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2020-12-05 環球網

來源:中國新聞社

記者:孫自法

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 國家天文臺供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27日發布消息說,該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科學家表示,月球背面地下結構被首次揭曉,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北京時間當天凌晨,中國科學家在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完成這一重大發現的研究成果論文,獲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介紹說,嫦娥四號探測器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SouthPole–Aitken)盆地內的馮·卡門(Von Kármán)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形成於前酒海紀,中心位置為月球南緯44.45度、東經176.3度,直徑約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嫦娥四號月球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計算機斷層掃描)的設備,其高頻通道的穿透深度是嫦娥三號的3倍多,於月背著陸次日早上開始工作。這次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領導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基於前兩個月晝期間500兆赫茲(MHz)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研究團隊通過計算分析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角正切和鈦鐵含量等,並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路徑,在深度40米範圍內,識別出3個不同地層單元。

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此月壤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這些濺射物可能來自周邊的芬森(Finsen)和馮·卡門L撞擊坑等。

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這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有碎石層和碎石堆,說明濺射物的沉積不僅僅是地毯式的鋪散,也會伴隨著物質之間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擊坑結構擾動等複雜的地質過程。

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

深度40米以下雷達信號微弱,高頻通道雷達信號已無法推斷其物質特性。科研團隊結合區域地質歷史,推測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巖覆蓋在月表以下大於40米深度。

原標題:《人類首次!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科學家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根據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月雷達和相機數據以及其他多源數據,研究建立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層剖面及多期次濺射物覆蓋關係。著陸區濺射物累加厚度約70米,表面為芬森撞擊坑濺射物;在巡視區深度40米範圍內,存在3種不同地層單元,包括12米範圍內的細粒月壤層、12米-24米的碎石層和24米-40米的濺射物沉積和風化產物層。
  • 嫦娥四號重大發現!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 玉兔二號首次測得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盤點2019年世界十大航天事件: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
    劃重點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美國宇航局宣布「機遇號」火星車任務結束日本「隼鳥二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以色列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SpaceX「載人版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該單位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此次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基於前兩個月晝期間500 MHz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和嫦娥三號相比,嫦娥四號測月雷達高頻通道的穿透深度是嫦娥三號的三倍多。 研究團隊計算分析了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角正切和鈦鐵含量等。
  • NASA隱藏多年的秘密,被嫦娥四號揭破,月背藏有詭異發現
    據了解,嫦娥四號的結構分為著陸器和巡視器兩部分,但與此前嫦娥系列的探索目的不同的是,此次嫦娥四號著陸的地點選在了月球的背面,這將是人類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因此,嫦娥四號此次的探月計劃也迅速成為了全世界各國的焦點。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實現人類首次!劃重點,這是考試要考的!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實現人類首次!劃重點,這是考試要考的!一直以來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人類第一次見到宇宙,第一次登上月球,人類很多很多的第一次都需要科學家們不懈地努力去實現。而今天,人類再一次實現了首次,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了!
  • 嫦娥四號進入第十九月晝: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自主喚醒
    嫦娥四號探測器自2019年1月成功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目前已經在月背工作近一年半的時間了。昨天(15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九月晝工作期。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13時49分和0時54分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九月晝工作期。在本月晝期間,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科學載荷將按計劃開機,繼續開展科學探測工作。
  •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登陸,傳回第一張月背影像圖!
    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登陸月背,首次實現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訊26天的漫長飛行,1月3日嫦娥四號進入距月面15公裡的落月準備軌道。後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通過「鵲橋」中繼星的「牽線搭橋」,進行調整工作模式、監測周圍環境、建立定向天線高碼速率鏈路等一系列操作,以便實現月背和地面的穩定通訊。
  • 嫦娥四號再立新功,揭開月球背面淺層地表結構的神秘面紗!
    自從人類誕生開始,便對它情有獨鍾!同時,月球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只有短短的38萬公裡,這個距離在以光年為單位的宇宙之中,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飛向月球,從「嫦娥奔月」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做這個夢!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這個夢不僅實現了,還對月球進行了很多的深入的研究。在對月球的探索中,我國後來居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歸納
    M數碼8月26日消息 今日上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通過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歸納了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包括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與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 中國嫦娥4號探測器,首次人類成功月背著陸 |外媒稱:人類航空史的一大飛躍,2030中國太空人登月(視頻)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10時15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裡每秒降到零。
  • 中國嫦娥4號探測器實現首次人類成功月背著陸 |外媒稱:人類航空史的一大飛躍,2030中國太空人登月(權威視頻)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10時15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裡每秒降到零。
  • 人類首次!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發回首張月背近照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四號的發現將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計劃在月背開展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也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
  • 「嫦娥四號」的落月之旅
    人類首次!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這一刻,世界看中國!    1月3日上午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馮·卡門撞擊坑著陸,並通過「鵲橋號」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 解譯月背的地下結構
    國家天文臺供圖   核心閱讀   基於「玉兔二號」月球車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