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斷下半身,克隆一個我:渦蟲是怎麼做到的?

2020-12-05 施普林格自然OA

原文以What makes flatworms go to pieces為標題發布在 Nature期刊

原文作者:Thomas W. Holstein

渦蟲一類的扁蟲可以將自己的身體分裂為片段,並由這些片段再生出新的完整的渦蟲。科學家最近揭示了調控這種裂殖發生頻率的分子機制。

要理解組織和器官如何再生,首先就要弄清楚特定的機制和因子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調控細胞和組織。渦蟲被切割下來的片段可以重新長出缺失的身體並形成完整的蟲體,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再生研究。渦蟲同時具有自我切割的功能,被稱為裂殖,它們延展身體並縮小尾部組織,使身體後部斷裂並成長出克隆。裂殖發生與否取決於親蟲的大小,但其中的分子和細胞過程尚不明朗。Arnold等人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建立了一種可靠的可以誘導渦蟲Schmidtea mediterranea裂殖的方法,並且表明涉及Wnt和轉化生長因子β (TGF-β)蛋白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是調節這一過程的關鍵。

再生片段和裂殖親本的形態和/或內部組織的分析。

Wnt信號通路在發育和細胞分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並與許多疾病密切相關。Wnt蛋白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只存在於動物中,由細胞分泌並通常附著於一條脂鏈上。它們通過與不同家族的受體蛋白結合,激發不同的下遊細胞信號級聯來調控細胞質因子的水平,這些細胞質因子可以控制基因表達,進而控制細胞功能。雖然近年來我們對於Wnt信號通路如何影響組織形成的理解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對於這一過程與特定組織功能之間的關係仍不甚了解。

過去關於渦蟲的研究已經描繪出了組織形成的分子構架,自發Wnt蛋白濃度梯度控制沿動物長度方向的組織形成(即前後軸方向),TGF-β濃度梯度控制由上到下方向的組織形成(即背腹軸方向)。有研究指出渦蟲裂殖受沿前後軸方向的代謝活動梯度、定位分子或神經激素分子梯度的調控。一項研究表明裂殖可能被前部的神經系統抑制,而另一項研究檢驗了促進其發生的生物力學因素和組織特性。

再生可以通過以實驗手段將渦蟲切成小段來誘導實現,但是裂殖卻缺少穩定可靠的誘導方式,這極大地限制了對這一過程的研究。但是Arnold等人發現,將渦蟲轉移到食物受限且水不循環的培養環境中,可以在長度超過4毫米或5毫米的渦蟲中誘導裂殖(圖1)。通過分析影像記錄,研究人員發現裂殖持續30分鐘左右,並產生出約1毫米長的片段,裂殖發生頻率與親蟲大小相關。Arnold等人還發現,當他們在正常培養物中對放置在渦蟲上方的蓋玻片施加壓力時,渦蟲會沿其前後軸方向分裂成多個規則間隔的片段。這表明,在成蟲中存在預先建立的裂殖平面,其數量隨渦蟲的大小而變化,而隱藏的分段結構是這種關係的基礎。

圖1:渦蟲中的尺寸依賴型裂殖行為。渦蟲可以通過裂殖的方式進行繁殖。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組織從渦蟲的身體後部掉落,再生成完整的蟲體。Arnold等人檢驗了裂殖過程中的分子和細胞基礎。他們發現裂殖的發生頻率與親蟲的尺寸相關。對Wnt信號通路中控制渦蟲體長方向組織分布的特定蛋白表達,進行試驗幹擾(結果未顯示),並不影響裂殖的位置,但會增加或降低裂殖事件的頻率。作者表明Wnt信號通路可以調節渦蟲前端抑制裂殖行為的神經元細胞群的小尺度分布模式(方框內),並表明這些神經元的分布模式隨動物大小而變化。

以飢餓法和加壓法誘導的渦蟲裂殖作為工具,作者研究了哪些分子對於尺寸依賴型裂殖是必不可少的。在一項篩選實驗中,他們利用不同的RNA分子來選擇性地抑制組織形成過程中的蛋白質,這其中就包括Wnt 和 TGF-β信號通路中的蛋白質。這些針對性的幹擾影響了裂殖發生的頻率,例如APC是一種抑制Wnt信號通路的蛋白,阻斷其表達會導致以伸展行為為標誌的連續裂殖嘗試頻率加倍。然而,幹擾這些信號通路並沒有影響裂殖平面沿體軸的定位。因此,Wnt 和TGF-β信號通路對裂殖行為的調控似乎與它們在軸向形成中的功能無關。

曾有一項基因表達分析研究揭示了編碼Wnt和TGF-β信號通路蛋白的基因與中樞神經系統(CNS)神經細胞的基因存在共表達現象。在Arnold及其同事的研究中,去除渦蟲包含頭神經節(即共同組成大腦的兩個神經元簇)的前端會導致裂殖行為的延遲。作者在一種神經元轉錄因子蛋白表達被抑制的渦蟲中也發現了這種延遲現象,這種轉錄因子已被證明在CNS形成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Arnold等人發現了一組對機械刺激敏感的神經元細胞在Wnt和TGF-β信號通路的下遊起作用來抑制裂殖行為。作者證明了Wnt和TGF-β信號通路共同調控了這些和其他特定神經元的分布(圖1)。檢驗這些軸向分布的關鍵控制因子是如何控制渦蟲神經系統的分布形成,令人感到興奮——不同種類細胞分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祖細胞如何整合這些信號通路來誘導特定種類神經元細胞的再生。

然而Arnold等人將他們的分析集中在裂殖的誘導上,關於釋放的組織碎片如何形成完整動物仍知之甚少。例如,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渦蟲在裂殖後是否以被切斷後的方式再生。在這兩種情況下,被稱為新胚芽的幹細胞群聚集在組織碎片的傷口部位,形成被稱為芽基的團塊,進而再生不同的器官和組織。但是切割或裂殖平面的位置信息如何傳遞給新胚芽,目前仍不清楚。

通過裂殖進行無性繁殖的不止是渦蟲,也是其它蠕蟲樣生物(包括阿科爾扁形蟲和其他的無腔扁蟲和環節動物)進行種群擴張的主要策略,這種裂殖發生在動物的身體後部。海葵也可以通過裂殖來進行無性繁殖,而出芽生殖——一種與裂殖有關的無性繁殖策略——在淡水動物水螅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這種生殖方式與再生密切相關。

在不同的模式生物中對裂殖和出芽生殖進行詳盡的研究極為重要,因為在這些過程中,組織器官的形成是在無傷口的情況下完成的,因此可能與受傷後的再生過程不同。如果渦蟲裂殖和被切割後的再生過程確實相同,那麼未來的研究應該確定缺乏損傷信號的裂殖組織中的補償機制。這種研究對於理解損傷信號和組織器官形成信號如何配合以啟動再生過程至關重要。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19-02376-z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克隆技術?
    ,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注意,從此,克隆成了大家的熱門話題。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它的原意是指幼苗和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法培養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克隆的內涵已經擴大了。只要是由一個體細胞獲得二個以上的細胞、細胞群或生物體,由一個親本系列產生的DNA系列,就是克隆。可見克隆是一種無性繁殖的方法。其實,克隆與我們並不陌生。
  • 「大卸八塊」都能再生的神奇渦蟲,它是怎麼做到的?
    #點擊播放按鈕,觀看視頻#MON01為了展現出它的「超能力」,科學家將渦蟲切成了4段。對於大多數生物來說,到這裡生命大概就結束了,但對渦蟲來說,奇蹟才剛開始。渦蟲被切斷的每一個部分,都還有生命特徵。從顯微鏡下觀看,一個晚上的時間,它的傷口就自行癒合了。3天後,它開始長出了新的組織,這個白色的部分叫做胚基。7天後,看那兩個小點,眼睛也長出來了。
  • 摩託車氣缸頭上的螺絲斷了,聲音很吵,怎麼把螺絲弄出來?
    缸頭上的下面的那顆螺絲容易斷螺栓斷了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拆的時候斷掉。這個螺栓沒擰緊,以後拆容易斷另外一種情況是安裝的時候螺絲斷掉,那這個呢就屬於安裝者的失誤造成。一般是螺絲沒有裝平整,就是說歪掉了這樣的螺絲擰起來很緊,用力的擰就容易產生螺絲斷掉的情況。
  • 喜歡自我切割,還能再生,這種小蟲是怎麼做到的?
    Holstein 渦蟲一類的扁蟲可以將自己的身體分裂為片段,並由這些片段再生出新的完整的渦蟲。科學家最近揭示了調控這種裂殖發生頻率的分子機制。 要理解組織和器官如何再生,首先就要弄清楚特定的機制和因子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調控細胞和組織。
  • 渦蟲的故事
    我與渦蟲的故事      1、十幾年前,曾經用新鮮豬肝、花生米等帶學生在長沙嶽麓山的小溪流中誘捕過渦蟲,有時不用誘餌,翻開溪流中的石塊偶爾也能見到。       2、曾經一個人,用一個乾淨的塑料藥瓶裝著數十條渦蟲,騎著單車,冒著炙熱的太陽,風風火火地趕到學校的實驗室,準備做渦蟲的飼養和再生實驗,打開塑料藥瓶,倒出曾經裝有渦蟲的溪水,玻璃缸裡空空如也,只剩下些渾濁的褐色物質,當時的表情是瞬間凝固。
  • 渦蟲被切百段也能超強再生
    原標題:渦蟲被切百段也能超強再生  環球短訊  據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藍建中)一種名叫「渦蟲」的扁形蟲即使被切成百段,一兩周後每段都會再生出完整的渦蟲。渦蟲這種超強再生能力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的目光。此前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渦蟲的再生能力有關鍵調節作用的蛋白質,而日本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
  • 日本研究:渦蟲被切斷後有趣的再生
    新華網東京7月26日電(記者藍建中)一種名叫「渦蟲」的扁形蟲即使被切成百段,一兩周後每段都會再生出完整的渦蟲。渦蟲這種超強再生能力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的目光。此前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渦蟲的再生能力有關鍵調節作用的蛋白質,而日本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德國研究人員曾發現,渦蟲再生的奧秘在於其體內有一種散布全身的全能幹細胞。
  • 孤獨而絕望的繁殖:渦蟲向自己頭部注入精子
    近日,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更加難以置信的繁殖現象,一種渦蟲居然是用針狀的「陰莖」刺入自己頭部,注入精子來進行繁殖。  這種奇特的渦蟲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它們生活在水中,學名是Macrostomumhystrix,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上。
  • 魚缸中的夜行性殺手,渦蟲,悄無聲息的侵略你的寶貝魚缸
    ,猶如蚯蚓一般,將蠕蟲切成幾斷,每一段都能成長為一個新的個體。當渦蟲的數量還在少數時,缸內的魚食殘餌以及偶爾死掉的魚蝦,足夠滿足它們的食物攝取,而當渦蟲開始爆發,尤其是在大白天的時候,還能看見渦蟲在晃蕩的時候,不僅是缸中處於繁殖期的魚產下的魚卵會遭殃,一些小魚小蝦也會遭其毒手,淪落為渦蟲的獵物。在一個有著渦蟲蟲害的缸中,想要進行觀賞魚繁殖通產是不太可能的。
  • 渦蟲:你們搞研究就搞嘛,一定要把我切來切去的嗎?
    原標題:渦蟲:你們搞研究就搞嘛,一定要把我切來切去的嗎? 作者:氪羅鋇路斯 編輯:明天 渦蟲大概也算是當今生物界的網紅之一了。單頭,雙頭,三頭與四頭渦蟲,以及它們經過染色的中樞神經系統。上圖為渦蟲,下圖中綠色為中樞神經。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最近,又有實驗室利用渦蟲可以不停長頭的特性研究起了視覺進化與視覺形成——科學家的好奇心和破壞力大概能夠與一個五歲小男孩一較高下。
  • 渦蟲
    本文轉載自:沼澤缸之家淡水中的渦蟲約有 200 種,圖片中是水族缸中常見的種類。
  • 被砍頭或長出倆頭:真渦蟲"大卸八塊"為何也能重生
    如果你切斷微型真渦蟲(planarian flatworm)的頭,在幾天內它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有時還會長出兩個;如果你把一條微型真渦蟲截成兩段,其就會長成兩條新的成體;如果你從微型真渦蟲身上切下一塊組織,那麼它也能發育成一條成蟲;如果你將一個健康的成體細胞移植到垂死的成蟲身上,該細胞會逐步分裂出皮膚、神經以及肌肉,最終也會發育成整個成蟲
  • 神奇動物看這裡:不管切成什麼樣子我渦蟲都能重生
    那其實,在動物界,有一種動物就有這種強大的本領,那就是渦蟲。渦蟲通常分布在溫暖地區的海域或者是淡水當中。它們的體長在2毫米至10釐米之間不等,渦蟲的體型是扁平而且對稱的,它們擁有著單眼點和嗅覺器官。它們通過擺動自己體表的纖毛在水中滑行。渦蟲大多數都是肉食性的,它們會在夜間出來取食原生的動物、小螺或者是蠕蟲。
  • 科學家解開渦蟲再生之謎 人體器官再生有望實現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渦蟲的身體某些部位在被截掉後能夠再生的基因。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對渦蟲身體部位的再生能力進行了研究,這些部位包括頭部和大腦,有一天這項研究有可能會使老化或受損的人體器官和組織再生成為可能。
  • 魚缸裡生渦蟲,比蛋白蟲難纏,誰治得了它
    起初他以為是蛋白蟲,沒怎麼放在心上。很快這些蟲子越來越多,不得用不洗棉+買曼龍的方法除蟲。如果是蛋白蟲,這方法會見效,但曼龍並不吃這些小蟲子,洗棉也沒什麼效果。他只好重新觀察這些小傢伙,查了很多資料,他終於確定這些蟲子是渦蟲。
  • 我渦蟲可以一分為二百七十九!
    有一個段子,說一條無聊的蚯蚓想踢足球,於是把自己切成了22段,結果住進了醫院。我們知道,即使是再生能力很強的蚯蚓,也架不住把自己切成「肉餡」。而且蚯蚓的切段再生有很多限制。他發現,當一條渦蟲被切得只剩原本的1/279的時候,這所剩無幾的渦蟲組織竟然還能再生成一條完整的渦蟲。換句話說,理論上渦蟲可以在被切成279份之後,變成279條新的渦蟲!除了這種「正常」的分割方式,生物學家們還嘗試過一些奇怪的分割方法。
  • 動物丨不死渦蟲--帶你看看什麼叫精蟲上腦
    最近看動物學,渦蟲成了我的新寵,當然不只是因為在扁形動物中它實在長得很萌,也不只是它擁有羨慕死人的「不死之身」,更重要的是,這種蟲簡直是蟲界蛇精病啊
  • 水族箱中渦蟲的預防和治理
    而且就算不影響,渦蟲這種鼻涕蟲一樣的體態,我想絕大多數水族同好們都不會喜歡。雖然不能說餵食活餌會百分之百帶進渦蟲,但機率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己從野外撈回來的小魚小蝦。水草造景缸的特性使其成為最容易爆發渦蟲的水族箱之一。而純觀賞魚的水族箱中,過濾器內或者底缸內都是渦蟲適宜生存的環境。
  • 肌細胞幫真渦蟲眼睛重生
    真渦蟲螢光圖像。視覺軸突和光感受器神經元顯示為青色,路標樣細胞顯示為洋紅色。 圖片來源:Lucila Scimone, Whitehead Institute如果淡水生活的真渦蟲可以在幾天內重新長出眼睛。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 笄蛭渦蟲?什麼鬼! 快點搶票來看呀!
    笄蛭渦蟲什麼蟲?跟著拼音來一遍~笄蛭渦蟲(jī zhì wō chóng)。矮油!這是什麼鬼?笄蛭渦蟲也稱「天蛇」,它的頭部呈扇形,體黃色,身體扁平不分節,左右對稱。一般體長20-30釐米,長的可達60釐米以上。以土壤中的小動物和有機物為食,有個外號叫「蚯蚓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