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室在國際植物學領域著名雜誌《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0.69)雜誌上在線發表了最新的研究論文,報導了Importin ß蛋白在負調節擬南芥microRNA(miRNA)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理。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戚益軍研究員,其早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室綜合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以擬南芥和衣藻為模式生物,研究RNAi的作用機理和功能。研究興趣包括RISC的形成,小分子RNA如何識別和導致同源染色質的修飾,RNAi組分如何在不同通路中特異化,以及小分子RNA在擬南芥和衣藻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
miRNA是一類長度在19-24 個核苷酸(nt)左右的內源性非編碼小分子單鏈RNA,在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能通過與靶基因mRNA特異性的鹼基互補配對,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譯,在調節真核生物基因表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篇文章中,戚益軍實驗室建立了一個正向遺傳體系,用於篩選調控miRNA活性的基因。他們首先獲得一個高效表達人工miRNA的擬南芥轉基因系,該轉基因系具有葉片表皮毛成簇的表型。利用表皮毛成簇這一顯而易見的表型作為遺傳標記,他們篩選得到了幾十個miRNA活性減弱的突變體(compromised miRNA activity,cma 突變體)和miRNA活性加強的突變體(enhanced miRNA activity,ema 突變體)。在該論文中,他們主要分析了一個ema突變體,ema1. EMA1 編碼一個Importin ß蛋白。他們發現ema1 的突變不影響ARGONAUTE1 (AGO1)和miRNA的積累和它們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的分布。有意思的是,他們發現ema1突變體中AGO1結合了更多的miRNA並具有更強的切割靶標mRNA的活性,這表明EMA1可以通過影響miRNA進入AGO1 形成效應複合物的效率來調節miRNA的活性。
這些發現證實了EMA1是miRNA通路的一個負調節因子,並揭示了一種調節miRNA活性的新機制。
協和醫學院博士生王偉和浙江大學博士生葉瑞強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有博士生辛穎和方曉峰,技術員李春蓮和史慧輕,以及浙江大學的周雪平博士。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資助。(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