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2020-12-06 科學網
縱是破碎也精美
《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在事物的表面,氣泡的破裂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平淡無奇的事件。在6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哈佛工程師報告說,與此正好相反的是,氣泡破裂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精美而複雜的物理學過程。

 

氣泡不是簡簡單單地就化為烏有了,一個大氣泡會消散於一串小氣泡中。這一發現可稱得上是「爆破」科學領域所取得的一個進步。

 

靈感來自偶然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的畢業生詹姆斯·伯德及其同事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這一普遍規律的。他們表示,在洗碗池中的泡沫和海洋中的泡沫破裂的方式其實是完全一樣的。

 

伯德和文章的另一作者、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前助理研究員洛朗·科爾賓,在一次實驗室午夜會議期間激發了研究氣泡如何破裂的靈感。當時他們正在研究在不同的表面傳播氣泡的方法,他們倆注意到了生成的這些小氣泡串,於是決定一探究竟。

 

「自此之後,只要是下雨天,無論任何時候,我都要跑到水坑周圍去觀察氣泡的破滅。」伯德說,「當我在大海中遊泳時,我也要對著海水表面的氣泡盯會兒,看看能否觀察到同樣的效果。我很快意識到,這種現象無處不在。」

 

氣泡破滅兩部曲

 

伯德解釋說,為了使表面積最小化,一個泡沫在接觸到固體或液體界面時會接近於半球形。當這些半球形氣泡爆裂時,通過兩個步驟創建出一串小氣泡。由此產生的小氣泡雖早已司空見慣,但這些小氣泡串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卻從未有文獻報導過。

 

伯德認為,氣泡的曲面特性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這種形狀會導致氣泡內部壓力高於外部。一旦氣泡打破平衡(如爆裂),表面張力就會產生一個向內的合力。第一步,氣泡收縮時,作用在氣泡上的力會引起泡膜罩住自己,因此在圓環面內陷出一個空氣氣囊。第二步,表面張力將這個氣囊破裂成一串更小的氣泡,這就像是淋浴頭中的細小水流會因表面張力而成為一個個的水滴。

 

不過,這種級聯效應是短暫的,在迄今為止的實驗中發生次數不超過兩次。最小的氣泡不再形成球形帽並重新融入液體,這就是級聯的結束。

 

過程精美而複雜

 

由於爆裂過程發生得太快,以至於用肉眼根本無法看到。研究小組利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了氣泡的破裂過程。基於觀測到的視頻,他們構建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測試和複製他們的實驗假設。

 

氣泡破裂背後的物理學過程似乎完全不受氣泡材料的影響。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在像油這樣的粘性液體中仍能觀察到小氣泡串效應,甚至在粘稠度達至5000倍的水溶液中依然如此。伯德希望繼續在熔融玻璃、巖漿和泥漿等更多特異性材料中研究類似的破裂效應。

 

雖然了解氣泡如何破滅也許在近期內無法提供任何實際應用,但研究人員期望,了解如何從較大的氣泡創建出小氣泡,未來某一天也許可幫助了解各個領域。

 

「我們為為何會觀察到這些小氣泡串提供了一個一般性的解釋,」論文共同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和宇航工程教授霍華德·斯通說,「我們認為,這項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大氣泡在氣霧形成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當小氣泡在液體表面破裂時,會向上噴射小液滴。這種效應在碳酸汽水中很容易觀察和感覺到。以氣泡作介導的氣霧劑也與健康和氣候方面的應用相關。這些液滴可將海洋等大片水域中的、諸如可溶性氣體或鹽等任何傳導性材料傳遞到空中。

 

在家中就可一試

 

「許許多多的尖端科學成果必須利用專門的設備或儀器才能觀察到。我之所以熱愛此項研究,是因為任何人在他們的廚房裡就能看到整體效果,」伯德總結道,「這雖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效果,但你最終可觀察到美麗的圖案,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尖端科學通常不是任何人就能在居家廚房中就能完成的。但是,在6月10日《自然》雜誌上刊登的此篇文章中出現的那些靈感,只要你準備一些肥皂水、一塊玻璃和一根稻草,就可以迅速復現出來。

 

要嘗試做這個實驗,你只要將稻草的一頭浸入水中,使其沾上肥皂水,然後將其放置在玻璃上,同時吹稻草的另一端,在玻璃上創建出一個約2釐米至3釐米大的半球形泡沫。

 

現在,你只需靜靜地等著泡沫破裂,如果你等得不耐煩了,也可以用手把它弄破。圍著泡沫邊緣仔細觀察,你就能看到那串美麗的小氣泡。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西伯利亞鼓起七千多個氣泡,科學家十分震驚
    了解物理學的人,一定會對氣泡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識,氣泡是一種由自然現象產生的物質,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它的存在,就比如人們燒開了一壺開水,當壺中溫度升高時,壺底會產生無數個細小的氣泡。當這些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變大,直到它們浮出水面後才破裂
  • 「小氣泡」的威力有多大?來看「氣蝕」傷害
    氣蝕是指固體表面與液體相對運動時,流體介質在固體表面附近形成大量的氣泡,氣泡運動到液體壓力大於氣泡壓力的地方時,氣泡不斷的破滅。上面的敘述也許有些抽象,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有氣蝕的存在,如划船時,船槳撥動湖水,在船槳的附近就會形成很多氣泡,這些氣泡的不斷產生、破滅就會對船槳產生氣蝕破壞。
  • 隨著科學家粘性氣泡的研究,他們發現:與氣泡共舞的歡樂時間到了
    物理科學/動力學慢動作氣泡摺疊粘性氣泡的破裂對地球物理學、玻璃製造和食品加工具有實際意義。先前的研究表明,重力或小穿刺可能在粘性氣泡的起皺和坍塌中發揮作用。通過研究具有一系列粘度的氣泡,並傾斜它們側向和倒置,科學家得出結論,重力不是一個因素。相反,壓縮液體的表面張力和動態應力似乎是氣泡行為和起皺不穩定的主要驅動機制。
  • 《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兩個能發射無線電波的巨大「氣泡」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的中心通常被認為是非常奇怪的,由於科學家在銀河系中觀測到的兩個迄今為止最大的結構,它變得更加怪異。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發現了兩個「能發射出無線電波的氣泡」,這些氣泡綿延數百光年,形成了巨大的一種宇宙「沙漏」,使銀河系中心的其他物質相形見絀。
  • 研究部分揭示生物體內氧化還原過程對生物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報導】6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通過引入含碲穀胱甘肽過氧化物模擬酶開發出了一種可逆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生物體內過氧化亞硝醯和穀胱甘肽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
  • 《自然》:研究揭示端粒酶關鍵部位三維結構
    X射線結晶學方法,揭示了控制細胞衰老定時機制的端粒酶(Telomerase)的關鍵部位。相關論文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這樣的基礎性研究有助於科學家設計藥物抑制端粒酶及用於治療多種癌症。」TERT與RNA合作製造DNA,而對這一過程的理解至今仍很缺乏。她說:「所以,面前仍然存在一個重大的挑戰——即弄清端粒酶RNA-蛋白質如何進行運作。」
  • 八國科學家聯手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
    科學家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新華社南京2020年3月2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5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James Peebles使用他的理論工具與計算,解釋這些來自宇宙初期的線索,並發現新的物理過程。 它們對我們關於行星系統的先入為主的觀點形成了挑戰,促使科學家們修正他們關於行星起源背後的物理過程的理論。隨著許多研究項目開始尋找系外行星,或許,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解答那個永恆的問題——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
  • 科學家捕捉到捲雲形成過程
    現在,科學家通過改良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可放大氣態環境中的物體),捕捉到了捲雲的形成過程。 研究人員給ESTM添加了一個新倉,使該設備擁有準確產生具體溫度、壓力和相對溼度條件的能力,這些是雲朵形成的條件。為了了解捲雲如何形成,科學家將生成捲雲的物質置於改進的ESEM倉內:包括礦物粒子和水蒸氣。
  • 銀河系費米氣泡就夠奇怪了,科學家在費米氣泡裡發現了更奇怪的事
    自從被發現的那一天起,科學家們就對這兩個費米氣泡充滿了興趣。最近,科學家們在對費米氣泡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了其中的冷分子氣團。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氣體竟然在高速移動,就像炮彈一樣從銀河系中被射出來,而科學家們對於這裡的機制,卻一無所知。
  • 科學家揭示隨機光場中渦旋導致相干性退化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普林斯頓大學合作,對具有不同相干長度隨機相位光束經非線性傳播後所形成的散斑場的統計性進行了實驗測量,觀察到隨著自由光渦旋的產生,散斑場的自關聯函數從冪律衰減退化為指數衰減——這是二維系統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BKT)相變的典型標誌,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過程模型
    12月28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的封面文章,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建立了一個分析細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NRC-1以上過程的模型,Halobacterium Salinarum是一種嗜鹽的古生菌,一般只生存在鹽水池塘或是鹽湖中。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天文學家認為費米氣泡由銀河中心噴發而成
    在銀河平面的上下兩端,伽馬射線&X線噴射的費米氣泡(NASA-古德哈德宇宙航天中心)WHAM對費米氣泡的觀察刊登在《天文物理學通訊》雜誌一篇名為《費米氣泡測試模型:在銀河中心上方發現高速氫α原子》的論文中,並在第236屆美國天文學會上作了報告。第一作者Dhanesh Krishnarao是一名威斯康辛大學白水分校(UW Wisconsins)的研究生。
  • 天文學家認為費米氣泡由銀河中心噴發而成
    天文物理學通訊》雜誌一篇名為《費米氣泡測試模型:在銀河中心上方發現高速氫α原子》的論文中,並在第236屆美國天文學會上作了報告。雖然這種觀測拓展了科學家們對費米氣泡的理解,但也有不少局限。它們只能產生於特定的視準線,且不能測量氣體的速度、溫度以及濃度。  WHAM是全天型望遠鏡,正如其名,它使用了別的方法——觀察(氣體的)氫α原子。氫α原子內部,當一個電子從第三能量級跳躍到第二能量級時,會發出一條特定光譜——可視光中最亮的氫原子光譜。
  • 啤酒泡泡物理學:氣泡為何往下沉?
    氣泡下沉的秘密正是來由於這些氮氣氣泡作祟:一旦啤酒被打開,啤酒瓶內氣壓降低,二氧化碳和氮氣就將不再溶於水從而過飽和形成氣泡和泡沫。  為了簡化討論,我們假設氣泡直徑保持不變,只考慮作用在氣泡上的浮力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