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基於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自轉特性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5月25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澳門科技大學教授葉永烜、南京大學教授侯錫雲等關於4179號小行星圖塔蒂斯的合作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最早發現於1934年,之後直到1989年才再次被觀測證認。從1992年到2012年間,該小行星每四年近距離飛越地球一次。圖塔蒂斯起源於小行星主帶,是目前最大的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Potential Hazardous Asteroids),2004年它離地球的最近交會距離僅為4.03地月平均距離(1地月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圖塔蒂斯是一個形狀不規則、非主軸自轉並且可能具有碎石堆結構的S型小行星,蘊藏了太陽系形成初期及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2012年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飛越了圖塔蒂斯小行星,首次獲得該小行星高解析度光學圖像。在嫦娥二號拓展任務前期,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團隊精確確定圖塔蒂斯軌道,定軌結果直接應用於拓展任務中,使得嫦娥二號實現與圖塔蒂斯的千米級飛越探測。該項研究工作入選「2012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基於嫦娥二號探測數據(圖1),研究人員揭示了圖塔蒂斯小行星的物理特性、表面特徵、內部結構與形成機理(Huang, Ji & Ye et al.2013, Scientific Reports),Nature中文版推薦為研究亮點——《天文學:與一個近地小行星的近距離接觸》。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併入選2014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十二屆「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國際會議(ACM2014,該系列會議是太陽系小天體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每三年召開一次)大會特邀報告。

  近期研究人員利用嫦娥二號數據,深入開展了圖塔蒂斯小行星自轉動力學的研究。結合地基雷達形狀模型,首次利用空間光學圖像數據較精確給出了圖塔蒂斯自轉軸在空間的指向為(249.87±1o , 62.43±1o),並融合雷達數據通過建立合理的動力學模型研究了其自轉動力學演化(圖2),給出圖塔蒂斯的自轉狀態,計算得到其繞長軸的自轉周期為5.38天,長軸繞角動量軸進動周期為7.40天,揭示了該小行星在空間中「翻跟頭」的原因是由於其自轉軸與角動量軸之間的較大夾角。該項成果為研究小行星的形成演化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是紫金山天文臺趙玉暉。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文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新興與交叉學科布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嫦娥二號在飛越後對圖塔蒂斯小行星成像結果,圖a-e給出探測器在遠離小行星過程中的成像序列(Huang, Ji & Ye et al.2013, Scientific Reports 

 

圖2 作用於圖塔蒂斯小行星的太陽、地球、月球及木星的力矩變化(Zhao et al. 2015,MNRAS) 

  5月25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澳門科技大學教授葉永烜、南京大學教授侯錫雲等關於4179號小行星圖塔蒂斯的合作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最早發現於1934年,之後直到1989年才再次被觀測證認。從1992年到2012年間,該小行星每四年近距離飛越地球一次。圖塔蒂斯起源於小行星主帶,是目前最大的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Potential Hazardous Asteroids),2004年它離地球的最近交會距離僅為4.03地月平均距離(1地月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圖塔蒂斯是一個形狀不規則、非主軸自轉並且可能具有碎石堆結構的S型小行星,蘊藏了太陽系形成初期及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2012年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飛越了圖塔蒂斯小行星,首次獲得該小行星高解析度光學圖像。在嫦娥二號拓展任務前期,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團隊精確確定圖塔蒂斯軌道,定軌結果直接應用於拓展任務中,使得嫦娥二號實現與圖塔蒂斯的千米級飛越探測。該項研究工作入選「2012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基於嫦娥二號探測數據(圖1),研究人員揭示了圖塔蒂斯小行星的物理特性、表面特徵、內部結構與形成機理(Huang, Ji & Ye et al.2013, Scientific Reports),Nature中文版推薦為研究亮點——《天文學:與一個近地小行星的近距離接觸》。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併入選2014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十二屆「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國際會議(ACM2014,該系列會議是太陽系小天體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每三年召開一次)大會特邀報告。
  近期研究人員利用嫦娥二號數據,深入開展了圖塔蒂斯小行星自轉動力學的研究。結合地基雷達形狀模型,首次利用空間光學圖像數據較精確給出了圖塔蒂斯自轉軸在空間的指向為(249.87±1o , 62.43±1o),並融合雷達數據通過建立合理的動力學模型研究了其自轉動力學演化(圖2),給出圖塔蒂斯的自轉狀態,計算得到其繞長軸的自轉周期為5.38天,長軸繞角動量軸進動周期為7.40天,揭示了該小行星在空間中「翻跟頭」的原因是由於其自轉軸與角動量軸之間的較大夾角。該項成果為研究小行星的形成演化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是紫金山天文臺趙玉暉。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文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新興與交叉學科布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嫦娥二號在飛越後對圖塔蒂斯小行星成像結果,圖a-e給出探測器在遠離小行星過程中的成像序列(Huang, Ji & Ye et al.2013, Scientific Reports) 
 
圖2 作用於圖塔蒂斯小行星的太陽、地球、月球及木星的力矩變化(Zhao et al. 2015,MNRAS) 

相關焦點

  • 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翻跟頭」原因
    嫦娥二號在飛越後對圖塔蒂斯小行星成像結果,圖a-e給出探測器在遠離小行星過程中的成像序列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形狀不規則、非主軸自轉並且可能具有碎石堆結構的S型小行星,蘊藏了太陽系形成初期及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 天文學家揭秘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形成機制
    新華社南京8月1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季江徽研究員領導的中美科研團隊發現,備受關注的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可能是在地球潮汐效應作用下,由一顆「母星」與一顆「衛星」碰撞形成。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近地小行星中一大類具有雙瓣結構的小行星如何形成,也為未來我國小行星深空探測提供了重要依據。
  • 總師介紹嫦娥二號與嫦娥三號現狀 嫦娥四號2018年登月球背面
    嫦娥二號與嫦娥一號任務條件對比 。(新華社 發)■嫦娥二號成人造太陽系小行星 2020年回地球附近還記得2010年10月1日發射的嫦娥二號衛星麼?它還在超期服役,還在飛。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1日告訴記者,嫦娥二號已經成為太陽系的小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行。「嫦娥二號表現優異,大約會在2020年前後回到地球附近。」葉培建說。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一顆多瘤的花生,我國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飛越探測早在2012年12月,我國就進行過小行星探測任務。當時,「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以10.73公裡/秒的相對速度,與國際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交會時「嫦娥二號」星載監視相機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促日本挑戰新難題:著陸小行星
    2019年初,中國探月工程出現了一個高潮,那就是嫦娥四號在1月3日成功登陸了月球背面,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這是一個讓人欣喜的成就,也有人不服氣,那就是日本了。
  • 天問一號明天出發,嫦娥二號正在深空等著它!
    毫無疑問,如果按這個說法天問一號是不是就跟嫦娥二號有那麼點關係了。假如成功,它將是中國第一枚飛向深空的探測器而不是嫦娥二號!支線任務:在完成了為期半年的環月任務後,嫦娥二號奔赴拉格朗日L2點,在這裡它觀察了太陽,收集了各項數據為後來的鵲橋中繼衛星提供了數據支持
  • 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來源:中國新聞社記者:孫自法 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國家天文臺供圖中科院國家天文臺27日發布消息說,該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嫦娥二號創造中國深空探測新高度預計最遠將飛行至距離地球約3...
    自2012年12月13日飛越探測圖塔蒂斯小行星以來,嫦娥二號進行著迄今為止中國太空飛行器飛行距離最遠的一次「太空長徵」:星地距離於根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軌道計算,嫦娥二號衛星最遠將飛行到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處。  「目前,嫦娥二號衛星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飛行。」
  • 嫦娥四號登月數據被人動過手腳?總師氣得「攥緊拳頭」,道出實情
    從今年年初開始,繼鵲橋號成功發射後為嫦娥四號提供地月衝擊通信支持,嫦娥四號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帶著衝向月球,並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完成軟著陸,首次向人類展現了月背的真實影像。然而嫦娥四號的出現,讓世界各國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喜歡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國家。
  • 嫦娥四號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跟隨「玉兔二號」的足跡,嫦娥四號團隊科學家利用其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有科學團隊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據了解,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面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嫦娥四號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撞擊坑底部濺射物層的探測,發現該區域鎂鐵質礦物特徵與遙感數據相似。
  • 打開月球背面「隱秘的角落」,玉兔二號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科學家試圖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分析來獲得小行星撞擊的歷史。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然而,由於衛星軌道控制「非常精準」,嫦娥一號只實施了一次中途修正。    進入環月軌道後,嫦娥一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2008年11月12日15時05分,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 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這其中,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 中國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根據目前的計劃,任務將發射一個探測器環繞小行星2016HO3飛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採集小行星樣品,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樣品送回地球。隨後,探測器將繼續飛行,藉助地球和火星引力到達主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原位探測。
  • 嫦娥四號登月後都做了啥?
    2004年我國的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啟動,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其中「落」的第二階段,會發射嫦娥二號、三號、四號完成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的任務。在嫦娥四號著陸前,嫦娥三號已實現在月球正面著陸,但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導致它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探測器如何在月球背面著陸成為世界前沿技術。
  • 嫦娥四號登月後都做了啥?
    2004年我國的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啟動,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其中「落」的第二階段,會發射嫦娥二號、三號、四號完成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的任務。在嫦娥四號著陸前,嫦娥三號已實現在月球正面著陸,但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導致它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探測器如何在月球背面著陸成為世界前沿技術。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倒計時
    ——「落」,實現在月球上軟著陸及月球車探測月球(嫦娥三號/玉兔號、四號/玉兔二號);第三步——「回」,發射能返回地球的落月探測器,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嫦娥二號為嫦娥三號登陸月球選定的著陸點—雨海虹灣地區細緻拍照探測「引路」,獲取了虹灣局部區域1.3米的高解析度圖像,並拍攝發布了7米超高解析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數據。完成探月任務後,嫦娥二號繼續向更遠的太陽系深空前進,並順路近距離「拜訪」了小行星—戰神星(圖塔蒂斯)。
  • .& Astrophysics:嫦娥四號揭示月壤在月表原位狀態下的光度特性
    林紅磊等-AA:嫦娥四號揭示月壤在月表原位狀態下的光度特性月球全球被一層厚厚(2-15 m)的月壤覆蓋,月球無大氣,因此月壤層是月球與空間環境發生直接作用的界面,對月壤的分析是提高對月球認識的重要途徑。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