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2021-01-11 騰訊網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著陸數小時後,「玉兔二號」月球車從嫦娥四號釋放。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中國科學家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層結構。這一研究對於了解月球上火山活動與隕石撞擊的歷史,以及月球的地質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撰文 | Jonathan O'Callaghan

編譯 | 張二七

審校 | 吳非

早期月球表面其實並不像我們曾以為的那樣風平浪靜。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系誕生後不久,月球可能就形成了。隨後,它灰暗而荒涼的表面就不斷遭受了許多次隕石撞擊,造就了現在這樣一張布滿碎石的「麻子臉」。然而在這層表面之下,隱藏著最吸引人類探索者的那些秘密。通過探測月球的地層結構,以及撞擊形成的隕石坑和濺射物,人們或許就能了解月球不為人知的歷史。而這些秘密,正在被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逐一揭開。

在一項發表於最新的《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院李春來、蘇彥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月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結構。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於2018年12月,並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肯特盆地內的馮·卡門隕石坑底部成功著陸,這也是世界首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太空飛行器。

南極-艾肯特盆地形成於39億年前,直徑約2500千米,是目前太陽系內已知最大和最古老的隕石撞擊盆地。對南極-艾肯特盆地的研究,可以幫忙我們理解大型撞擊事件是如何塑造地球及其他系內行星的。嫦娥四號著陸數小時後,其搭載的「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分離,在馮卡門隕石坑內緩慢移動,並定期停下來進行一些測量任務,目前已經行駛了超過300米。

2019年7月,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到了月球背面馮卡門隕石坑中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圖片中央的黑點)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西北方向的小黑點)(圖片來源:James Stuby改自NASA)

月球背面的地下淺層結構

馮卡門隕石坑直徑186千米,是南極-艾肯特盆地中大量隕石撞擊坑中的一個。通過研究嫦娥四號搭載的測月雷達所傳回的雷達圖像,研究者發現,在著陸區下方散落著大量濺射物,並且清晰地分為三個不同的地層。月球表面發生過大量的隕石撞擊事件,每一次撞擊都會產生許多碎片,它們會以高速噴出,並分散沉積到周圍的月球表面,目前這些濺射物已經覆蓋了整個月球的表面。「我們觀測到了非常清晰的地層層序。」論文作者之一,義大利羅馬第三大學的埃琳娜·佩蒂內利(Elena Pettinelli)說。

玉兔二號月球車攜帶的探月雷達能夠探測到月表以下40米深的地層,其探測能力是2013年12月著陸到月球正面的嫦娥三號的兩倍以上。根據目前傳回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玉兔二號月球車行走的106米的路徑,其下方40米的地層呈現出清晰的三層:最表層為地下0~12米,主要由細粒月壤組成,其中嵌有少量碎石;第二層為地下12~24米,這一層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著大量的粗粒礫石,可能是撞擊產生的濺射物沉積後,又發生了二次撞擊等複雜的地質過程;第三層一直延伸到地下40米深,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表明其粒度呈現粗粒和細粒的互層,是更古老的撞擊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深度超過40米時,雷達信號微弱,已經無法推測其物質特性。結合月球的區域地質歷史,在著陸點附近區域,在深度超過40米的地方,分布著完整的月海玄武巖。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區域的地下淺層結構,圖片來源:Li et al., 2020

圖為雷達回波圖像(A),雷達數據的層析成像圖(B,紅色代表高反射率,藍色代表低反射率),和月球地層層序示意圖(C)。(圖片來源:Li et al., 2020)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區域下方地層的確切年齡,以及這些物質具體來源於附近的哪個隕石坑。不過,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些地層推測月球的部分演化歷史。佩蒂內利表示,撞擊發生後,較小的噴射物能夠飛得更遠,因此地層中粒度較小的巖石可能來源於更遠的撞擊坑。「而相對的,那些大塊的巖石,應該只能落在撞擊位置的附近。」

月球的演化歷史

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和蘇聯為了探索月球的奧秘,分別啟動了阿波羅和Luna登月計劃。然而當時的探測器都缺乏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具備的雷達探測能力,同時,它們也未能展開對月球背面的探索。在此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兩個「聖杯號」(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即重力恢復與內部結構實驗室)探測器曾在2011-2012年進行繞月飛行,通過探測到的月球引力場數據,它們能夠以非常低的解析度,提供月球數百千米深的地層的一些大體特徵。而現在,來自中國的探測器為我們揭開了月球地下奧秘的一角。

美國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月球科學家丹尼爾·莫裡亞蒂(Daniel Moriarty,並未參與到新論文中)表示,這個新的發現非常有趣,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月球的演化歷史。他說:「月球與地球的表面區別很大。」地球表面經受了許多複雜的風化和地質活動,因此發生過很大的改變。「而對於月球來說,僅有的兩種大規模活動,分別是隕石撞擊和火山活動,(而探測到的地層結構)提供了這兩方面活動的證據。」

在論文中研究者提出,對於這種地層結構,最可能的解釋是,火山活動形成的月海玄武巖覆蓋了這裡,隨後附近的隕石撞擊事件帶來的濺射物逐漸在這裡沉積。

莫裡亞蒂指出,在之後的撞擊過程中,底層的月海玄武巖很可能與其他撞擊形成的碎屑混在了一起,因此地層中的一些巨礫巖石可能就是這些玄武巖分解後形成的,而不是由附近的撞擊帶來的。另一種可能就是月幔物質在南極-艾肯特盆地形成的那次撞擊中暴露出來,隨後又與其他碎屑混合在一起。

目前,作為歷史上在月球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玉兔二號月球車仍在月球背面行進,探測更多此前從未涉足的月球區域。研究人員希望它能夠觀測到地層中撞擊碎屑的尺寸變化,從而揭露出月球古老的撞擊歷史中的更多細節。佩蒂內利說:「我們正要求探測器向著(研究人員認為的碎屑)粒度發生變化的方向行進。」研究者認為,這可以極大地增進我們對月球隕石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了解,並可能為理解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過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單位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嫦娥四號重大發現!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這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接下來,隨著探測數據增多,科研人員會更精準地進行解譯,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 嫦娥四號第24月晝取得重大發現!鎂鐵質異常暗示月球曾被擊穿過
    編者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成功運行677個地球日,超期服役!相當給力!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814期據國家航天局最新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已經在11月10日結束了月夜休眠,迎來第24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在9日喚醒成功,在核電池「暖寶寶」的保護下,玉兔二號已經成功運行677個地球日,超期服役!
  • 中國嫦娥四號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IT之家9月24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發布,嫦娥四號著陸器和 「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 9 月 24 日 7 時 30 分、23 日 23 時 18 分結束第 22 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今晨,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升空!時隔44年,將再次帶回月球樣本
    最主要的兩點在於:這些樣本的形成時間幾乎都早於30億年前,因此用其重建月球的地質演化史顯得有些片面;此外,取樣地點的類型也較為單一,我們需要來自不同地區、類型不同的月巖來獲取更多關於月球的信息。而此次發射的嫦娥五號,恰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發現神秘「凝膠狀」物質,中國科學家給出答案
    在2019年7月嫦娥4號月球車發現月球背面隕石坑中這種不尋常的暗綠色發光「凝膠狀」物質後,引起了廣泛關注。會是外星人留下的物質嗎?畢竟月球背面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啊。嫦娥四號登月點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最古老、最大、最深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185公裡寬的馮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 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其次為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根據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月雷達和相機數據以及其他多源數據,科研團隊研究建立了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層剖面及多期次濺射物覆蓋關係。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圖/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記者從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獲悉,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了諸多科學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四項。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
  • 中國「嫦娥四號」到底要去月球背面找什麼秘密?
    此次月球遠側探索任務的科學儀器安裝在一顆著陸器和一輛月球車上,用於分析該地區的地表特徵和地下構造。嫦娥四號月球車藝術概念圖,8月15日公布嫦娥四號預計於2018年底發射,造訪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隕坑。科學家表示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撞擊坑,對其進行勘測有助於解答與月球有關的一系列重要疑問,包括內部結構和熱演化。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有重大發現!外媒這樣評價……
    Via Global Times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科學家驚喜地發現,玉兔二號月球車首次在月球背面「踩下的足印」,留在了來自月球深部的月幔物質上。這為解答長期困擾科學家的月幔詳細物質構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可以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月球的形成與演化。
  • 「嫦娥四號」開創性的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發現了近40英尺的塵埃
    2019年1月,我國將一艘名為「嫦娥四號」的宇宙飛船發射到月球背面,成為首個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月球車已經測量了一層「相當厚」的月球塵埃或風化層:深度達12米。月球的塵埃給阿波羅任務帶來了麻煩,更好地了解月球塵埃可以幫助未來的宇宙飛船。
  •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 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1/...
    嫦娥四號完成第22月晝工作 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1/3) "← →"翻頁
  • 嫦娥四號腳下有異物!面積5倍於夏威夷島,月球地下寶藏被發現?
    比如發現超大地下金屬腫塊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就是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月球坑,說明曾經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小行星在此撞擊,巧合的是我國嫦娥四號目前就在艾特肯盆地進行原位和巡視探測。玉兔二號在艾特肯盆地巡視探測嫦娥四號在這裡進行月背著陸探測也是看中艾特肯盆地特殊的地質構造,因為巨大的小行星撞擊能量會把月幔物質拋灑出來,玉兔二號巡視器紅外成像光譜儀發現著陸區附近存在大量富含橄欖石以及低鈣輝石的月幔物質
  • 月球真的與外星人有關?嫦娥四號這些發現極不尋常
    然而,自從2019年1月3號我國的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著陸以來,人們便將解開月球諸多之謎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科學家的身上。那麼,2年多來,我國的嫦娥四號到底發現沒有發現月球上的外星人呢?本來中國科學家所公布出來的有關月球的照片都很平常,似乎嫦娥四號根本沒有發現月球上的外星人和UFO,這幾乎快要讓人感到失望了,然而恰在這時,嫦娥四號突然在它第27個喚醒日——即2021年1月26日——發現了一個極不尋常事物,那是一個距離嫦娥四號著陸點大約
  • 嫦娥四號進入第十九月晝: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自主喚醒
    嫦娥四號探測器自2019年1月成功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目前已經在月背工作近一年半的時間了。昨天(15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九月晝工作期。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13時49分和0時54分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九月晝工作期。在本月晝期間,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科學載荷將按計劃開機,繼續開展科學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