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來自國家航天局消息,今天(15日)5時48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兩器順利喚醒標誌著「嫦娥」攜手「玉兔」進入第20月晝工作期。截至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度過559個地球日。
在本月晝工作期,著陸器搭載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將按計劃開機工作。根據前期獲取的月面影像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將繼續向西北方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載荷同步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相關科學成果將及時發布。
最新成果 揭秘雷達數據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自著陸月背以來,回傳了大量科學數據。多位科研人員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期巖漿填充事件。
「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行駛期間,攜帶的兩種頻率測月雷達首次對月球背面地下淺表層結構進行科學探測。測月雷達第一通道中心頻率為60MHz,探測深度可達數百米,解析度為米級;二號通道中心頻率為500MHz,探測深度相對較淺為數十米,但解析度更高,可用於觀察著陸區月壤的精細結構。
科研團隊獲得的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a)中心頻率為60MHz的雷達圖像;(b)經過圖像增強的結果(五層界面分別標記為ABCDE);(c)根據雷達圖像得到的地質解譯結果(包括0-35米由二通道雷達補充的數據)
(總臺央視記者 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