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陀螺,赤道光滑兩邊粗糙,清華航院團隊揭示小行星成形機制

2020-11-20 科轉雲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簡稱「航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利用自旋加速導致風化層失穩的理論模型和顆粒仿真,結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測數據,為「陀螺型」小天體的形成提出了有力的解釋。

小天體是從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剩餘材料」,記錄了太陽系早期的狀態信息,可以為探尋行星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線索。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

太陽系內已知的陀螺型小行星

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近年,日本的隼鳥二號(Hayabusa2)與美國的冥王號(OSIRIS-REx)分別對兩顆陀螺型小天體「Ryugu」和「Bennu」進行了近距離探測,為揭開這一問題的神秘面紗提供了諸多線索。探測數據表明,這些小行星表面覆蓋一層鬆散的碎屑,其上散布諸多尺寸超幾十米的巨石,呈現出典型的「碎石堆」地貌。分析發現,它們除了獨特的陀螺形貌外,表面散落的巨石似乎也有著普遍的規律:極地存在上百米尺寸的穩定巨石;中緯度的巨石均有一定程度傾斜,並陷入風化層若干米;而赤道區域的巨石豐度遠遠少於其他區域。由於這些巨石的尺寸決定了其與小天體本身的形成時間相當,在太陽系的漫長演化中其與小天體共同演化,因此這些巨石構成的地質遺蹟必定記錄了小天體的地質演化乃至起源線索。

小行星在YORP效應下的演化過程

該工作正是從這一地質特徵入手,發現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YORP)效應可能是小天體最終演化為陀螺型的幕後推手。航院課題組使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天體顆粒動力學軟體,建立了千萬級顆粒精度的小天體地表模型,模擬在YORP效應作用下小天體在億萬年尺度上緩慢加速旋轉的過程。結果表明,自旋加速所引起的離心力增大使得中緯度附近的顆粒層逐漸不穩定,最終滑移並沉積於赤道區域,形成鼓起的赤道脊;而在表面重塑過程中,地表巨石也隨之蠕變移動,位於高緯度的巨石維持穩定,中緯度的巨石陷入下方的「流沙「中,赤道區域的巨石則被來自中緯度的沉積物完全掩埋。風化層-巨石耦合演化機制解釋了陀螺型小天體的主要地質特徵,顯示了YORP效應在小天體地貌演變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以「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Reconstructing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op-shaped asteroids by the surface boulders distribution)為題,於2020年10月1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航院博士生程彬為第一作者,航院教授寶音賀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于洋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支持。


來源: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小行星為何長成「陀螺型」?清華研究揭示蘊藏的奧秘
    在浩渺的宇宙之中,眾多小行星都具有酷似旋轉陀螺的外表。這一特徵蘊藏什麼奧秘?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學》發表文章,揭示「陀螺型」小天體的成形機制。
  • 《自然·天文學》期刊: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
    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
  •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
    記者21日從清華大學航天動力學實驗室獲悉,日前該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歷史》。團隊應用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對超大規模空間顆粒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模擬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發現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
  • 回眸百萬年時光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
    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歷史》。團隊應用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對超大規模空間顆粒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模擬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發現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陀螺型小行星因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陀螺得名。這類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普遍存在,但其形成機制卻一直懸而未決。
  • 看清華最新科研進展~
    航院團隊揭示小行星成形機制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0424-2清華大學航院團隊揭示小行星成形機制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簡稱「航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利用自旋加速導致風化層失穩的理論模型和顆粒仿真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題為《基於理性仿生設計的軟質三維網狀材料》(Soft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Materials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四號著陸器、陸上最深定向井紀錄、油田多相流量測量、陀螺型小行星、類器官
    日前,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吳應湘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攻克了油氣水混相流量計量的難題,突破了傳統的測試原理。在由科技部組織的項目驗收中,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圓滿完成了油氣水分離與計量儀器研發的全部內容,各項考核指標均達到任務要求,取得了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研究成果。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宇宙中為什麼會有「陀螺型」行星?科學家追溯百萬年,終找到答案
    據報導,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近日於《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表示通過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的應用,模擬出了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揭示了陀螺型小行星的演化之謎。在太陽系中,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是陀螺型小行星,不過,究竟它們是如何形成「怪異」模樣的呢?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世紀難題。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響應丘腦底核電刺激的兩條包含小腦的神經通路,並闡明了它們各自在頻率敏感性與可塑性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帕金森病不同症狀的關係,從而深入揭示了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腦功能機制,對開發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清華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柔性生物器件及無創血糖測量上取得...
    清華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柔性生物器件及無創血糖測量上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12月20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課題組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用於無創血糖監測的電化學雙通道類皮膚生物傳感系統》(「Skin-like
  • 航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合作扭轉雙層石墨烯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該發現首次揭示了範德華材料中原子級重構對垂直電導率的貢獻,為理解小扭轉角範德華材料獨特的物理行為提供了指導。通過對石墨烯層間堆垛角度進行扭轉是調控其物理(特別是電學)性能的有效手段。該趨勢與傳統塊體石墨材料中觀察到的層間電導隨扭轉角度的單調變化截然不同,並且無法被傳統的聲子介導層間電導機制進行解釋。藉助原子級界面接觸質量模型、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高分辨表徵,進一步揭示了小扭轉角下的反常電導行為源於雙層石墨烯的局部原子重構導致的平均載流子濃度的降低(圖3)。
  • 北航團隊探秘「水下壁虎」 仿生應用潛力大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李江濤)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以長篇封面刊登北航文力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印加魚旁)魚軟體吸盤機器人。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來自一個小行星的首個大型巖石和土壤樣品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周六上午(2020/12/5),當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接近地球時,它釋放了一個裝有這個小行星樣品的膠囊。周六下午,樣品膠囊應該會啟用降落傘並在澳大利亞腹地著陸。隼鳥二號是從小行星龍宮(Ryugu)上抓取的這些宇宙寶藏,龍宮是我們太陽系原始構成要素的小行星之一。小行星是幾十億年前的遺物,那時候地球正在成形。
  • 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194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時清華物理系眾星雲集,擁有葉企孫、錢三強、周培源在內的眾多名家大師,為高伯龍的成長打下了良好基礎。高伯龍在學校刻苦鑽研,抓住每一個機會學習新的知識,據何祚庥院士回憶,在當時,高伯龍的成績名列前茅,尤其擅長解決難題。
  •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上的著陸揭示了地表的秘密
    日本的「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在與約1.8億英裡外的小行星龍宮會合後,正 在順利返回地球,但它繞著巖石宇宙流浪者繞行時所做的工作揭示了龍宮的更多秘密。揭秘了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知道它為什麼是紅色和藍色。 日本航空研究所於2014年12月發射了「隼鳥2號」任務,並為旋轉形的小行星龍宮做了一條直線,該行星繞太陽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飛行。
  • 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翻跟頭」原因
    嫦娥二號在飛越後對圖塔蒂斯小行星成像結果,圖a-e給出探測器在遠離小行星過程中的成像序列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形狀不規則、非主軸自轉並且可能具有碎石堆結構的S型小行星,蘊藏了太陽系形成初期及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 NASA揭「天涯海角」秘密:表面相對光滑,未發現水!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飛越一個暱稱為「天涯海角」、形似雪人的太陽系邊緣天體一年後,目前仍在距離地球40億英裡的地方,為人類揭示「天涯海角」的秘密。據報導,最新數據表明,科學家們發現這個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天體表面相對光滑,隕石坑比預期的少得多。它外表很紅,科學家認為,這種紅色色調由其表面有機物質的改變引起,這在柯伊伯帶中很常見。另外,儘管天體上存在凍結的甲烷,但目前仍未發現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