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譯月背的地下結構

2020-11-23 人民網

  月背地下3個地層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國家天文臺供圖

  核心閱讀

  基於「玉兔二號」月球車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這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接下來,隨著探測數據增多,科研人員會更精準地進行解譯,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之後,「玉兔二號」月球車便利用全景相機、紅外線光譜儀、測月雷達等先進儀器,對月球背面展開科學探索研究。

  2020年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上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該重要成果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

  基於高頻通道雷達探測數據,識別出月背的3個不同地層單元

  馮·卡門撞擊坑的中心位置為月球南緯44.45度、東經176.3度,直徑約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玉兔二號」月球車於著陸後次日早上就已開始工作。此次由國家天文臺帶領中外學者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基於它前兩個月晝期間500兆赫茲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

  蘇彥介紹:「『玉兔二號』月球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的儀器,通過高頻通道探測獲得的數據,我們得到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的地層序列。」

  研究團隊通過計算分析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參數和鈦鐵含量等,並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路徑上,在深度40米範圍內,識別出3個不同地層單元:

  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此月壤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這些濺射物可能來自周邊的芬森和馮·卡門撞擊坑等。

  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這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有碎石層和碎石堆,說明濺射物的沉積不僅僅是地毯式的鋪散,也會伴隨著物質之間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擊坑結構擾動等複雜的地質過程。

  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

  「月球背面地下結構被首次揭曉,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李春來說。

  揭示月球背面的物質組成,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推論的正確性

  馮·卡門撞擊坑所在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撞擊坑之一,保留了原始月球的巖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自「玉兔二號」月球車登陸月球背面開展科學探測以來,除上述重要發現外,中國科學家還利用它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

  有關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論認為,月殼是由巖漿洋中較輕的斜長石組分上浮結晶形成,而如橄欖石、輝石等較重的礦物則下沉形成月幔。然而,從阿波羅任務返回的月球樣品中沒有發現與月幔物質組成有關的直接證據,關於月幔物質組成的推論至今沒有被很好地證實。

  2019年5月,這一推論終於被中國科學家證實。

  當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組與合作者在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的光譜初始觀測結果推斷出,月球表面存在的低鈣輝石和橄欖石礦物可能起源於月球地幔。這也是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幔源物質的初步證據。

  「嫦娥四號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已知最深的盆地,形成於40億年以前,那時候月殼應該是很薄的。一個大的撞擊就有可能把外殼打穿,把月球深部的東西露出來。」李春來說。但是,從現有月球軌道器獲得的遙感數據表明,雖然南極—艾特肯盆地區域的鐵鎂質礦物含量偏高,但並沒有橄欖石廣泛出露的證據。這些物質是否可能來源於月幔還存在爭議。

  「玉兔二號」月球車著陸月球背面的第一天,其搭載的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即成功獲取了著陸點附近兩個探測點的高質量光譜數據。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光譜的吸收特徵展現出低鈣輝石的光譜特徵,並暗示有大量橄欖石的存在。

  「進一步的地質背景分析表明,這些物質是由附近直徑72公裡的芬森撞擊坑挖掘出來,並拋射到了嫦娥四號著陸地點的月幔物質。」李春來說。

  科研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質組成,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的推論的正確性,人類對月球內部形成與演化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進入第十五個月晝工作期,將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次的結構

  截至目前,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時長已超過400天,遠超其設計壽命;「玉兔二號」月球車克服各項障礙,累計月面行駛370多米。

  「玉兔二號」月球車狀況如何,接下來科研人員還將開展哪些研究?

  「『玉兔二號』月球車的設備狀態目前依舊很好,我們已經開始進行第十五個月晝的數據接收工作了。」蘇彥說:「雷達有高頻和低頻兩個通道,其中高頻通道數據是用來研究地下淺層結構的。我們這次發表的成果就是基於淺層的探測數據。那麼,隨著探測數據積累增多,我們將能判斷和識別出著陸區一個更大範圍的地下結構。」

  科研人員在收集分析「玉兔二號」月球車測月雷達高頻通道探測數據的同時,也在不斷接收和處理其低頻通道探測數據。只是,相對高頻通道數據而言,處理分析雷達低頻通道數據比較困難。

  對此,蘇彥進一步解釋:「低頻雷達能夠探測到地下幾百米深的地層結構,但由於車體幹擾和收發天線耦合等問題,幹擾信號很強,對地下分層有效信號識別起來會更加困難。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行走的距離增加,我們積累的低頻雷達數據也會越來越多,下一步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更精準地去解譯這些數據,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

  國家天文臺劉建軍研究員說:「後續我們將進一步開展著陸區光譜和雷達探測,深入研究該區域的物質成分和月表地下結構;積累月球背面低頻射電、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和月表中性原子等探測數據,持續開展月球科學研究。」

  「『玉兔二號』月球車現在仍然行駛在濺射物分布的地方,我們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好的狀態,走到玄武巖覆蓋區域。」蘇彥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28日 12 版)

(責編:馮粒、呂騫)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進入第二十月晝 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最新成果 揭秘雷達數據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自著陸月背以來,回傳了大量科學數據。多位科研人員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期巖漿填充事件。
  • 鍾南山判斷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我科學家首次揭示月背地下淺層結構
    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純科技圖為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
  • 「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一項26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說,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這層結構主要由摻雜著不同大小石塊的多孔顆粒物質組成。 「玉兔二號」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CT掃描」的設備。
  • 科學家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月背地下3個地層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核心閱讀】基於「玉兔二號」月球車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
  • 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中科院國家天文臺27日發布消息說,該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中國「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周舟)一項26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說,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這層結構主要由摻雜著不同大小石塊的多孔顆粒物質組成。
  • 成都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初步形成
    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組精細釐定了成都市主要隱伏斷裂的空間分布,摸索出西南紅層區城市地下富膏鹽地層探測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城市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技術,初步形成成都市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據介紹,該子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
  • 拆分——線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結構
    我們現在來複習線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結構。這裡主要討論二階線性方程,並且考試中也只會出現二階,不會考到三階及其以上線性方程的。接下來先講齊次方程的解的結構:y''+P(x)y'+Q(x)y=0補充:線性相關及無關就是說如果所有的k都為0,那麼就是線性無關,否則就是線性相關。
  • 澱粉的分子結構及其對酶解的影響
    據相關研究稱,澱粉粒的大小、形狀、分布以及微觀結構等特性會對澱粉的組分、糊化特性、酶解特性、吸水性、延伸性等理化特性產生一定的影響(Vermeylen等,2005;Kasemwong等,2008;Lelievre等,1987;Radosta等,1992;Huber 和BeMiller,2001),進而也就會影響到澱粉的用途與加工品質;另外,由於澱粉的來源不同,其結構會表現出諸多差異,
  •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1:17:06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Gaudenz Danuser和Christoph J.
  • 玉兔二號探地雷達探測到月背地下40米處結構
    嫦娥四號登陸器2月26日嫦娥四號著陸器的科學家們揭示了馮·卡門隕石坑下面的結構,發現了三個不同的層,這是從這些數據表明著陸場的地下內部結構基本上是由低損耗、高多孔的顆粒材料嵌入不同大小的巨石構成的。馮·卡門隕石坑是由一層覆蓋著從各個火山口噴出的沉積物的風化層構成的,這些深色的泥灰巖是古代火山活動的證據,大約36億年前,火山活動使馮·卡門隕石坑被熔巖淹沒。
  • 雄安打造「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示範區 調查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雄縣、容城、安新,近千年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下百米以內結構均勻,工程條件好,適宜地下空間開發;這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區域,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雄安新區,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國土空間立體開發的第一個示範區。 日前,安新縣大王鎮3個工程地質標準孔同時開工。
  • 嫦娥四號迎第二十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最新成果雷達數據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懿助理教授、賴嘉龍博士後與江西理工大學、廣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桂林理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者們,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馮
  •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時間:2017-07-01 21:16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給地球做CT尋地震規律:讓地殼透明,建大數據中心-----來源: 人民日報(北京)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
  • 揭秘月背不明膠狀物質身份:或為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不明膠狀物質可能身份:撞擊形成的角礫巖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郭超凱 宋星光)記者19日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撞擊坑中發現的不明膠狀物質,其身份可能為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 箭毒木擁有劇毒,曾古人被用於狩獵,紅背竹竿草可解箭毒木之毒
    紅背竹竿草,箭毒木的剋星在大自然中,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有一毒就必有一解。那麼箭毒木的剋星到底是什麼呢?不用著急,現在小編就告訴你答案。箭毒木雖然劇毒無比,但並不是無藥可解,紅背竹竿草就是它的剋星。據記載,如果不小心中了箭毒木的毒,將紅背竹竿草搗碎之後,塗在傷口處,就可以解箭毒木之毒。
  • 嫦娥四號迎來第20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最新成果雷達數據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懿助理教授、賴嘉龍博士後與江西理工大學、廣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桂林理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者們,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期巖漿填充事件。
  • 大尺寸直下型背光源的結構和發展趨勢
    大尺寸直下型背光源的結構和發展趨勢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7-05 08:15:00 液晶顯示器是一種非自發光顯示器技術,必須藉助於背光源顯示影像,因而背光的發展對液晶顯示的性能非常重要
  • 2019年成人高考專升本(高數一)必背知識1
    2019年成人高考專升本(高數一)必背知識1高數算是很多人的「短板」,但是就算你再不想學習,2019年成人高考專升本(高數一)的這些必背知識還是得明白,一起來看看。常微分方程(一)一階微分方程1、知識範圍(1)微分方程的概念微分方程的定義、階、解、通解、初始條件特解(2)可分離變量的方程(3)一階線性方程2、要求(1)理解微分方程的定義,理解微分方程的階、解、通解、初始條件和特解。(2)掌握可分離變量方程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