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螢光」也能測血糖

2020-12-03 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隨著患病率逐年攀升,糖尿病在世界各地正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但是,目前通常使用的血糖測量儀仍有諸多不便的地方。例如,血糖試紙需要在封閉乾燥的環境下儲存,取出來後在5分鐘內用完,否則會因試紙受潮而影響測量準確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刺手指取血,「測一次疼一次」也會讓不少人對血糖檢測望而卻步。

近日,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醫學檢驗室蛋白質組學中心研究員尹煥才、副研究員殷建團隊基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效應,開發出螢光探針,並在此基礎上研製了一種新型血糖傳感器,實現了對血糖的高穩定性、高靈敏度檢測。

「非酶」的新方向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博士生葛明昊表示,現在醫院裡使用的檢測試劑盒、市面上熱銷的家用血糖儀大部分基於酶的電化學傳感器這個原理開發,「但是稍微一點溫度變化都會改變酶的性狀,同時血液的成分很複雜,現有的檢測方法很容易受到除血糖外其他成分的幹擾。比如,血氧含量、血液酸鹼值及服用藥物等多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檢測的結果」。

所以,近年來,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非酶」的血糖檢測方法。而其中一個方向,就是用螢光探針製備出新型血糖傳感器。

FRET 效應由德國物理化學家西奧多·福斯特提出,它利用了一種螢光物質發出的螢光,來激發另一種螢光物質,從而實現了螢光的「傳遞」。這個效應想要發生,就必須要求兩種螢光物質在空間距離上足夠接近,通常認為在1~10納米範圍內。

因此,FRET 技術成為科研人員手中一把衡量分子間距離的「納米標尺」,進而可以間接實現對某些特定分子濃度的檢測。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展,FRET 技術已經在免疫分析、核酸檢測、環境分析、藥物篩選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是一種用於血液分子檢測的良好工具。

基於這一原理,殷建通過多次調研,選擇了血糖檢測這個切入點。「殷老師和我進行了幾次討論後確定了大體的研究思路,隨後我進行了一系列的前期預實驗,經過驗證我們發現這條路是可以走通的。」葛明昊說。

因此,課題組設計併合成了基於稀土元素銪(Eu)的穴狀配體螯合物作為螢光供體,並篩選與其相匹配的發色基團作為螢光受體。在此基礎上,構建了 ConA-Dex 探針,將FRET 技術中的螢光供體和螢光受體分別與之結合。

「當檢測樣品中存在葡萄糖時,這個探針就會解除 FRET 效應,通過供體螢光的升高幅度,就可以反映血糖濃度的高低。這是一個動態觀測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尹煥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玻尿酸」發揮大作用

在血糖傳感器研製過程中,葛明昊表示,含有稀有元素銪(Eu)的螢光分子從理論上看存在潛在的生物安全性問題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課題組嘗試使用一些生物相容性較好的材料來包裹FRET 螢光探針,但是確定合適的材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

經歷了多次「失敗重來」,科研人員確定使用透明質酸水凝膠來包裹FRET螢光探針。其實,這個透明質酸就是美容護膚品中常用到的「玻尿酸」。

殷建說:「它具有極強的天然保水性能,同時它本質上是由兩個雙糖單位組成的大型多糖類,在人體中分布廣泛,是一種天然具有較高生物相容性的材料。我們把這個探針包裹在直徑約為70微米的透明質酸水凝膠微球中,這樣一來,就讓這個傳感器具有了無毒、高生物相容性的特性。」

與此同時,課題組利用了水凝膠材料交織的網狀結構,既能排除血液中大分子成分對檢測的幹擾,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葡萄糖傳感器工作條件的穩定。在長時間連續檢測的驗證實驗中,該葡萄糖傳感器在進行檢測72小時後仍能夠保證檢測結果的一致性,表明其具有極佳的穩定性。

回顧這段「找不到合適材料差點不能畢業」的經歷,葛明昊說:「作研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當時有一段時間實驗中不管我怎麼調整,就是沒有辦法檢測到預期的螢光信號的變化,確實非常鬱悶。但是,尹老師和殷老師在科研方向和實驗設計上對我進行了很多幫助,正是在團隊鼓勵下,我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分析和嘗試,最終完成了實驗與課題。」

2021~2022年產品有望上市

不斷的實驗數據表明,這種新型血糖檢測傳感器實現了對血糖的高精度檢測,同時經過多重潛在幹擾物的驗證,具有較高的抗幹擾性和穩定性,血液樣本無須特殊處理即可實現穩定精確檢測。在與目前臨床使用的檢測方法對比後,結果顯示該新型傳感器能夠替代傳統方法。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在做相關工作,下一步課題組還會進一步優化血糖傳感器的螢光性能,開發相應儀器並優化配套試劑,爭取在2021~2022年推出相關產品。」尹煥才告訴記者。

為了實現對目前血糖傳感器的繼續開發,課題組還會嘗試進行動物體內的血糖連續監測。「這個方面難度比較大,預計可能會遇到比較多的問題,但我們也在逐步地克服。」葛明昊說。

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讓這個血糖傳感器工作起來呢?尹煥才表示,未來這款產品將可能「像打針一樣進入到人體中,我們前期做了很多細胞試驗,也對生物安全性作出嚴格檢測,一個月內產品性能都會很好」。

尹煥才告訴記者:「未來我們還會利用已經實現構建的FRET技術進行其他指標的檢測,下一步可以進行針對如腫瘤早期診斷相關分子探針的開發等工作,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中國科學報》 (2018-10-22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螢光?血糖?FRET技術新進展了解一下
    螢光也能測血糖螢光?血糖檢測?這倆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吧。莫非是科學家暈頭了?這還真不是,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螢光」。圖片來自網絡 螢光,是指一種光致發光的冷發光現象。 新型血糖傳感器,未來有望不用天天扎針測血糖近日,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醫學檢驗室蛋白質組學中心尹煥才/殷建團隊就基於 FRET 效應,開發出螢光探針,從而製備出新型血糖傳感器,實現了對血糖的高穩定性高靈敏度檢測。
  • ​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
    原創 李青大夫 腎病科普 收錄於話題#我的文章372#糖尿病38不扎針也能測血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普及天津大學泰達醫院 李青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兩大慢性病,都需要長期管理,終身控制,而血壓、血糖的監測是管理和控制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 測血糖,靜脈血和手指血為啥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關於測血糖,對於很多糖尿病朋友以及想要預防糖尿病朋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所以今天跟大家來分享一下一些測血糖的知識。王先生在上個月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被診斷得了糖尿病,他本身心情也非常著急,所以匆匆買了血糖儀,打上自己在家裡測血糖,免得去醫院既麻煩也非常費時間,最後他通過跟醫院檢查的數值一對比,發現在家裡測的血糖跟醫院抽靜脈血測的結果不一樣,覺得很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在家裡測的血糖和在醫院測的血糖差距會不一樣呢?
  • 每個時間測血糖意義不懂血糖等於白測。一文搞懂各時間測血糖意義
    2、午餐前:晚餐前,晚睡前血糖,正常人的午餐前,晚餐前。晚睡前血糖反映與前一餐相隔4小時以上,相對空腹時的血糖水平,此時的血糖水平基本反映了白天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一般為活動狀態下血糖的最低值。與空腹血糖的不同之處是測定空腹血糖者空腹時間要長達十餘小時,其水平高低主要受基礎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受血脂的影響不大,而餐前血糖和臨睡前血糖不但受餐前大量分泌的內源性或外源性胰島素的影響,也受到上一餐後高血脂的影響,當然也受前一餐進食後血糖控制水平、餐後加餐、藥物降血糖療效及其他影響血糖變化因素的影響。
  • 量血糖時,測哪個手指比較好?測血糖的注意事項,不妨了解一下
    夏大媽也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自己的血糖恢復正常了,不過去醫院進行複查時,在醫生的測量下才發現,原來夏大媽的血糖指數並沒有回歸正常,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經過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夏大媽在家測量血糖時,採用的測量方式是不準確的,因為他沒有注意到這些事情。一、量血糖時,測哪個手指比較好?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糖尿病人前一晚7點吃的晚餐,早晨8點測血糖還能算是空腹血糖嗎?
    有糖尿病患者問:前一晚7點吃的晚餐,早晨8點測的血糖還算是空腹血糖嗎?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性,也很有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什麼是空腹血糖。所謂空腹是指進餐後8-12小時,此時檢測的血糖稱為空腹血糖,也就是說進餐後不足8小時或是超過12小時,嚴格意義上來講都不能稱之為空腹。如果前一晚7點吃了晚餐,第二天早8點測得的血糖顯然超過了空腹的規定時間。這樣的空腹血糖還準確嗎?血糖受進餐的影響比較大,與食物在胃腸中的消化時間密切相關。
  • 首個真正做到無需指尖採血的血糖檢測儀!「手機一掃測血糖」成為...
    「手機一掃測血糖」成為現實?糖尿病輔理善瞬感第二代產品和輔理善瞬感寶手機APP在進博會上的中國首秀引發關注!這個最先進的血糖檢測儀——突破性創新科技輔理善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是首個真正做到不需要指尖採血的血糖檢測儀。
  • 血糖控制金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是多少?能否取代日常測血糖
    而紅血球的平均壽命在120天左右,所以糖化血紅蛋白也就大約能存在2-3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應出人體2-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這樣我們再來看看糖友的情況,他的糖化血紅蛋白是7.1%,說明目前他3個月的血糖水平比較高,即使空腹血糖沒有超標,也需要重視,否則會增加其患併發症的風險。其實這就說明了另一個跟糖化血紅蛋白有關的問題,就是糖化血紅蛋白並不能替代日常的血糖監測。
  • 水熊蟲用螢光「盾」抵禦致命紫外線—新聞—科學網
    更重要的是,當研究人員將劑量增加4倍時,大約60%的紅棕色水熊蟲能活過30天。 研究人員意識到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緩步蟲,屬於Paramacrobiotus屬。該新物種是在印度班加羅爾一面混凝土牆上的苔蘚中發現的,為了弄清它們是如何存活下來的,科學家用倒置螢光顯微鏡對其進行了觀察。令他們驚訝的是,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紅色的緩步蟲變成了藍色。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在家測血糖,儘量做好8件事,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難怪血糖測不準
    對於許多血糖偏高的人來說,除了遵聽醫囑積極使用藥物控制血糖外,還往往會在家中配備一些測量血糖的儀器和試紙。調查發現,這些儀器和試紙通常是他們自行在藥店或者網上購買的,也有一些是保健機構免費贈送的。不過,小編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這些儀器或者試紙自測血糖時,有一定的注意事項。換言之,就是有很多講究,並不是隨隨便便測一下就可以的,否則所測量的血糖值會出現偏差,甚至非常不準確。那麼,在家測血糖要注意什麼?儘量做好8件事,否則血糖可能測不準確。究竟是哪8件事呢?接下來,大家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 血糖控制的「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多久測一次,正常值是多少
    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糖,但是如何判斷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呢?很多人覺得可以選擇看血糖到底是多少,但是這樣測起來有一點麻煩,總不能每次吃飯之前之後都測一次吧。有沒有更好的觀測血糖的方案呢?當然有,醫生很厲害,他們有另一項法寶叫做糖化血紅蛋白,可能你對他並不熟悉,但相信你看完以下內容之後,就很了解了。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這是由該基團對GSH可觀的非酶促化學反應活性導致的。為了得到高性能的實用型GST螢光探針,需要降低識別基團的背景反應噪音。然而,靈敏度與背景噪音往往是相互制衡的一對因素,因此,對反應活性的微調是找準平衡點的關鍵。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有糖尿病的人餐後血糖穩不穩,可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做判斷
    【專業醫生天天與您說健康】張先生五十出頭,由於承擔著公司的主要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生活作息不是很規律,因此從發現有了糖尿病後就開始服用降糖藥,希望血糖能得到有效控制。他平常偶爾抽空測空腹血糖基本都在7.0mmol/L以下,但測了幾次糖化血紅蛋白卻總在8%之上,離6.5%的控制目標相差甚遠,這是怎麼回事?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哪個升高更嚴重?
    餐後血糖與空腹血糖不同,進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進食後,食物經過腸道,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對於胰島功能完好的健康人來說,雖然進食後血糖上升,但是由於胰島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範圍。
  • 水母螢光蛋白能「發出」新型雷射
    一個由英德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將水母體內的螢光蛋白基因插入大腸桿菌基因組,利用轉基因大腸桿菌產出了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eGFP)並用來產生雷射。
  • 60歲的人血糖6.8,高不高?老年人的血糖,多少算正常?
    人體內的血糖不僅會參與新陳代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能反應出身體健康程度的。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都減慢了,就容易影響到體內的血糖。那麼人體內的血糖標準是多少呢?是一樣的標準還是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標準不一樣?60歲的人測血糖是6.8mmol/L,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