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糖尿病病友都有這樣的困惑,似乎在醫院抽血檢查的靜脈血糖和自己在家用血糖儀測的指尖血糖,數值總是不太一致,難道是自己的血糖儀不夠準嗎?那麼,靜脈血血糖值和指尖血的血糖值究竟應該信哪個呢?
自己在家快速血糖儀測定的是末梢血的血糖值,當空腹時,從理論上來說末梢血糖低於靜脈血糖。而當進食後,人體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動脈以後經毛細血管外周代謝消耗部分葡萄糖後再回到靜脈。因此,進食後動脈血糖值比靜脈血糖值高。又由於毛細血管與動脈中的葡萄糖含量較接近,且靜脈抽血後很難做到立刻檢驗,而標本放置時間越長血糖就會由於糖酵解而降低。所以進食後末梢血糖比靜脈血糖相應高些。
一般而言,全血血糖多用於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血糖的監測和評估,一般不用於糖尿病的診斷。所以對于堅持採用快速血糖監測儀自測血糖的糖友而言,這種全血血糖和靜脈血血糖之間的微小差異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類糖友監測血糖的目的是觀察降糖治療的效果和是否有低血糖,因為始終採用的是同一個血糖監測儀,就不存在不同測試方法帶來的差別影響。另一方面您可以多做幾次對比,只要快速血糖儀檢測的結果與靜脈血糖數值的差異比較穩定心中有數就行了。
手指監測,到底取第一滴還是第二滴?
臨床上測血糖是用第一滴血還是第二滴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第一滴血與第二滴血各有千秋:
1. 在確保酒精消毒完全揮發或肥皂洗手完全晾乾的前提下,應用第一滴血進行測定,可以簡化採血操作環節,為患者節約一滴血。
2. 而採用第二滴血測定,可以避免未完全揮發的酒精、含糖物質等對血糖的影響。同時採集第二滴血時需注意從採血手指的指根,向採血部位平行推壓,勿局部過度擠壓指尖。
此外採血前做 2-3 次的握拳動作之後讓手臂短暫下垂,有助於指尖血聚集,利於採血。
不知您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空腹血糖比睡前血糖高,或晚餐前血糖比午餐後血糖還高的現象?
您或許在納悶,為什麼不吃飯比吃了飯血糖還高呢?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升糖激素均從半夜開始分泌並逐漸增加,至凌晨時分泌達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個分泌高峰。
其實任何人都存在這兩種現象,只不過正常人的基礎胰島素分泌會隨著其體內升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抵消了個升高的血糖,因而不會出現這兩個血糖高峰,保證了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上。
但糖尿病患者由於其體內的基礎胰島素分泌不足,加上降糖藥物使用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抵消升糖激素升高的糖,因而就出現了糖尿病的「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即空腹高血糖和晚餐前血糖高的現象。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這兩種現象,表示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的用量不夠,必須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