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17:50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鄭詣先、Chen-Ming Fan、Minjie Hu
-
Cell Press研究類期刊8月封面一文速覽
本期研究了微生物共生體在改善龜葉甲蟲消化生理中的作用。通過結合比較基因組學、生化特徵和生物地理學,作者描述了共生體代謝的變化如何影響其宿主的生態。果膠降解酶在高度還原的共生體基因組中編碼。共生體賦予宿主更多的消化酶多樣性,使它們的草食宿主能夠處理更多種類的複雜植物聚合物。由於這種消化表型的升級對應著更廣泛的生態分布,共生關係可能有助於草食性甲蟲的輻射,以開發相應的多樣性植物群並與之共同進化。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共生體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態位」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研究員李超倫課題組在Cell子刊i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關於深海無脊椎動物化能營養共生體維持和互作機制研究的最新成果——Molecular analyses of the gill symbiosis of the bathymodiolin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
-
...基因組數據研究登《Nature》封面!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新華社濟南12月5日電(記者蕭海川)探求人類基因奧秘,始終是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毒液和蜘蛛俠再次聯動,共生體歸來,新反派出現!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毒液共生體的故事。共生體之神納爾原本應該被封印在共生體星球的內部,但是Carnage卻在地球上掀起了一場共生體狂潮,他們四處襲擊那些曾經被毒液附身過的無辜者,從他們體內的樣本得到信息,只要這些信息足夠,共生體之神救會復活,而Carnage本人雖然被超級英雄們聯手打敗,但是真正的黑暗才剛剛開始,而且他們並沒有真正的阻止這場危機,反而讓矛盾徹底激化了,因為共生體之神剛剛在沉睡中甦醒。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更為顯著的是,本次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其中「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利)成千上萬的蝗蟲聚群而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帶來嚴重威脅。小小的昆蟲因何而聚?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經過科研攻關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共生體
我們的現實恰恰是不斷搗毀了我們的共生體,顯示個人的強大以至於回向性的毀滅。不管是在集體或者個體的環境裡,螺旋式的升降或下跌的資源管道裡,我們若只一味地踩著別人的肩膀試圖擠垮他人,卻最終毀滅自我。至於革命,即存在暴力摧毀一方的手段。此種暴力的誕生,首先來自對共生體的有效的破壞。在破壞的這一過程,一切暗黑的本質被暴露和顯現。擊垮一方陣營是為了竭力創造一個新的秩序。
-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為什麼蝗蟲容易聚集成群? 近80年來,對蝗蟲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10月,有哪些研究登上了Cell Press期刊封面?
幹細胞在實驗室中提供了動態模型,可用來了解發育和成年系統中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它們的作用在於轉化應用,包括作為人類疾病細胞療法的管理。本期我們著重介紹再生醫學方面目前的工作現狀,在這些方面中,幹細胞的管理或募集工作,也涉及幹細胞療法的特定國際監管框架的發展。封面是Shinya Yamanaka的「Perspective」,他回顧了有關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的二十年研究,並討論了所遇到的主要挑戰。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登《Nature》封面!華大等機構發表有關鳥類基因組數據研究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
陝西首次揭示周氏虎鳳蝶的奧秘
本報訊 自從蝴蝶學專家壽建新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袁向群於2006年在陝西發現了周氏虎鳳蝶後,今年壽建新和蝴蝶收藏家雷生輝又發現了周氏虎鳳蝶的兩種形態,通過對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的觀察研究,壽建新首次發現並揭示了周氏虎鳳蝶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