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端粒酶裝配的新機制

2021-01-13 生物谷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

端粒

研究領域的三位科學家——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和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們發現了

端粒

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末端的機理。端粒是一種存在於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的DNA-蛋白質複合體,由於DNA複製的「末端複製問題」,端粒DNA會隨著細胞分裂而縮短,當其縮短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觸發DNA損傷反應,進而誘發細胞發生衰老和死亡。端粒酶則是細胞中一種負責端粒的延長的逆轉錄酶,其由幾十個生物大分子組成。端粒酶的核心成分是蛋白亞基TERT和RNA亞基TR,二者裝配在一起就可以產生端粒酶活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TERT和TR的裝配機制。90%的腫瘤細胞會通過激活端粒酶維持端粒長度,這也是

腫瘤

細胞永生化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山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葉棋濃課題組、楊曉課題組合作,率先通過免疫沉澱和質譜技術聯合使用發現了TERT的相互作用蛋白PES1,當前已知的PES1主要功能是調節核糖體發生與細胞增殖,而其與端粒酶的相互作用及在端粒調節中的功能尚不清楚。


為了探索PES1在端粒酶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首先通過蛋白互助及蛋白-RNA互助實驗證實了PES1確實直接結合TERT,並通過TERT結合TR,進而形成一個複合物,而且細胞內超過50%的端粒酶活性都有PES1的參與。這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PES1與已知的端粒酶複合物成分並沒有相互作用,這就說明PES1與端粒酶形成一個新的具有酶活性的複合物。


與此同時,進一步的實驗發現,在PES1的條件敲除小鼠中,其肝臟特異敲除PES1會導致小鼠肝細胞的端粒酶活性明顯減弱、端粒長度明顯縮短並誘發肝細胞衰老。此外,在端粒酶陽性的

乳腺癌

標本中也發現了PES1的表達水平與腫瘤組織的端粒酶活性正相關。這些結果顯示,PES1可以調節端粒酶的裝配,並且PES1可能成為治療衰老性疾病和

腫瘤

的新靶點。


5月15日,上述相關成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以PES1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elomerase assembly and regulates cellular senescence 為題發表,即發現PES1蛋白通過與TERT的相互作用調節TERT和TR的裝配,進而調節端粒酶陽性細胞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長度以及細胞衰老。(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自然》:研究揭示端粒酶關鍵部位三維結構
    美國科學家近日利用X射線結晶學方法,揭示了控制細胞衰老定時機制的端粒酶絕大多數成體細胞缺乏端粒酶,導致功能DNA的逐漸喪失。這被認為是決定細胞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許多腫瘤中,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使得反常細胞無止境地進行分裂。
  • 端粒酶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doi:10.1073/pnas.1907199116馬裡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新研究揭示了端粒酶的新作用。【3】Cell:科學家揭示端粒酶內部工作機制,在癌症、衰老中扮演重要角色doi:10.1016/j.cell.2018.04.038端粒酶是一個RNA-蛋白複合物(RNP),負責使用其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和包含模板的端粒酶RNA(TER)在染色體3』末端延長端粒DNA。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RNA亞基識別機制在進化上的保守性。與之密切相關的端粒酶是一種自身攜帶RNA模板的逆轉錄酶,在端粒長度平衡的維持中起到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增強將導致細胞的永生化和腫瘤的形成。隨著對端粒相關蛋白、端粒位置效應以及它們與端粒、端粒酶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的不斷深入,端粒、端粒酶與衰老和癌症之間的關係研究也有了新的發現,並在某些相關疾病的治療方面展現出積極的意義。
  • Cell:科學家揭示端粒酶內部工作機制,在癌症、衰老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8年6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為四膜蟲結合端粒DNA的端粒酶的結構提供了機制上的新認知;關於其催化核心的完整結構揭示了一個叫做TRAP的新的結構單元;揭示了DNA從活性位點到端粒DNA結合p50-TEB複合物的詳細途徑;揭示了端粒酶RNA TRE模板-TBE在端粒DNA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 新研究有望增強端粒酶抗衰老功能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人們都希望能永葆年輕,細胞中的端粒酶就具有讓細胞「不老」的潛力。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增強端粒酶抗衰老功能的途徑,有望用於治療先天性角化不良等相關疾病。  端粒是細胞中染色體末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重複序列。在正常細胞中,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
  • 研究揭示鑽石形成新機制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了一種可以解釋天然鑽石如何形成的新機制。根據這個新模型,在地球深處水—巖的相互作用中,酸鹼度(pH值)的下降會帶來鑽石的沉澱。過去,鑽石的形成一直被歸因為和地底深處液體或者巖漿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科學家對這些反應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此前也尚未研究過pH值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美國馬裡蘭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DimitriSverjensky和團隊使用一個理論分析模型模擬了鑽石的形成條件。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阜外醫院張偉麗教授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研究,首次闡明了microRNA-216a在血管細胞衰老、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中的新機制,提示該分子在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預測相關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中有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RNA剪接新機制
    研究揭示RNA剪接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5 15:57:49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校區Rui Zhao研究組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Z.
  • 研究揭示T淋巴細胞活化新機制
    9月21日,《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李迎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CR-induced
  •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2009年得主:揭示端粒和端粒酶對染色體的保護...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國籍:澳大利亞人物評價:「布萊克本在長達30多年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革新了科學家對細胞工作方式的認識,」在獲悉本校科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校長蘇珊·德斯蒙德-赫爾曼當即發表聲明說
  • 端粒酶在衰老過程中的有益作用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揭示出端粒酶的一種新作用。實際上,端粒酶活化在細胞生命周期的關鍵時間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項新研究之前,科學家們認為,大多數成體細胞中的端粒酶表達只會導致細胞的無限分裂,就像在腫瘤中發生的情況那樣。當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觀察到端粒縮短的同胞小鼠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時,他們猜測端粒酶可能在成體細胞中也發揮作用。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分子中心侯興亮課題組的博士後劉海倫和李宇歌副研究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植物調節抗病響應的新機制。EDS1是植物免疫響應的重要調控因子,參與植物抗病的basal抗性以及R蛋白介導的ETI過程。EDS1在細胞內具有質核分布的特點,面臨病原菌入侵時,細胞核中EDS1的積累是後續抗病信號放大的重要條件,但其核質穿梭過程如何調控並不清楚。
  • 研究揭示一種調節miRNA活性新機制
    近日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室在國際植物學領域著名雜誌《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0.69)雜誌上在線發表了最新的研究論文
  • 合成端粒酶主要蛋白結構被揭開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化學家近日繪製出合成端粒酶(核糖體蛋白酶)的主要蛋白質及RNA(核糖核酸)的結構,從而揭示了這種對於醫治癌症與衰老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酶的合成機理
  • PNAS 促進癌症的端粒酶也能保護健康細胞
    2019年9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馬裡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新研究揭示了端粒酶的新作用。端粒酶在正常組織中唯一已知的作用是保護某些定期分裂的細胞,如胚胎細胞、精子細胞、成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科學家們認為,端粒酶在所有其他細胞中都是關閉的,除了在惡性腫瘤中,端粒酶可以促進細胞無限分裂。
  •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2020-11-25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植物地理間斷分布形成可能新機制
    9月7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商輝等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盧金梅等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雜誌合作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