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文 / 騰訊科技 喬輝
鬥轉星移,時光飛逝,2019年即將與我們告別。在這一年中,世界航天發生了許多具有節點意義的事件:從「新視野」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到「嫦娥四號」著陸月背;從以色列發射月球探測器,到印度發射月球探測器;從SpaceX測試「載人版」龍飛船,到首批「星鏈」衛星的發射升空等等,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讓我們按時間順序,來一起回顧一下。
註:令人期待的中國「長徵五號」復飛預計在本月下旬擇機發射,待發射完成後,我們將在《盤點2019年中國十大航天事件》中呈現。
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
2019年1月1日,美國宇航局確認,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飛掠代號為「2014 MU69 」的柯伊伯帶小天體,距離地球約66億公裡,信號以光速傳播抵達地球也要6個小時,這是迄今人類探測器造訪的最遠天體。
小天體2014 MU69是2014年6月26日由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發現的,位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內,距離太陽約66億公裡,比冥王星到地球的距離還遠15億公裡。
2019年11月11日,美國宇航局宣布,將這顆小天體正式命名為「阿羅科斯」(Arrokoth),此前,這個編號為2014 MU69的小天體曾一度被暱稱為「天涯海角」。
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
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著陸地點位於月球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並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深層開展了研究以及實現了在月球背面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
美國宇航局宣布「機遇號」火星車任務結束
2019年2月13日,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告,由於屢次試圖喚醒失聯的機遇號火星車未果,機遇號探測火星的任務正式結束。
這個火星車原來的設計工作壽命只有3個月,然而它一次次地挺過了火星上嚴酷的沙塵暴,實際有效運作時間接近15年。機遇號最初的探索計劃僅有約1000米行程,但它在火星表面實際行走了超過45千米,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無人探測車移動距離的新紀錄。
在2018年6月份,火星上發生了一次全球規模的劇烈沙塵暴,受其影響,機遇號停止了與地球之間的通訊聯絡。在那之後,科學家們進行了超過1000次恢復聯繫的嘗試,但均沒有得到回應。
日本「隼鳥二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
2019年2月22日,日本探測器隼鳥二號首次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著陸,並成功採集了巖石樣本。
2019年4月5日,隼鳥二號向小行星「龍宮」釋放了撞擊器,並在其表面製造出人造隕石坑。
2019年7月11日,隼鳥二號成功採集到「龍宮」的地下巖石碎片,這也是人類首次採集到小行星的地下物質。對這些物質的研究,有利於探索太陽系的起源。
2019年11月13日,隼鳥二號開始從小行星「龍宮」返航地球。預計2020年年底,把樣本帶回來。
以色列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
2019年2月22日,以色列非盈利組織SpaceIL研發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創世紀」(Beresheet)由SpaceX獵鷹9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試圖成為繼前蘇聯、美國和中國之後第四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
但非常可惜的是,在抵達月球後,4月12日,在嘗試著陸月球的過程中,由於主發動機出現錯誤,提前關機,最後探測器墜毀在月面。
據悉,這枚月球探測器搭載的數千隻水熊蟲有可能存活下來。水熊蟲是一種可以在幾乎任何環境中存活的微觀動物。日本科學家曾成功讓冷凍30年的水熊蟲復活。作為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強的生物,水熊蟲可以「關閉」新陳代謝並長期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死。
SpaceX「載人版」龍飛船首飛 成功返回地球
2019年3月2日,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進行了載人龍飛船(Dragon2)的無人測試發射。飛船成功進入地球軌道,並在24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5天後脫離空間站並成功返回地球。
該次發射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載人龍飛船的各項性能,飛船裡有一個假人模型,用來記錄真實太空人承受的各項數據。
自從太空梭停飛以後,美國暫時失去了載人航天的能力,只能購買俄羅斯的「聯盟」飛船船票。據說,剛開始的費用是每位太空人2000多萬美元,今天的價格已經暴漲到了8000多萬美元。因此,美國宇航局非常希望包括SpaceX在內的國內私營企業能夠挑起大梁,讓美國再次獲得在本土發射載人飛船的能力。
SpaceX重型獵鷹火箭升空 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2019年4月12日,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把 Arabsat公司的一顆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重約6噸,用來給中東和北非地區提供電視、網絡和手機信號服務。
該次發射是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二次發射,也是第一次商業發射。此前,2018年2月6日,SpaceX公司首次發射重型獵鷹火箭,把特斯拉公司生產的一輛紅色跑車送出了地球,成為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汽車衛星。
SpaceX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
2019年5月24日, SpaceX公司一次把首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入軌,發射地點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SLC-40),採用的是成熟可靠的獵鷹9(Block5)運載火箭。
「星鏈」是SpaceX公司正在研發的「衛星星座」工程,致力於形成一個低成本、高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SpaceX也計劃向軍方和科研機構售賣衛星服務。據估計,星鏈網絡需要10多年才能構建完成,預估耗資100億美元。
據悉,SpaceX甚至還設想把「星鏈」模式複製到火星上去,為將來人類在火星上的活動提供通信保障。
印度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
2019年7月22日,印度太空研究機構(ISRO)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成功抵達月球。
2008年,印度曾經向月球發射過「月船一號」探測器,那是一枚月球軌道器,就是圍繞月球飛行的衛星。「月船二號」探測器是「月船一號」的繼任者,功能上比「月船一號」複雜得多。
但遺憾的是,2019年9月7日,「月球二號「攜帶的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的時候與地面失去聯繫,墜毀在月球。
2019年12月3日,NASA的」月球勘測飛行器「已經拍攝到「月球二號」著陸器墜毀在月面上的碎片。
「玉兔二號」成為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2019年12月12日,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設置,進入第12月夜。至此,玉兔二號成為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打破了此前由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的世界紀錄。
據介紹,前蘇聯的「月球車1號」是世界上第一臺無人駕駛的月球車。從1970年11月17日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到1971年10月4日停止工作,它在月面進行了十個半月的巡視移動,累計運行321天。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號隨嫦娥四號探測器共同著陸月球背面,隨後玉兔二號沿著斜梯緩緩駛向月面,當天22時22分,玉兔二號成功駛上月球表面,在月背留下人類探測器的第一道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