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新識別月球上逾10.9萬個撞擊坑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據該論文介紹,撞擊坑分布在月表的大部分區域。然而,識別撞擊坑數量的人工和自動方法在計算精確總數時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比如,自動識別方法一般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
-
AI幫月球數「麻子」:從嫦娥圖像中新發現10萬多個撞擊坑
新新舊舊,坑坑窪窪眾所周知,月亮是個「麻子臉」。月球表面的這些坑坑窪窪由天體撞擊形成,跨越了五個月球地質時期長達40億年的時光,是記錄月球演化和太陽系歷史的化石。自1919年以來,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確認的共有9137個撞擊坑,其中1675個的年齡由月球和行星研究所(LPI)收集,成為了該項研究的訓練數據來源。要統計這些撞擊坑,不管是人工識別還是自動識別都各有局限性,這導致兩邊統計來的數據對不上號。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迎來第24個月晝: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嫦娥四號探測器作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其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而其也不負所望,正在不斷刷新著紀錄。
-
嫦娥四號迎第二十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號7月15日消息,今天5時48分,華夏大地的黎明時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截至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度過559個地球日,兩器的順利喚醒標誌著「嫦娥」攜手「玉兔」進入第20月晝工作期,不斷創造著新的記錄。
-
中外科學家合作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
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據介紹,月球撞擊坑又被稱為「月球化石」,其有效識別和年代估計對於月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質年齡及太空飛行器著陸點鎖定等至關重要。月球探測以來,由專家人工或自動識別的月球撞擊坑資料庫相繼建立。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神秘的地球uux.cn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嫦娥四號進入第二十月晝 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來自國家航天局消息,今天(15日)5時48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兩器順利喚醒標誌著「嫦娥」攜手「玉兔」進入第20月晝工作期。
-
嫦娥四號迎來第20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在本月晝工作期,著陸器搭載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將按計劃開機工作。根據前期獲取的月面影像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將繼續向西北方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載荷同步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相關科學成果將及時發布。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醒來工作 探索月球撞擊坑
今天,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分別於9月12日5時15分和9月11日11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醒來工作,探索月球撞擊坑
今天,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分別於9月12日5時15分和9月11日11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
-
後續月球探測有了「譜」
經過嫦娥四號核心科學家團隊的分析挖掘,對於嫦娥四號著陸區的地質結構等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它(月球車)實現了邊走邊探,把月表下面40米乃至100米這麼一個層次結構、層理結構用雷達數據探索得比較清楚。這對我們分析月球的演化歷史非常重要。
-
首次發現馮卡門撞擊坑下方有特殊地層
編者按:嫦娥4號和玉兔2號月球車完成第20月晝工作,從2019年1月抵達月球表面後,玉兔2號如今已運行了1年4個月,設計壽命為3個月,玉兔2號超期服役一年多!通過月球車上的探地雷達,中國科學家發現馮卡門撞擊坑下方的物質與之前估計的相似,有特殊地層,至少被四層不同的熔巖流覆蓋,時間跨度可追溯到32億年前。
-
「玉兔2號」將移動五百米,它在月球看到了什麼?有3個重大發現
2019年1月3日,帶著全國人民的關心,玉兔二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人類世界的一個壯舉,也是世界上首次有儀器在此地穩穩降落。可能很少人能理解,人類探月行動已經好幾十年,為何去年才完成了背面的探測,是它不重要嗎?其實這與月球背面的特徵有關,這裡的陸區地形起伏將近6000米,機器稍有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毀機的後果,因而在這裡著陸可謂是跌宕起伏。
-
月球被撞史:「玉兔」不用挖土也能考古,發現撞擊坑裡疊羅漢
這句話說的是河南省開封市龍亭一帶的考古發現,地下3-12米處從上到下疊摞著6座城池。嫦娥四號任務的「玉兔二號」月球車登陸神秘的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撞擊坑,不用挖坑動土,就用雷達「透視」發現這裡也存在疊羅漢的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 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科學網—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獲揭示
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獲揭示至此,「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時長已達到322天;「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裡程也達到318.62米,實現「雙三百」突破。 與此同時,利用「玉兔二號」數據開展的科學研究也交出一份漂亮成績單。
-
月球坑研究顯示:地球和月球8億年前曾遭流星體撞擊
英媒稱,一些月球坑顯示,8億年前,當複雜生命的最初跡象在地球上大規模出現之際,流星體在不斷襲擊地球和月球。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21日報導,大阪大學的一個團隊使用「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上的地形照相機收集的數據來確定59個不同月球坑的年齡。
-
月球坑研究顯示:地球和月球8億年前曾遭流星體撞擊
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導英媒稱,一些月球坑顯示,8億年前,當複雜生命的最初跡象在地球上大規模出現之際,流星體在不斷襲擊地球和月球。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21日報導,大阪大學的一個團隊使用「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上的地形照相機收集的數據來確定59個不同月球坑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