!地質學家:或顛覆既有認知
    近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著陸巡視區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中國地質大學黃俊副教授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研究後,在《地質學》發表了題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學術論文。文章揭示了古老深部月殼的成分特徵,最重要的是,這次的研究結果直接否定了早先報導的玉兔2號月球車的發現,這是人類首次,因此地質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將顛覆人類對月球既有的認知。在月球表面,有著名的馮·卡門撞擊坑,坑底被一次或數次的月海玄武巖淹沒,這些玄武巖上部覆蓋了多個撞擊坑的濺射物。
  • 鳥類大腦與人腦的相似度,比學者過去所認知的還要高!
    由於鳥類大腦沒有新皮質,因此科學界長期認為鳥類不聰明;然而近日發布在《Science》期刊的兩篇論文,顛覆了學界過去的認知。研究顯示,鳥類大腦有與新皮層相似的結構新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海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組織,讓動物有高等的認知能力。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目前,科學家首次精確發現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英國萊斯特大學一支研究小組能夠探測到人們大腦記憶歸檔經歷事件所激活的神經細胞。這項「特殊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解釋記憶損失,以及研究新的方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小組發現當新的記憶形成時,大腦神經細胞如何有區別地立即激活。
  • 中國學者新發現顛覆科學界對「RNA病毒圈」認知
    中國學者新發現顛覆科學界對「RNA病毒圈」認知 2018-04-05 12:09: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與植物對話:「花園裡,植物記憶纏繞」
    在這次展覽的籌備期間,策展人分別委託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及臺灣「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培育植物、採集真菌,並借展動植物標本和實驗器皿,展開了一次難得的美術館、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的跨界合作。展覽期間,筆者專訪了策展人、現任臺灣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張婉真,請她分享本次策展之經驗與思考,及其作為博物館學學者對主題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美術館、博物館機構的觀察。
  • 科學家發現長期記憶形成的新因素,可成為治療新靶點
    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需要大腦中合成新的蛋白質。這是科學家們幾十年前就已經了解的。最近一項來自麥吉爾大學的研究發現,在長期記憶形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興奮神經通路在發生作用,抑制性神經通路也會參與其中。相關研究發表在 Nature 上。
  • 臺灣學者王財貴稱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臺灣學者王財貴稱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8日 03:06 來源:新快報 歷時13年、走訪全球多個國家免費演講一千多場、只為「讀經之聲遍聞城野,文化之國再造不遠」的臺灣學者王財貴,於4月26日晚來到廣州,以「全球讀經推廣第一人」的身份向國學愛好者「授經」。在會後接受本報專訪時,王財貴剖析了當前三大「經典」事件,對於丹表示聲援。
  • Science:海馬體之外還有形成記憶的新系統
    2017年1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直到現在,海馬體仍然被認為是與形成和喚醒記憶有關的最重要腦部區域,其他區域只起到次要作用。但是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腦部的內嗅皮質區域在其中發揮著新的獨立作用。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鼠的內嗅皮質能夠進行運動記憶的重放不需要經過海馬體。當空間記憶形成,內嗅皮質區域的細胞特別是網格細胞會發揮導航系統一樣的作用。它們為海馬體提供位置信息並提供一些動物移動距離和方向的提示,大鼠通過海馬體內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編碼位置和移動信息。
  • 全真道與老莊學研究的新進展
    2012年4月13日至19日,第二屆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中師範大學召開。此次研討會由香港青松觀全真道研究中心和華中師範大學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辦,、湖北省道教協會、武當山道教協會和九宮山瑞慶宮協辦,來自美國、日本、、港臺及內地的130餘位專家、學者、道長與會。
  • 河南挖出古人化石,研究發現顛覆認知,學者:中國人未必源於非洲
    然而,這一傳統認知如今卻遭到顛覆,原因很簡單,在中國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考古專家挖出古人類化石,研究之後專家發現,「許昌人」距今時間卻遠超6萬年。正因如此,有學者指出,現代中國人未必源自非洲!所謂智人,就是直立行走之後的進化階段,最顯著的特質為腦容量大,往往在1300毫升以上。
  • 學者稱臺灣地區多樣特有物種正在快速滅絕中
    中新網7月26日電 島內有學者指出,臺灣地區的物種具備豐富的多樣性,但滅絕的情形也很嚴重。根據學者的研究,至少已知有24種滅絕、79種瀕危;若包含臺灣學者沒研究過的物種,實際滅絕數量可能是十倍、百倍或更高。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由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臺灣地區的面積僅佔全球陸域面積萬分之二點五,卻有全世界10%的魚種、5%的鳥種,其它如昆蟲、植物、哺乳類、爬蟲類,品系也都佔1%以上。
  • 細胞「繁衍」三維時空圖新發現 顛覆「細胞家譜」認知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3個胚層。」景乃禾說,「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受精卵到囊胚,再到形成各組織器官,細胞「家譜」揭示了細胞的繁衍、分化過程,對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