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端粒酶結構示意圖。蛋白質(綠色)與RNA(淺褐色)及DNA(紫色)聯合在一起。
(圖片來源:Wistar Institute)
美國科學家近日利用X射線結晶學方法,揭示了控制細胞衰老定時機制的端粒酶(Telomerase)的關鍵部位。這一成果有望為絕大部分的人類癌症提供安全的治療手段。相關論文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上。
端粒酶維持著端粒的長度,它在胚胎幹細胞中高度表達,使得胚胎幹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卻不會遭受染色體損傷。絕大多數成體細胞缺乏端粒酶,導致功能DNA的逐漸喪失。這被認為是決定細胞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許多腫瘤中,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使得反常細胞無止境地進行分裂。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國費城威斯達研究所的Emmanuel Skordalakes和同事檢測了許多不同物種的端粒酶基因。他們發現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的端粒酶基因要比其它的短得多,這使得構建基因更為容易。研究人員將這一基因在細菌體內進行了克隆,並進行了結晶學實驗。
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了端粒酶的TERT蛋白亞單位,它呈一個環狀結構,在外形上與HIV病毒中的逆轉錄酶相似。Skordalakes表示,這種相似並非巧合,它們表明了一種共同的進化起源,這將有助於改進抗HIV藥物以在癌細胞中抑制端粒酶活性。
Skordalakes說:「抗病毒藥AZT已經被用於抵抗癌症,但療效有限。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活性部位的三維結構,就可以聚焦於這一點上來弄清為什麼抑制劑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綁定,從而增加藥物的效力。」
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的Liz Baker認為:「這對於理解端粒酶工作機制是個至關重要的部分。這樣的基礎性研究有助於科學家設計藥物抑制端粒酶及用於治療多種癌症。」
端粒酶的發現者、現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Blackburn說:「這一研究是邁向根本性理解端粒酶及其潛在的醫療應用的重要一步。」不過她同時指出,TERT亞單位結構不會是最終的「結局」。TERT與RNA合作製造DNA,而對這一過程的理解至今仍很缺乏。她說:「所以,面前仍然存在一個重大的挑戰——即弄清端粒酶RNA-蛋白質如何進行運作。」(科學網 梅進/編譯)
(《自然》(Nature),doi:10.1038/nature07283,Andrew J. Gillis,Emmanuel Skordalakes)
更多閱讀(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