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2020-11-29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

圖片來源:123RF

得益於過去幾年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現在可以以更高的解析度,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

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這篇論文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一個神秘的過程,看到不同基因如何被激活,以及調節這些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機制。」蔡教授說。

為追蹤印跡細胞,科學家藉助了一種特殊的基因工程小鼠。它們的基因組中帶有螢光蛋白標記,當表達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基因Arc時,細胞就會發光。

研究人員用輕微的足部電擊讓小鼠對特定地方產生恐懼記憶,在它們的大腦海馬區(對學習和長期記憶至關重要的腦區),就可以看到編碼這段記憶的印跡細胞發出了黃色的螢光。隨後,研究人員在記憶形成的幾小時、幾天後,以及記憶被再次激活時,對這些發亮的細胞展開詳細分析

▲小鼠整個大腦的一張切片,可以看到記憶形成和回憶過程中發亮的神經細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這段記憶剛形成的編碼階段,他們注意到,細胞核中的染色質結構出現了細微的變化。染色質由DNA長鏈和蛋白質緊密纏繞形成,當某些區域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發生改變而變得較為鬆散時,暴露出來的DNA可以讓上面的基因容易被「讀取」。

但他們驚訝地發現,那些變鬆散的區域都不是編碼基因的片段,而是包含了一些被稱為「增強子」(enhancer)的非編碼序列。這些序列服務於特定基因,有助於啟動基因。

在隨後的5天裡,也就是記憶鞏固的階段,圍繞增強子的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更多變化,許多增強子與它們服務的基因靠得更近了。然而直到此時,細胞內的基因表達並沒有如研究人員預想的那樣出現顯著變化,用第一作者Asaf Marco博士的話來說,這個結果一度讓他們感到沮喪。

▲記憶形成過程中,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接下來,研究人員把小鼠放回了最初形成記憶的環境中。當再度激起記憶時,隨之而來的是基因表達的激增。被增強子打開的許多基因參與了突觸蛋白質的合成,導致神經細胞之間很快形成了更牢固的連接。Marco博士說:「此時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之前染色質的結構變化,是細胞為回憶階段的記憶加強在做準備。」

另一位專家在評論中對記憶的形成過程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像在鍛鍊之前進行熱身,它們(印跡細胞)做好了起跑的準備,於是我們可以啟動回憶。」

▲回憶過程中,與記憶儲存相關的蛋白質大量產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得以加強(圖片來源:123RF)

Marco博士總結說:「這項研究首次表明,記憶的形成是在回憶階段由表觀修飾啟動的增強子刺激基因表達來驅動的。」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進一步研究在阿爾茨海默病等造成記憶受損的疾病中,印跡細胞的染色質結構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蔡立慧教授的研究組過去曾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影響染色質緊密程度的表觀遺傳學藥物HDAC抑制劑,有助於恢復丟失的記憶。隨著科學家們對記憶形成的基本過程有更深的了解,我們距離挽救記憶喪失也有望更近一步。

參考資料:

[1] Asaf Marco et al., (2020) Mapping the epi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interplay during memory formation and recall in the hippocampal engram ensemble. Nature Neuroscience.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0717-0

[2] Neuroscientists discover a molecular mechanism that allows memories to form. Retrieved Nov. 10, 2020, from https://news.mit.edu/2020/engram-memories-form-1005

相關焦點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得益於過去幾年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現在可以以更高的解析度,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自然》揭秘: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來源:學術經緯 記憶形成過程中,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閱讀連結: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來源:學術經緯記憶形成過程中,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
  • 科學家揭示大腦讀取記憶之過程
    最近,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神經生物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工業物理化學學院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聯合小組,通過研究果蠅大腦對氣味信息的回憶過程,向揭開記憶的讀取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 【Science】MIT研究長期記憶神經迴路,海馬體和新皮層記憶同時產生
    當我們拜訪一個朋友或去海灘時,大腦會在一個叫做海馬體的部分存儲短期的記憶。一段名為海馬腦部的經驗的短暫記憶。這些記憶之後會被「鞏固」——即轉移到大腦的另一部分進行長期存儲。一項最新的針對基於這一過程的神經迴路的MIT 研究首次揭示出,記憶是在海馬體和大腦皮層中的長期儲存區同時形成的。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的過程
    最新視頻顯示老鼠大腦中的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研究人員稱,這對於我們理解大腦如何運行具有重要意義。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老鼠大腦中記憶的真實形成過程,視頻中顯示老鼠大腦螢光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
  • 科學網—《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縱是破碎也精美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CHEN • 2021-01-16 17:21:03 來源:前瞻網 E3118G0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
  •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黃琨 • 2020-12-11 17:44:51 來源:前瞻網 E2027G0
  • 記憶被刻在DNA中?蔡理慧揭示染色體重構「挾持」記憶形成三部曲
    1904年德國理察·西蒙將「engram」一詞來描述記憶是如何形成和提取的.當大腦形成對新體驗的記憶時,「印跡細胞」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當我們回憶起該類記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
  • 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2020-03-05 15:1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中新網上海3月5日電 (鄭瑩瑩 鄒詩敏)中國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夏洛: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嗎?大爺:馬冬什麼?  夏洛:馬冬梅。大爺:什麼冬梅啊?  夏洛:馬冬梅啊。大爺:馬什麼梅啊?  夏洛:……行,大爺,您先涼快吧。大爺:好嘞。
  • 《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記憶形成機理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Li-Huei Tsai表示:「這篇論文首次真正揭示了不同基因表達波是如何被激活的這一非常神秘的過程,以及這些不同基因表達波背後的表觀遺傳機制是什麼。」
  • 隕石碎片揭示未知小行星的存在
    在這顆隕石撞擊地球之前,科學家已經成功地預測了這次撞擊,包括時間和地點。這也是首次實現撞擊預測。這些碎片來自一顆名為 2008 TC3的小行星。科學家一直在對其碎片進行研究並於近日發表了相關成果。研究表明,2008 TC3來自一個巨大的、富含水分的母體小行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獲得了一份50毫克的碎片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