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

2021-01-16 澎湃新聞

原創 李青大夫 腎病科普 收錄於話題#我的文章372#糖尿病38

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

天津大學泰達醫院 李青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兩大慢性病,都需要長期管理,終身控制,而血壓、血糖的監測是管理和控制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血壓的監測無創、便捷、隨時隨地,而且還可以動態觀察,但血糖的監測卻困難許多。傳統的血糖監測方法是糖尿病管理的一個「痛點」。

2型糖尿病規律的監測建議一天5次:空腹,三餐後2小時及睡前,而1型糖尿病需要更頻繁的監測。即使如此,還可能漏掉血糖高峰和低谷。

靜脈血糖要到醫院或者醫療機構去採血,然後送檢,既麻煩效率又低,社區糖尿病或者很難做到。即使住院患者,頻繁的採血也很痛苦。

末梢血糖方便的許多,不用頻繁跑醫院,但反覆扎指尖測血糖也太痛苦了。

目前血糖監測的重要指標之一糖化血紅蛋白也需要到醫院去測定,關鍵是,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患者三個月的平均水平,對期間血糖的波動情況無法及時客觀評估。

血糖監測方法不理想是糖尿病管理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測定如果能夠像測量血壓一樣做到無痛、便捷,將大大提高糖尿病管理的效率。

新技術使血糖監測無痛化、便捷化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瞬感血糖儀是由一個硬幣大小的傳感器和MP3大小的掃描儀組成的葡萄糖監測系統。

首先將一根細小的柔性探頭植入皮下,針頭細小到植入時幾乎無感、無痛,然後用粘貼片固定在上臂背側部位,這就組成了瞬感傳感器。瞬感傳感器通過測量組織液中葡萄糖的濃度來計算血糖濃度,用組織間液糖含量代替血糖水平,無需採血,無創、無痛而且準確。

每次測量血糖時,無需採血針及試紙,只需使用掃描檢測儀輕輕一掃傳感器,就可以顯示最近8小時的葡萄糖數據和一個葡萄糖變化趨勢箭頭,以顯示葡萄糖水平升高、下降或者正在緩慢變化。

傳感器為一次性,2周更換一次。而且傳感器採用了防水設計,可以在洗澡、遊泳和運動時佩戴,即使隔著衣服,掃描儀也能在1秒內掃描獲取葡萄糖信息,非常方便。

無痛瞬感血糖儀除了通過掃描傳感器可以快速獲取當前的葡萄糖讀數外,還能夠進行連續、動態的葡萄糖檢測,提供葡萄糖變化的全面信息,了解血糖水平的變化趨勢。

醫院版的瞬間血糖儀,還可以同時監測多人的動態血糖變化。

除了無痛、便捷之外,瞬感動態血糖監測還有如下優勢:

1、顯示全天24小時每個時間點的血糖,能發現血糖的高峰和低谷,揭示患者完整客觀的血糖狀態。比如說能夠發現傳統血糖監測方法根本無法發現的夜間低血糖。

2、吃飯、運動和用藥等日常行為後,血糖的反饋非常迅速直觀,能更好的指導患者生活。有了動態監測後,每餐飯後看看血糖上升的速度和程度,就知道今天吃的合適不合適了。

3、如果發現血糖快速下降的趨勢,及時進食,避免嚴重的低血糖事件,同理,如果發現血糖快速上升趨勢,及時加藥,避免酮症酸中毒甚至高滲性昏迷等急性併發症。

4、長期來看,使用動態血糖監測有助於減少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減低死亡率。

2020年11月27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布了《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新指南將「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TIR)」作為糖尿病患者的一個控制目標。

TIR因此一夜爆紅,而TIR就是通過無痛動態血糖監測技術來獲得。

TIR指的是24小時內葡萄糖在目標範圍內(通常為3.9-10.0mmol/L,或為3.9-7.8mmol/L)的時間(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佔的百分比。

2019年發布的TIR國際共識推薦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標為>70%,但應高度個體化,同時關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動。

新指南也採用了這個標準。

一般認為,TIR為70%,相當於糖化血紅蛋白6.7%。TIR與糖化血紅蛋白呈負相關,TIR越低,糖化血紅蛋白越高。

TIR能夠更好的反映相同糖化血紅蛋白時低血糖的發生狀況和血糖變異程度,而動態血糖監測技術彌補了傳統血糖監測的不足。

此外,TIR還可以作為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評估指標。DCCT研究數據分析顯示,TIR每下降10%,微量白蛋白尿的發生風險增加40%,視網膜病變發生或進展的風險增加64%[1]。

除了上述微血管病變外,TIR也與大血管病變顯著相關。一項對221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資料進行橫斷面分析,用持續葡萄糖監測測定3.9-10.0mmol/L的TIR。結果顯示,TIR每增加10%,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異常(CIMT)風險降低6.4%[2]。

TIR還可進一步預測死亡風險。一項納入9028例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的危重症患者的回顧性研究表明,TIR越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越大[3]。

此外,TIR還可以作為臨床試驗和新藥研究的評估標準,較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4]。

將TIR納入到血糖控制目標,這意味著把「血糖控制達標」上升到把「血糖平穩控制達標」的量化管理新高度。

持續葡萄糖監測技術適用人群包括:

1、1 型糖尿病;

2、需要胰島素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自我血糖監測的指導下使用降糖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出現下列情況之一:

①無法解釋的嚴重低血糖或反覆低血糖、無症狀性低血糖、夜間低血糖;

②無法解釋的高血糖,特別是空腹高血糖;

③血糖波動大;

④出於對低血糖的恐懼,刻意保持高血糖狀態的患者。

4、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併妊娠患者。

5、圍手術期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6、患者教育:需要通過了解飲食、運動、飲酒、應激、睡眠、降糖藥物等導致的血糖變化,以及改變生活方式的患者。

7、其他特殊情況,如合併胃輕癱的糖尿病患者、特殊類型糖尿病、伴有血糖變化的內分泌疾病等。

8、其他專科醫師認為需要使用的情況。

9、臨床研究。

新技術使無創、無痛葡萄糖連續監測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42(3):400-405.

2. Lu J et al . Diabetes Technol Ther . 2020 Feb : 22(2) : 72-78.

3. Lanspa MJ , et al . Chest , 2019 Nov : 156(5) : 878-886.

4. Bergenstal RM, et al. Diabetes Care.2017;40(4):554-560.

原標題:《​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以石墨烯為原材料的新型腕貼,不扎針即可監測血糖
    以石墨烯為原材料的新型腕貼,不扎針即可監測血糖 新華社倫敦4月9日電,英國巴斯大學報告說,該校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非侵入式的血糖監測貼,只需貼在手腕上,無需採血就能監測血糖。
  • 測血糖,靜脈血和手指血為啥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王先生在上個月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被診斷得了糖尿病,他本身心情也非常著急,所以匆匆買了血糖儀,打上自己在家裡測血糖,免得去醫院既麻煩也非常費時間,最後他通過跟醫院檢查的數值一對比,發現在家裡測的血糖跟醫院抽靜脈血測的結果不一樣,覺得很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在家裡測的血糖和在醫院測的血糖差距會不一樣呢?
  • 血糖?FRET技術新進展了解一下
    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定期監測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糖尿病評估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基於酶的血糖檢測儀,比較「嬌氣」在過去的研究中,對於血糖檢測,大多數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是基於酶的電化學傳感器。 螢光也能測血糖螢光?血糖檢測?這倆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吧。莫非是科學家暈頭了?這還真不是,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螢光」。圖片來自網絡 螢光,是指一種光致發光的冷發光現象。
  • 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科學網—「螢光」也能測血糖
    但是,目前通常使用的血糖測量儀仍有諸多不便的地方。例如,血糖試紙需要在封閉乾燥的環境下儲存,取出來後在5分鐘內用完,否則會因試紙受潮而影響測量準確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刺手指取血,「測一次疼一次」也會讓不少人對血糖檢測望而卻步。
  • 深圳先進院在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深圳先進院在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創中心聶澤東副研究員團隊設計了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於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相關研究成果以Surface Plasmonic Feature Microwave Sensor with Highly Confined fields for Aqueous-Glucose and Blood-Glucose Measurements
  • 清華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柔性生物器件及無創血糖測量上取得...
    清華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柔性生物器件及無創血糖測量上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12月20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課題組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用於無創血糖監測的電化學雙通道類皮膚生物傳感系統》(「Skin-like
  • Nature Nanotechnology:非侵入經皮式基於石墨烯的新型血糖監測平臺
    加群驗證信息:姓名-工作單位-研究方向,否則不予加群合作,諮詢,交流,投稿宣傳最新成果:qwsa042@sina.com   英國巴斯大學報告說,該校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非侵入式的血糖監測貼,只需貼在手腕上,無須採血就能監測血糖。
  • 每個時間測血糖意義不懂血糖等於白測。一文搞懂各時間測血糖意義
    2、午餐前:晚餐前,晚睡前血糖,正常人的午餐前,晚餐前。晚睡前血糖反映與前一餐相隔4小時以上,相對空腹時的血糖水平,此時的血糖水平基本反映了白天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一般為活動狀態下血糖的最低值。與空腹血糖的不同之處是測定空腹血糖者空腹時間要長達十餘小時,其水平高低主要受基礎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受血脂的影響不大,而餐前血糖和臨睡前血糖不但受餐前大量分泌的內源性或外源性胰島素的影響,也受到上一餐後高血脂的影響,當然也受前一餐進食後血糖控制水平、餐後加餐、藥物降血糖療效及其他影響血糖變化因素的影響。
  • 糖友監測血糖變化,緊盯三個血糖值,穩定血糖或不是難事
    糖友最擔心的事情據說是血糖值不穩定,血糖不穩定對身體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很多糖友都反應自己已經很注意控制血糖了,每天都監測血糖,血糖卻總是波動很大,讓人很鬧心。其實,頻繁監測血糖反而不利於穩定血糖,一天之中你只需要盯住著三個血糖值,及時發現不對,及時檢查調理,就能讓血糖變得很聽話。那麼,糖友要緊盯哪幾個血糖值?首先是半夜3點測量血糖,血糖比較難控制是糖友默認的說法,而且血糖在夜間的時候會突然的升高。
  • 在家測血糖,儘量做好8件事,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難怪血糖測不準
    不過,小編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這些儀器或者試紙自測血糖時,有一定的注意事項。換言之,就是有很多講究,並不是隨隨便便測一下就可以的,否則所測量的血糖值會出現偏差,甚至非常不準確。那麼,在家測血糖要注意什麼?儘量做好8件事,否則血糖可能測不準確。究竟是哪8件事呢?接下來,大家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 連續血糖監測領域盤點:13.7億美元的市場主要由10家企業瓜分
    為了能全面了解患者24小時動態血糖波動,一種全新的血糖監測設備——連續血糖監測儀誕生了!什麼是CGM?CGM(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即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是指通過葡萄糖感應器監測皮下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而間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監測技術。
  • 血糖控制金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是多少?能否取代日常測血糖
    而紅血球的平均壽命在120天左右,所以糖化血紅蛋白也就大約能存在2-3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應出人體2-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這樣我們再來看看糖友的情況,他的糖化血紅蛋白是7.1%,說明目前他3個月的血糖水平比較高,即使空腹血糖沒有超標,也需要重視,否則會增加其患併發症的風險。其實這就說明了另一個跟糖化血紅蛋白有關的問題,就是糖化血紅蛋白並不能替代日常的血糖監測。
  • 神奇紋身墨水可測血糖、鈉濃度等身體監測數據
    它含有生物傳感器,能夠對身體變化作出反應,如血糖濃度、鈉濃度。科學家希望將人體皮膚表面變成「人機互動顯示屏」。這類科技可能會成為健康監測的革新方式。該項目名為「DermalAbyss」,由MIT與哈佛醫學院合作完成,它結合了流體界面和生物技術。目前,他們研發出了三種不同墨水,顏色能隨組織液的變化而變化。組織液充斥於細胞之間,約佔人體體重的16%。
  • 首個真正做到無需指尖採血的血糖檢測儀!「手機一掃測血糖」成為...
    「手機一掃測血糖」成為現實?糖尿病輔理善瞬感第二代產品和輔理善瞬感寶手機APP在進博會上的中國首秀引發關注!這個最先進的血糖檢測儀——突破性創新科技輔理善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是首個真正做到不需要指尖採血的血糖檢測儀。
  • 手指監測血糖,到底取第一滴還是第二滴血?糖尿病人出現兩種現象...
    許多糖尿病病友都有這樣的困惑,似乎在醫院抽血檢查的靜脈血糖和自己在家用血糖儀測的指尖血糖,數值總是不太一致,難道是自己的血糖儀不夠準嗎?那麼,靜脈血血糖值和指尖血的血糖值究竟應該信哪個呢?自己在家快速血糖儀測定的是末梢血的血糖值,當空腹時,從理論上來說末梢血糖低於靜脈血糖。
  • 量血糖時,測哪個手指比較好?測血糖的注意事項,不妨了解一下
    夏大媽也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自己的血糖恢復正常了,不過去醫院進行複查時,在醫生的測量下才發現,原來夏大媽的血糖指數並沒有回歸正常,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經過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夏大媽在家測量血糖時,採用的測量方式是不準確的,因為他沒有注意到這些事情。一、量血糖時,測哪個手指比較好?
  • 糖尿病人前一晚7點吃的晚餐,早晨8點測血糖還能算是空腹血糖嗎?
    有糖尿病患者問:前一晚7點吃的晚餐,早晨8點測的血糖還算是空腹血糖嗎?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性,也很有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什麼是空腹血糖。一般情況下,進餐後食物首先進入胃中進行研磨,胃是不會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的,不會引起血糖的升高。經過胃15-20分鐘的研磨,食物開始進入小腸,而小腸是吸收營養最主要的場所,血糖便會逐漸升高。大部分的食物經過2個小時左右會被胃排空而進入小腸,其中的營養物質大多在此被吸收,血糖上升的幅度會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地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