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揭秘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形成機制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南京8月1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季江徽研究員領導的中美科研團隊發現,備受關注的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可能是在地球潮汐效應作用下,由一顆「母星」與一顆「衛星」碰撞形成。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近地小行星中一大類具有雙瓣結構的小行星如何形成,也為未來我國小行星深空探測提供了重要依據。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迄今發現「體量」最大、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在2012年之前,它每4年會接近一次地球,因此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2012年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在距地球約700萬千米遠的深空,以10.73km/s的相對速度近距離飛越了圖塔蒂斯,獲得了一系列高精度光學圖像。這些圖像顯示,圖塔蒂斯由一端較小的「頭部」與一端較大的「身體」組成。為什麼圖塔蒂斯具有這樣奇特的雙瓣結構,一直困擾著天文學界。

      本次研究中,科研團隊基於嫦娥二號探測數據,繼續對圖塔蒂斯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經過一系列模擬計算,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圖塔蒂斯形成的新機制:最初圖塔蒂斯的「母體」可能是一顆雙小行星,即由一顆主星與一顆衛星組成類似地球與月球的系統,它們相互之間潮汐鎖定。由於圖塔蒂斯的軌道傾角很小,在太陽系繞日軌道運行中,它有較大概率近距離飛越地球,因此地球引力影響了主星和衛星的軌道。同時,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其發生變形,導致衛星軌道失穩而與主星低速碰撞。最後,主星與衛星併合,就形成了圖塔蒂斯目前「小頭大身子」的形狀特徵。

      「近年來大量天文觀測表明,直徑大於200米的近地小行星中,大約有14%像圖塔蒂斯一樣有這種雙瓣結構。解釋這類小行星如何形成,不僅對深入了解近地雙小行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我國未來小行星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科學依據。」季江徽說。

      相關科研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基於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自轉特性
    ,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最早發現於1934年,之後直到1989年才再次被觀測證認。從1992年到2012年間,該小行星每四年近距離飛越地球一次。
  • 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翻跟頭」原因
    嫦娥二號在飛越後對圖塔蒂斯小行星成像結果,圖a-e給出探測器在遠離小行星過程中的成像序列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形狀不規則、非主軸自轉並且可能具有碎石堆結構的S型小行星,蘊藏了太陽系形成初期及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一顆多瘤的花生,我國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飛越探測早在2012年12月,我國就進行過小行星探測任務。當時,「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以10.73公裡/秒的相對速度,與國際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交會時「嫦娥二號」星載監視相機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
  •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顆會變色的小行星
    天文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會實時變色的小行星。位於夏威夷的NASA紅外望遠鏡設備(IRTF)捕捉到,在6478高爾特的近紅外光譜中,紅色被藍色所取代。 專家們僅用兩個晚上就觀察到了小行星顏色的迅速變化,他們推測,是太空中的持續飛行使其布滿灰塵的外層被剝離。
  • 行星學會格蘭特獎得主發現大型近地小行星
    一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直徑一公裡的小行星,如果它撞到了地球,將毀滅全球。幸運的是,這種情況並不會發生:2020年9月10日,這顆小行星在距離地球4000萬公裡的宇宙中與我們擦肩而過,比我們離月球的距離要遠100多倍。但這個大個兒近地天體(NEO)直到最近才被探測到,這一事實提醒了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星球不被小行星毀掉,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太陽系形成初期,這種形狀演化機制在柯伊伯帶小天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趙玉暉解釋,但是某些小天體運行到距離太陽更近的區域,比如半人馬天體或者木星族彗星,由於受到更強的太陽輻射,導致活動性相對較弱的氣體(如二氧化碳、水)開始揮發,再次經歷類似的形狀演化過程。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太陽系形成初期,這種形狀演化機制在柯伊伯帶小天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趙玉暉解釋,但是某些小天體運行到距離太陽更近的區域,比如半人馬天體或者木星族彗星,由於受到更強的太陽輻射,導致活動性相對較弱的氣體(如二氧化碳、水)開始揮發,再次經歷類似的形狀演化過程。
  • 新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是雙星結構
    在地震恐慌消退之後,對近地小行星進行研究的主要工具也恢復了使用,它這次的新觀測表明天文學家們已經計算出這顆小行星下個世紀擦過地球的距離,其中每一次都將比這次擦肩大很多。
  • 新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是雙星結構
    在地震恐慌消退之後,對近地小行星天文學家們已經計算出這顆小行星下個世紀擦過地球的距離,其中每一次都將比這次擦肩大很多。生存恐懼是推動小行星探索的重要動機,星球防衛專家希望通過研究臨近的星際石塊,在可能的小行星威脅下我們能擁有足夠的時間來保衛我們的地球。另一方面,小行星身為太陽系誕生之初形成的碎片,其本身就擁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 使用艾薩克·牛頓望遠鏡對近地小行星進行光譜學調查
    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NEAs)由於它們離我們的星球很近,因此它們可以提供有關向早期地球輸送水和富含有機物材料的關鍵信息。另一方面,太陽系的這些小天體與地球相撞的長期概率是不可忽視的,可以成為未來太空探索的目標。在歐洲近地天體合作的框架內,一組天文學家使用配備有中間色散光譜儀(IDS)的艾薩克牛頓望遠鏡(INT)對近地天體進行了光譜調查。
  •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科學家曾在小行星帶內發現了一顆「活躍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顆被天文學家命名為6478 Gault的太空巖石,似乎在其尾流活動行為中留下了兩條塵埃痕跡,這種活動行為與彗星有關,但在小行星中卻很少見。當天文學家仍在困惑高特彗星般的活動原因時,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報告表示,已經在近紅外光譜中捕捉到了這顆正在改變顏色的小行星,從紅色到藍色。
  • 印度兩女生發現近地小行星,獲NASA認證
    印度西部兩名15歲女學生,發現一顆未知名小行星正在緩慢地向地球移動(Shutterstock)薇卡瑞亞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她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顆從未被人發現的小行星,並將觀察結果寄給NASA。7月23日,得到NASA回復,確認我們已識別出一個近地物體。
  • 是近地小行星,還是外星探測器?編號1991VG的神秘天體!
    對於突然發現的宇宙天體,天文學家們命名大多也比較倉促,一般是年份加上代號,例如:2019年一顆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小行星,因為被發現時,離地球只有一天的距離,倉促之間被命名為2019OK地面觀測到的1991VG而這顆編號1991VG同樣如此,在1991年美國天文學家吉姆•斯科蒂,首先發現 一個近地小天體,直徑只有10米,起初他認為是一顆小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危險小行星 或於2032年撞地球
    這顆代號為2013 TV135的小行星的危險程度已被天文學家們定為杜林危險指數「一級」,它是迄今為止被評定為對地球危險程度高達「一級」的兩顆小行星之一!  科學家們相信,如果這顆小行星真的在19年後和地球相撞,尤其如果它的墜落地點是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區,那麼形成的災難性影響將無法估計!此外,這一撞擊事件還將在未來數十年中導致地球的氣候發生重大的改變。
  • 杭高女生發現近地小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
    杭高女生發現近地小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www.zjol.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8:39:33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一顆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約14.4萬公裡
    2020 FL2的絕對星等為26.3等,大小約20米左右,是目前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尺寸最小的近地小行星。其與地球的軌道交會距離是0.00095AU(約14.25萬公裡),也是目前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近地小行星。
  • 天文科普知識:我們的太空「鄰居」——小行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
    它形成於四十億年前,在太陽系最初階段行星還在形成的過程中。這一塊粗糙的鎳鐵合金看起來並不特殊,但它一旦被切開,你就會發現它與地球上的金屬有很大不同。切開後有花紋,這種花紋意味著只能在外太空形成的金屬晶體。在那裡融化的金屬能以極慢的速度冷卻,每百萬年下降幾度。
  • 美天文學家發現黃金小行星,若將其捕捉,地球人均可獲近萬億美元
    而在之前,美國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很有可能讓地球人都變得有錢起來。因為這顆小行星上面有許多貴重金屬。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貴重金屬屬於稀有資源,就像黃金一類的,地球上所存有限,所以它成為衡量貨幣的唯一標準。
  • 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小行星
    周三,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宣布通過小行星地表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第一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木馬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 2019年LD2號小行星屬於木星木馬小行星的範疇。
  • 天文小知識:我們的太空「鄰居」——小行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
    它形成於四十億年前,在太陽系最初階段行星還在形成的過程中。這一塊粗糙的鎳鐵合金看起來並不特殊,但它一旦被切開,你就會發現它與地球上的金屬有很大不同。切開後有花紋,這種花紋意味著只能在外太空形成的金屬晶體。在那裡融化的金屬能以極慢的速度冷卻,每百萬年下降幾度。它曾經是一個巨大物體的一部分,是在星球形成後存留下來的百萬塊中的一個,我們稱這些物體為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