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為什麼會有「陀螺型」行星?科學家追溯百萬年,終找到答案

2020-11-02 奇點使者

據報導,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近日於《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表示通過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的應用,模擬出了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揭示了陀螺型小行星的演化之謎。



什麼是陀螺型小行星?

在太陽系中,小行星的數量非常多,它們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之中,由於各自的模樣不同,也被分為不同的類型,本文中跟大家介紹的陀螺型小行星,則是因為它的外形看起來好像是一隻陀螺,這一類的小行星赤道脊呈現明顯的鼓起而得名。

在太陽系中,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是陀螺型小行星,不過,究竟它們是如何形成「怪異」模樣的呢?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世紀難題。



一直到2018年,日本和美國先後發現了同樣為陀螺型小行星的龍宮小行星和貝努小行星,並且在這兩顆小行星的表面,都發現了很多巨石,通過探測,這些巨石出現的時間,和這兩顆小行星誕生的時間一致,當時就有研究者猜想,或許這兩顆小行星的身上,隱藏著陀螺型小行星的演化之謎。



神秘的龍宮小行星和貝努小行星

讓我們從發現時間上來看這兩顆小行星,首先是發現於2018年10月份的龍宮小行星,它是由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發現的,它是一顆碳質巖石小行星,直徑大約為900米,上面有著不少的隕石坑。

在太陽系中,碳質巖石小行星的數量同樣有很多,在研究中,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碳質巖石小行星在地球誕生早期,通過和地球相撞,將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送到了地球上。換句話說,碳質巖石小行星,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過程中,或許曾經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則是發現於2018年12月份的貝努小行星,它是一顆非常神秘的小行星,同時,它也是對地球存在著極大威脅的小行星,因為通過研究,科學家們認為貝努小行星大約在22世紀末,也就是大約180年之後,或許會和地球相撞。



此外,在美國的,「奧西裡斯-REx」探測器發現貝努小行星的時候,還在上面發現了水的痕跡,並且發現貝努小行星的上面竟然存在著黏土,水就是存在於黏土之中。

同時,通過對貝努小行星的研究,科學家們在它的上面發現了大量的圓形巨石,並且認為貝努小行星的年齡最大約為10億歲,它一開始,就是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之中,不過,它應該是另一顆體積較大小行星的殘留天體,這意味著,在遠古時期,貝努小行星曾經因為一場大碰撞而誕生。

無論是龍宮小行星還是貝努小行星,它們的身上都隱藏著許多的謎團,同時,它們的共同點為:都是陀螺型小行星,上面也都有著巨石。研究者認為,或許想要揭開陀螺型小行星的形成之謎,答案就隱藏在這些與它們同時誕生的巨石之上。



神秘巨石揭開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

在確認了研究方向後,科學家們首先從研究陀螺型小行星上面的巨石分布規律入手,龍宮小行星和貝努小行星是非常好的研究素材。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陀螺型小行星並不是誕生時就是陀螺的形狀,而是由於它們的表面散熱不均勻,導致自旋速度過快而形成的。

近年來,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直在研究空間顆粒動力學軟體,希望可以通過建立千萬級顆粒精度的行星地表模型,來追根溯源,搞清楚太陽系內各天體的演化史。

最終,在天河二號高性能計算集群的協助下,科學家們將時光「倒流」回100多萬年之前,發現小行星由於自旋加速,可以引起離心力增大,最終,赤道脊就會不斷隆起,一直到變成一個陀螺的形狀。



困擾了科學界多年的謎團被揭開了,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了解太陽系天體演化的又一次進步,特別是對於研究小行星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下一步,科學家們也將繼續重點研究龍宮小行星和貝努小行星,特別是後者,由於它對於地球威脅很大,很多科學家都相信它未來會撞上地球,所以,也將發射探測器去貝努小行星上取樣,帶回地球好好研究它,一起拭目以待吧!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10月22日文章《回眸百萬年時光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

相關焦點

  • 回眸百萬年時光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
    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歷史》。團隊應用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對超大規模空間顆粒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模擬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發現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陀螺型小行星因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陀螺得名。這類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普遍存在,但其形成機制卻一直懸而未決。
  • 《自然·天文學》期刊: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
    小天體是從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剩餘材料」,記錄了太陽系早期的狀態信息,可以為探尋行星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線索。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
  • 什麼是宇宙,宇宙有哪些秘密呢
    在宇宙的萬家燈火中,人類在- -盞叫做太陽的溫曖燈光下發展了自己的文明,並向著遼闊的宇宙張望。在成千上萬的星鬥中是否只有地球孕育了人類生命呢?直到今天,依然沒有確切的答案,儘管無數的科學家想盡辦法去嘗試證明這一問題。
  • 100萬年後人類會變成什麼樣?能否橫跨宇宙?科學家給出答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在持續進化,人類也不例外,只不過人類進化比較緩慢,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感覺到進化帶給人類的變化,現如今地球的環境仍然在持續惡化,大家都在猜測,如果地球環境持續惡化下去的話,未來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在百萬年以後人類又會進化成什麼模樣呢?
  • 宇宙浩瀚無邊,存在生命的行星會有多少?大數據分析給出答案
    當我們在夜晚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嘆天上的星星有很多,可其實在地球的夜空中呈現出來的,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而且都來自於銀河系中,數量只有數千顆,普遍都是恆星。那麼,銀河系中有多少恆星呢?科學家們通過數據分析給出了答案: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
  • 太陽係為何由九大行星變為了八大行星,冥王星為什麼會被踢出去?
    在我們小的時候,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們我們生活的地球屬於太陽系,而在太陽系之中和我們一樣圍繞著太陽運行的行星還有八個,算上我們,太陽系正好是九大行星。冥王星被從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中除名並不是什麼新聞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冥王星。在還沒有被除名之前,冥王星是太陽系內距離太陽最遠的一顆行星,同時也是九大行星之中最小的一顆,正是因為它又遠又小,處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所以也是最晚被發現的,冥王星的發現,還要追溯到1930年。
  • 小行星為何長成「陀螺型」?清華研究揭示蘊藏的奧秘
    在浩渺的宇宙之中,眾多小行星都具有酷似旋轉陀螺的外表。這一特徵蘊藏什麼奧秘?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學》發表文章,揭示「陀螺型」小天體的成形機制。
  • 為什麼木星會被稱為太陽系內最恐怖的行星?科學家給出答案
    只不過隨著近年來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木星的探測也是越來越頻繁,漸漸地,許多科學家對於木星的定義也慢慢發生了改變,認為木星除了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之外,可能還是太陽系內最恐怖
  • 科學家的答案讓人害怕,人類或有同樣命運
    通過近百年不斷的探索,人類終於對宇宙有了一個相對直觀的概念和認識。與此同時,一個在人類還未踏足宇宙時便已經開始思考的問題,再次出現在了人類的面前:宇宙中有跟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嗎?,在這個範圍內大約有2萬億個和銀河系類似的星系,而每個星系中又有數億顆恆星,即便每個恆星只有3個行星,那麼行星的數量也是無法估量的。
  • 十大宇宙未解之謎,個個真實存在,科學家至今都無法給出答案
    自2006年以來,冥王星就不再屬於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然而,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尋找失蹤的9號行星。為什麼會有第九顆行星?事實上,科學家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是第九顆行星的存在實際上可以解釋那些天體的運行軌跡。
  •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有多大?會不會有比太陽還大的行星
    根據現代天文學家們觀察到的宇宙星球數量來看,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億計數的恆星,而恆星的周圍又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行星。就拿我們常見的太陽來說,太陽的周圍就有八大行星圍繞,而其他恆星的周圍更不知道有多少顆行星圍繞,總而言之,只會比想像中的多。
  • 宇宙中的天體為什麼都會自轉?原因其實很簡單,你猜對了嗎?
    宇宙中的天體為什麼會自轉?這個問題的最直接答案是由於角動量守恆。但是角動量守恆其實只能解釋它為什麼能一直轉,至於它一開始為什麼會轉起來則無能為力。所以我畫了幾個圖來解釋一下它們一開始為什麼轉。由於氣體分子各自帶有不同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因此彼此之間因電磁力相互作用會發生碰撞和摩擦。在氣體分子碰撞和摩擦過程中,由於大部分情況下是非正面碰撞,而是擦邊碰撞摩擦,這樣,初始的角動量就產生了。這就像小孩子玩的抽陀螺,抽動陀螺的邊緣,它就會轉起來。
  • 宇宙中的天體為什麼都會自轉?原因其實很簡單,你猜對了嗎?
    宇宙中的天體為什麼會自轉?這個問題的最直接答案是由於角動量守恆。但是角動量守恆其實只能解釋它為什麼能一直轉,至於它一開始為什麼會轉起來則無能為力。所以我畫了幾個圖來解釋一下它們一開始為什麼轉。宇宙形成的初期,物質粒子(主要是氫和氦)幾乎均勻地分布在宇宙當中。但由於物質的分布存在微小的不均勻性,又由於引力平方反比關係,隨著距離減少物質間的引力急劇增加,因而這種不均勻性被彼此靠近的粒子迅速放大,引力平衡被破壞,物質粒子開始在引力作用下互相聚集。
  • 宇宙中的頂級文明會是什麼樣子?先看看I型文明有多厲害再說吧
    通常我們所討論的宇宙,其實是指「可觀測宇宙」(也稱「哈勃體積」),這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直徑為930億光年的球體空間,這也是現在我們在宇宙中所能看到的極限。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可觀測宇宙」至少擁有上萬億個星系,幾乎每個星系都有上千億顆恆星,更重要的是,在「可觀測宇宙」以外並不是一片虛無,在那裡還存在著更加廣袤的空間。
  • 宇宙終極之謎是什麼?科學家:人類或永遠找不到答案
    科學家:人類或永遠找不到答案自從人類開始追隨宇宙星空的奧秘的時候,人類就已經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了,可是也隨著人類了解宇宙的信息越多了之後,人類更加發現自己對於宇宙是一無所知的,這句話聽起來是有一點矛盾的,但是試想一想,人類發現到宇宙的龐大,地球僅僅只是宇宙億萬顆星星當中的一顆,也難怪人類即使了解了宇宙,那就更加不了解宇宙了!那麼宇宙究竟是什麼?
  • 人類和宇宙為什麼會存在?這又有什麼意義?答案讓人害怕
    人類和宇宙為什麼會存在?這又有什麼意義?答案讓人害怕我們都知道,宇宙的產生是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在這一場大爆炸之後,宇宙當中的原子核經過匯聚,誕生了藍巨星,而隨著藍巨星能量的釋放,不斷的誕生了大量的新物質,最終出現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以及像地球這樣的行星。
  • 科學家找到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溫度是金星的10倍,達4000℃
    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自身是不會發光的,只有太陽這顆恆星會發光。因此,部分人或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只有恆星會發光發熱,行星都是冰冷的。但事實是這樣的嗎?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其實,在宇宙中,許多行星的溫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低,部分行星星球表面的溫度還高得離譜。例如耀眼的金星,金星星球表面溫度高達500℃。而在浩大宇宙中,比金星星球溫度更高的行星多得數不勝數。
  • 宇宙之外是什麼?科學家提出三種不同的解釋,你期望是哪一種?
    現在來看其實我們都非常的清楚,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太陽帶著整個大家族繞著銀心轉,而銀河系繞著本星系群的重心轉,而本星系群也有屬於自己的「組織」室女座星系團,這樣追溯下去貌似永遠都不會終止,這也說明了宇宙的尺度有多麼的大。但是老婦人的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大部分人都會把宇宙設想成類似的烏龜塔模型。
  • 宇宙中類地行星可能很常見
    這些新證據表明,地球或許沒那麼獨特,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可能很常見。UCLA團隊研究的白矮星距離地球200—665光年之間。白矮星是普通恆星稠密的燃燒殘骸。最新研究負責人、UCLA地球化學和天體化學研究生亞歷山德拉·道爾說:「通過觀察這些白矮星及其大氣中的元素,我們觀察到了繞白矮星運行的天體中的元素。
  • 為什麼說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外星文明?人類的存在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可能有會說了,任何事物想要成為現實,都需要有足夠的,有價值的證據才行。現在我們對於外星文明的存在還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證據,為什麼能夠肯定外星文明存在呢?那麼宇宙中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為零嗎?其實人類的存在已經告訴我們答案。要揭開這個謎團,我們首先要對地球生命和人類的起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