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柔性生物器件及無創血糖測量上取得...

2020-12-06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柔性生物器件及無創血糖測量上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12月20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課題組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用於無創血糖監測的電化學雙通道類皮膚生物傳感系統》(「Skin-like biosensor system via electrochemical channels for noninvasiv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的研究成果,在人體皮膚表面實現醫學意義上的無創血糖測量,並具有醫療級精度。該成果利用類皮膚柔性傳感技術建立了新的無創血糖測量醫學方法,為解決無創血糖動態連續監測提供了一條新途徑,為全球數以億計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與慢性疾病的管理帶來了福音。

該成果相關內容已經被《科學進展》媒體團隊(Science Advances Press Package Team)推薦給《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國際知名媒體。12月21日,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旗艦出版物《科技縱覽》(IEEE Spectrum)對該論文率先進行了專題報導,來自普渡大學和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會 (JDRF)糖尿病研究基金會的研究人員給予高度評價。

糖尿病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和生命的重大慢性疾病。2015年全球共有超過4億糖尿病患者,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超1億,位居全球首位。通過「扎手指」取血測量血糖的方法具有疼痛感,影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質量和自我監測長期依從性,目前的無創連續血糖監測方法仍無法直接測量血液中葡萄糖,在準確性、便利性以及完全無創性等關鍵問題上仍未突破。 

基於電化學雙通道的無創血糖測量方法示意圖和實驗圖。

馮雪課題組發展了基於力學-化學耦合原理的電化學雙通道無創血糖測量方法,利用可以與人體自然共型貼附的柔性電子器件,對皮膚表面施加不會引起皮膚不良反應的電場,通過離子導入的方式改變組織液滲透壓,調控血液與組織液滲透和重吸收平衡關係,驅使血管中的葡萄糖按照設計路徑主動、定向地滲流到皮膚表面,繼而通過只有3.8微米厚的超薄柔性生物傳感器件進行高精度測量。

為了實現皮膚表面的微量葡萄糖的精準測量,馮雪課題組結合多年的可延展柔性電子器件研究經驗,基於力學原理在1.2微米厚的薄膜上製備了具有四層功能層的類皮膚生物傳感器。通過製備器件表面微結構實現了納米級厚度的電子介體電化學沉積,利用基於液體表面張力和蒸發毛細力的仿生液滴轉印方法,將多層超薄生物傳感器從製備基底上無損地剝離下來,實現整體厚度只有3.8微米的類皮膚柔性生物傳感器的製備。該傳感器具有130.4μA/mM的葡萄糖測量靈敏度和對葡萄糖的高度選擇性,重複測量誤差<1%。 

類皮膚生物傳感器及結構示意圖。

臨床實驗表明,基於該電化學雙通道無創測量原理與類皮膚生物傳感器的無創血糖測量系統,其對人體血糖濃度測量的結果與血糖儀及金標準靜脈血血糖濃度測量結果的相關度達到0.9以上,達到了醫療級監測和診斷的標準,具有巨大應用潛力。

另外,馮雪課題組關於超薄柔性類皮膚生物傳感器設計、製備和測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微電子國際頂級會議國際電子器件會議 (IEDM 2017)上發表並做邀請報告。國際電子器件會議在國際微電子領域具有權威的學術地位和廣泛的影響力,主要報導國際微電子器件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是著名高校、研發機構和行業領軍企業報告其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突破的主要平臺。

清華大學航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生陳毅豪為文章第一作者,馮雪教授是論文通訊作者,參與該工作的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王新宴團隊。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12/e1701629.full

供稿:航天航空學院 編輯:華山

相關焦點

  •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題為《基於理性仿生設計的軟質三維網狀材料》(Soft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Materials
  • 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近日,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在國際柔性電子領域頂級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pj 柔性電子)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inorganic bioelectronics》(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綜述文章。
  • 浙江清華柔電院「綜述」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近日,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在國際柔性電子領域頂級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pj 柔性電子)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inorganic bioelectronics》(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綜述文章。
  • 柔電院發表綜述文章: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近日,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在國際柔性電子領域頂級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pj 柔性電子)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inorganic柔性生物電子器件貼附至人體不同部位可採集的信號及相關應用人體蘊含著與健康有關的各種各樣的信號,這些信號的精準、實時、連續與無創穫取在人體健康監測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如生理電信號用於疾病診斷、人機接口與基礎神經科學研究;生物物理信號用於基礎健康信息診斷;生物化學信號等用於精準評估人體生理狀態等。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類皮膚柔性電子器件實現醫療級無創血糖監測  糖尿病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和生命的重大慢性疾病。通過「扎手指」取血測量血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疼痛感,影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質量和自我監測長期依從性。目前的無創連續血糖監測方法無法直接測量血液中葡萄糖,在準確性、便利性以及完全無創性等關鍵問題上仍未突破。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的馮雪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在Sci. Adv.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無創血糖監測的文章。
  • 信息學院胡又凡-彭練矛課題組在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超薄的柔性電子器件由於可與人體組織器官共形接觸,提供更加友好的人機互動方式,受到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這類器件的厚度一般只有微米量級,在加工過程中須黏附於剛性基板(為器件提供臨時支撐)之上,但將器件從剛性基板上剝離,卻易受到應力損傷。因此,高效且無損地實現柔性電子器件與剛性支撐基板之間的快速分離,是大面積製備高性能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的關鍵工藝。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鮑哲南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功能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有機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開發等。這些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交叉性,涉及的概念和專業知識包括化學,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物理,和電氣工程等。目前課題組感興趣的器件包括有機/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有機光伏電池、化學/生物傳感器和分子開關等。
  • ​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
    原創 李青大夫 腎病科普 收錄於話題#我的文章372#糖尿病38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天津大學泰達醫院 李青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兩大慢性病,都需要長期管理,終身控制,而血壓、血糖的監測是管理和控制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 畫在皮膚上的生物電子設備
    近日,美國密蘇裡大學官網發布一則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通過探索在人體皮膚上繪製生物電子設備的可行性,推動皮上生物醫學設備製造技術的發展。皮上生物醫學設備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生物醫學電子設備組件和柔性襯墊。前者多由傳統無機材料、新型有機材料或納米材料製成。後者多為柔性聚合物,以確保生物醫學設備附著於人體皮膚上。
  • 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美國華盛頓大學Chuan Wang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Flexible Carbon Nanotube Synaptic Transistor for Neurological Electronic Skin Applications」
  • 華人教授發明柔性有機電子器件 用醋就能無毒降解
    新華社舊金山5月2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柔性有機電子器件,用醋這樣的弱酸性物質就可以無毒降解。這種電子器件未來不僅可以減少有害的電子垃圾,還可應用於可穿戴醫療設備、環境監測等方面。
  • 用於人體連續呼吸監測的類皮膚混合集成電路
    針對上述問題,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將類皮膚的柔性混合電路與可延展柔性傳感單元集成的柔性化策略,並基於人體臉部幾何形貌特徵設計出面膜式的呼吸監測系統,利用傳熱學分析構建基於可延展溫度傳感器的呼吸監測原理,提出壓縮屈曲構型作為傳感器工作形態以提升傳感器信噪比和力學順應性,用以解決現有呼吸監測技術中器件剛性、有線導聯、傳感單元與信號處理單元分離帶來的不舒適感、精度差
  •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領軍人物!引用次數超過13.7萬次,h因子186+
    Rogers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非常規電子器件材料及製造。他帶領的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團隊、日本東京大學Takao Someya教授團隊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領先的三個柔性電子團隊。近十年來,Rogers團隊在仿生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可穿戴生物醫學電子器件等領域始終走在最前端,取得眾多研究成果,成為業界領軍人物。
  • 深圳先進院在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柔性器件-基於雷射刻蝕石墨烯的柔性霍爾傳感器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Jurgen Kosel課題組報導使用了一步雷射刻蝕工藝製備的石墨烯,並用於霍爾傳感器。其對磁場的具有線性響應,歸一化的靈敏度為〜1.12 V / AT。圖3:柔性的石墨烯霍爾傳感器的彎曲測試。
  • 《自然-通訊》報導物理學院劉開輝課題組在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上...
    近年來,科學家在碳納米管單手性控制、短溝道電學器件、光電器件、柔性器件應用等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由於碳納米管種類繁多,其性質高度依賴於其手性結構,研究結構依賴的碳納米管的基本物理性質成為碳納米管應用的關鍵基礎。然而,單根碳納米管的直徑只有1-3 nm,信號非常微弱,使得它的許多基本物理性質依然尚未完全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