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端粒酶主要蛋白結構被揭開

2020-11-30 科學網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化學家近日繪製出合成端粒酶(核糖體蛋白酶)的主要蛋白質及RNA(核糖核酸)的結構,從而揭示了這種對於醫治癌症與衰老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酶的合成機理。研究成果刊登在7月13日出版的《分子細胞》雜誌上。

 

長期以來,由於端粒酶與癌症及衰老有很大關係,所以一直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2009年,發現端粒及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但迄今為止,學界對其構造和三維結構卻所知甚少。

 

項目主要成員瑪哈幸早在4年前進行博士後項目研究時發現,組成端粒酶的關鍵蛋白——p65蛋白由一對又硬又軟的長鏈按照一定規則纏繞在一起形成。每一個p65蛋白底端都有一個鬆軟、不規則的尾巴,這個具有柔韌性的尾巴主要負責端粒酶RNA鏈的彎曲性,以便為綁定其他蛋白質建造一個支架。但至今沒有人知道p65蛋白是如何綁定RNA的,也沒人能夠繪製出其結構圖。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選擇一種可在淡水池塘裡找到的單細胞微生物四膜蟲作為研究對象。和人類一樣,這種單細胞原生動物的基因代碼均被儲存在排列整齊的染色體DNA(脫氧核糖核酸)長鏈上,端粒酶幫助建造其染色體的底端,即染色體底部保護帽,以阻止DNA退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項目主要負責人朱莉·費貢介紹說,細胞的每次分裂都會導致底端萎縮,經過數次分裂之後,底端將被損壞,從而導致細胞死亡。若細胞端粒酶的活性一直處於高水平,那麼它會時時重建DNA的保護帽,使它們能夠無限地進行自我複製,並變得長生不死。然而,永不死亡的細胞通常被認為是不好的。

 

費貢說:「在人體大多數細胞中,端粒酶並不具有很高的活性,因為我們並不想讓它們長生不老。」過度活躍的端粒酶會產生一個致命的結果,那就是導致大量錯誤的DNA繁殖,例如癌細胞不能自然死亡而在體內大量累積。因此,如果找到一種可以關閉癌細胞端粒酶功能的辦法,就可以阻止癌細胞不停地繁衍和擴散。

 

終止一種酶的功能通常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終止其活性,其二是阻止其合成。阻止其合成與停止其活性效果是一樣的,因為它不再能夠產生新的細胞。「我們知道,p65蛋白的尾巴對於它的功能非常重要,但當時不清楚原因是什麼。」瑪哈幸說,「當我們把p65的尾巴剪掉後發現,端粒酶的合成變得非常有限,沒有尾巴的p65蛋白難以聚集在一起形成酶。」

 

通過X射線衍射晶體分析法和核磁共振光譜分析法,研究人員觀察了p65蛋白質的結構以及它與端粒酶RNA相互作用的情況。他們發現,基於合成的需要,p65蛋白鬆軟的尾巴變成了一個堅硬的撬棍,撬開了RNA雙螺旋鏈。新變異的蛋白質尾巴將RNA彎曲成一個新的形狀,使之能夠綁定構成端粒酶的主要成分,一種稱之為逆轉錄酶的蛋白質TERT。

 

p65蛋白質不僅將RNA的兩個部分緊緊結合在一起,以便於TERT蛋白質的附著,而且將RNA鏈尾端摺疊起來,以便在端粒酶合成前保護它們。若沒有蛋白質外殼的保護,「裸露著」的RNA不僅容易降解,而且會被其他酶吞噬。瑪哈幸指出:「數據顯示,這種蛋白質尾翼對於綁定人體內所有類型的RNA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來源:科技日報 田學科)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結構問世
    而端粒酶可以通過向染色體末端添加DNA而避免這一點。學界認為,如果能合理運用提取生物端粒酶技術,將揭開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  以往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可以展示微觀世界的細節,但由於生物樣品無法承受電子束的輻照損傷,一直很難獲得關於生物樣品的高解析度信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凱瑟林·科林斯及其同事決定利用更新的技術手段「揭秘」端粒酶。
  • 端粒酶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但是由於缺乏端粒酶、尤其是結合著端粒DNA的端粒酶的原子模型,我們對端粒DNA反覆合成的機制並不是很清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在Z. Hong Zhou及Juli Feigon的帶領下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揭示了四膜蟲中結合了端粒DNA的活化端粒酶的原子結構,解析度達4.8埃,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與之密切相關的端粒酶是一種自身攜帶RNA模板的逆轉錄酶,在端粒長度平衡的維持中起到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增強將導致細胞的永生化和腫瘤的形成。隨著對端粒相關蛋白、端粒位置效應以及它們與端粒、端粒酶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的不斷深入,端粒、端粒酶與衰老和癌症之間的關係研究也有了新的發現,並在某些相關疾病的治療方面展現出積極的意義。
  • 解析出端粒酶的結構使之成為可能
    作為一種專門的端粒修復酶,端粒酶能夠在染色體末端上添加DNA片段。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種被稱作TERT的蛋白,用於這種DNA片段複製。第二部分被稱為TR,即一種起著模板作用的小片段RNA。這兩部分一起形成端粒酶。端粒酶在染色體的末端上上下移動,複製這種模板。事實上,人端粒是大約3000個DNA序列「TTAGGG」拷貝---由端粒酶合成和維持。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2019-10-30 03:48: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張一凡 責任編輯:張一凡
  • Cell:科學家揭示端粒酶內部工作機制,在癌症、衰老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8年6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為四膜蟲結合端粒DNA的端粒酶的結構提供了機制上的新認知;關於其催化核心的完整結構揭示了一個叫做TRAP的新的結構單元;揭示了DNA從活性位點到端粒DNA結合p50-TEB複合物的詳細途徑;揭示了端粒酶RNA TRE模板-TBE在端粒DNA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 端粒酶——藏在身體裡的生命時鐘
    (端粒酶介紹視頻)隨著年齡的增加,細胞愈老,其端粒長度愈短;衰老細胞中的一些端粒丟失了大部分端粒重複序列。當細胞端粒的功能受損時,就出現衰老,而當端粒縮短至關鍵長度後,衰老加速,臨近死亡。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大名:端粒酶!小名:皺紋剋星!
    端粒酶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去皺產品成份,許多親想要了解端粒酶是什麼,那我們就來學術派一下,如果大家看得頭暈眼花,那可不能怪我,高科技是神奇的,但同樣也是枯燥乏味的。端粒酶(Telomerase),在細胞中負責端粒的延長的一種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轉錄酶,可將端粒DNA加至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把DNA複製損失的端粒填補起來,使端粒修復延長,可以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
  • 認識端粒、端粒酶
    @SeeHealth生命長度生命長度時代端粒 Telomeres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把端粒當作一件絨線衫袖口脫落的線段,絨線衫像是結構嚴密的DNA,排在線上的DNA決定人體性狀。它們決定人頭髮的直與曲,眼睛的藍與黑,人的高與矮等等,甚至性格的暴躁和溫和。科學家們在尋找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時,發現了一種叫端粒的存在於染色體頂端的物質。端粒本身沒有任何密碼功能,它就像一頂高帽子置於染色體頭上。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科學家解析端粒酶作用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癌症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端粒酶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細胞中的端粒酶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合成修復染色體上的端粒:這取決於細胞是否正常分裂
  • 研究揭示端粒酶裝配的新機制
    端粒酶的核心成分是蛋白亞基TERT和RNA亞基TR,二者裝配在一起就可以產生端粒酶活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TERT和TR的裝配機制。90%的腫瘤細胞會通過激活端粒酶維持端粒長度,這也是腫瘤細胞永生化的重要機制。
  •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2009年得主:揭示端粒和端粒酶對染色體的保護...
    聲明說,布萊克本與其他科學家合作發現的端粒酶,「揭示了一種對決定細胞壽命和在細胞老化和癌症形成過程中都起到關鍵作用的機制。」 聲明還稱讚布萊克本具有「慷慨精神、好奇心和非常樂於和他人合作的品格」。聲明說:「她作為科學家、同事、導師和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是一種鼓舞。」
  • 《自然》:研究揭示端粒酶關鍵部位三維結構
    絕大多數成體細胞缺乏端粒酶,導致功能DNA的逐漸喪失。這被認為是決定細胞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許多腫瘤中,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使得反常細胞無止境地進行分裂。Skordalakes表示,這種相似並非巧合,它們表明了一種共同的進化起源,這將有助於改進抗HIV藥物以在癌細胞中抑制端粒酶活性。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者對其「有望揭開衰老與癌症的奧秘」的高評價也使端粒與端粒酶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圖像問世,開拓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
    > 據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使用冷凍電鏡技術,以迄今最高的解析度確定了端粒酶的結構。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記者獲悉,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PNAS 促進癌症的端粒酶也能保護健康細胞
    2019年9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馬裡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新研究揭示了端粒酶的新作用。端粒酶在正常組織中唯一已知的作用是保護某些定期分裂的細胞,如胚胎細胞、精子細胞、成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科學家們認為,端粒酶在所有其他細胞中都是關閉的,除了在惡性腫瘤中,端粒酶可以促進細胞無限分裂。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