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嫦娥四號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2020-09-24 IT之家

IT之家9月24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發布,嫦娥四號著陸器和 「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 9 月 24 日 7 時 30 分、23 日 23 時 18 分結束第 22 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 630 個地球日,累積行駛 547.17 米。

基於第 21 月晝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 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 22 月晝期間主要以行駛為主,先後在距離著陸點西北方向約 1.3km 的撞擊坑和反射率較高的區域進行了探測。

IT之家了解到,科研人員利用全景相機環拍探測、紅外成像光譜儀定標探測、測月雷達行駛過程中同步探測等數據,取得多項科學成果,近期發表在 Nature Astronomy 國際期刊上。

科學團隊對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基於低頻雷達信號特徵,如圖 1 所示,將著陸區的淺層結構劃分為三大基本單元,由上往下依次為強反射單元(單元 1)、弱反射單元(單元 2)和中等反射單元(單元 3)。結合區域地質和大型撞擊坑的空間分布等基本約束,地質解譯結果如下:單元 1(總厚度約 130m)為臨近多個撞擊坑的濺射物堆積(包括芬森、阿爾德、馮 · 卡門 L 和 L』等撞擊坑)和底部的玄武巖角礫層;單元 2(總厚度約 110 m)為多次噴發的玄武巖層;單元 3(厚度不小於 200 m)為著陸區北部萊布尼茲撞擊坑的濺射物。高頻雷達信號進一步給出單元 1 上部的精細結構,如圖 2 所示,其特徵為頂部存在厚達 12m 的月壤層,基本不含大石塊,其下為厚達 22m 的條帶狀濺射物,它們均是來自芬森撞擊坑的拋射物,總厚度達 34m。

圖 1 測月雷達低頻通道的探測剖面及解譯結果

「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能夠獲取行駛路徑下方的地質剖面,揭示地下的分層結構。由於測月雷達直接基於月面進行探測,因此,其探測到的反射信號能量大,特徵清晰,效果遠優於距月面 100km 以上的星載雷達探測。而且,由於採用遠高於星載雷達 5MHz 的主頻,其解析度優勢也十分明顯。測月雷達兩個通道的主頻分別為 60MHz 和 500MHz,空間分辨分別為 10m 和 0.3m,探測深度分別約 50m 和 500m。高頻通道用於探測淺部月壤及其下伏濺射物的高分辨結構,低頻通道用於探測深部濺射物和玄武巖等分層結構。

圖 2 測月雷達高頻通道的探測剖面及解譯結果

測月雷達所獲取的淺層結構剖面表明 「玉兔二號」所探測的月面物質來自於芬森撞擊坑,而不是來自馮 · 卡門撞擊坑自身的充填玄武巖;同時,該雷達剖面還揭示了著陸區經歷多期次的撞擊濺射堆積和多期次玄武巖漿噴發充填。這些新發現對於認識月球南極 - 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月球內部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後續探測與研究有重要指導作用。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 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1/...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 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1/3) "← →"翻頁
  •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 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547.17米。
  •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547.17米。
  • 嫦娥四號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跟隨「玉兔二號」的足跡,嫦娥四號團隊科學家利用其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有科學團隊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科學界目前認為,艾特肯盆地是39億年前撞擊形成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其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歸納
    M數碼8月26日消息 今日上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通過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歸納了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包括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與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該單位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 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圖]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9月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科研人員利用全景相機環拍探測、紅外成像光譜儀定標探測、測月雷達行駛過程中同步探測等數據,取得多項科學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Astronomy國際期刊上。圖為「玉兔二號」月球車拍攝的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600天科學成果歸納
    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600天,歸納四方面科研成果
    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四號 探月航天工程600 天科學成果
    【每日科技網】  8月26日消息今日上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通過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歸納了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包括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與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 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而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傳回的數據,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以下為探月工程科研成果歸納: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 航天專家首次披露嫦娥四號600天科學成果細節
    國家航天局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林維):近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取得諸多科學成果。8日,航天專家首次披露嫦娥四號600天科學成果細節。嫦娥四號2019年1月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順利開展科學探測,獲得超過3TB科學數據。截至8月25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
  • 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來源:中國新聞社記者:孫自法 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迎來第24月晝。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