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號數據揭示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

2020-12-05 觀察者網

《中國科學報》11月25日報導,11月21日,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寒冷漫長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十二個月晝工作期。至此,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時長已突破300天,達到322天;「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裡程也成功突破300米,達到318.62米,實現「雙三百」突破。

與此同時,利用「玉兔二號」數據開展的科學研究也交出一份漂亮成績單。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組成的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嫦娥四號著陸區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為認識該區域地質演化歷史和物質來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研究者供圖

嫦娥四號著陸區馮·卡門撞擊坑填深部的玄武巖之後,先後疊加了來自艾德勒和芬森坑的濺射物,之後又疊加了大量的小撞擊坑,形成了著陸區現在的地形。

肩負使命的「玉兔」

作為月球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的演化過程一直受到全世界科學家高度關注。

今年1月3日,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攜帶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著陸,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正是為了探索這塊「處女地」的諸多奧秘。

「前人研究推測,南極艾肯盆地形成過程中可能挖掘出了月球深部物質,即下月殼甚至上月幔的物質。」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邸凱昌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

而已有證據顯示,馮·卡門撞擊坑實際上並不是直接暴露於月表的原始月球深部物質,其底部被後期噴出的玄武巖所充填,並且在嫦娥四號著陸區之上還覆蓋了來自另一個撞擊坑「芬森坑」的濺射物。

玉兔二號月球車光譜儀分析的月壤是我們想要了解的深部物質嗎?那些濺射物到底從哪裡來?它們又經歷了什麼樣過程?有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能描述出馮·卡門撞擊坑的形成過程。科學家們期待,攜帶了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的玉兔二號可以通過就位探測南極艾肯盆地,回答這個重大的命題。

鎖定濺射物的第二個來源

玉兔二號月球車開始工作以來,來自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星遙感團隊與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通力合作,利用月球車立體相機近距離獲得的高解析度影像開展著陸區形貌及其形成過程研究。

同月球上大多數大撞擊坑一樣,馮·卡門坑內也被玄武巖所充填。「由於月球玄武巖漿的粘度很小,就像機油倒在地面,其坑底地形整體應該相當平坦。」邸凱昌介紹。

然而,玉兔二號全景立體影像不僅發現這裡有大量的小撞擊坑,地形趨勢也崎嶇不平。研究人員利用玉兔二號在多個停泊點獲取全景立體影像製作了5釐米解析度「數字高程模型」。

模型顯示,著陸區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在東南至西北方向有波浪狀的起伏。研究人員判斷,這些地形起伏顯然不是由小的撞擊坑引起的,而可能是堆積在平坦玄武巖基底之上、至少二層來自周圍撞擊坑的濺射物。

再結合已有的中低解析度高程數據,除了位於馮·卡門坑東北的芬森坑,他們鎖定了濺射物的第二個來源——位於馮·卡門坑東南的艾德勒坑。

勾勒演化過程

進一步量測和解譯證實,著陸區所覆蓋的濺射物厚達60-70米,最上層的東北-西南向線性濺射物來自芬森坑,疊加在東南-西北向的地形隆起上,這一地形隆起則是來自艾德勒坑的濺射物。

撞擊坑數值模擬表明,來自芬森坑和艾德勒坑濺射物在著陸點的厚度分別為約30米和35米。「濺射物厚度累計值與著陸點與馮·卡門坑底玄武巖的高差一致,說明在玄武巖基底之上確實疊加了這兩層濺射物。」邸凱昌介紹。

「芬森坑和艾德勒坑是在南極艾肯盆地形成之後的撞擊挖掘形成的,它們內部並沒有後期玄武巖的填充,因此這兩個坑內部物質及其濺射物實際上來自南極艾肯盆地底部,是月球深部物質。」他進一步解釋。

至此,馮·卡門坑的地形演化歷史被勾勒出來:充填深部的玄武巖之後,先後疊加了來自艾德勒和芬森坑的濺射物,之後又疊加了大量的小撞擊坑,形成了著陸區現在的地形。

這表示,「玉兔二號所分析的月壤基本上與下伏的玄武巖無關,主要是來自芬森坑濺射物,可能有少量艾德勒坑濺射物的貢獻,為認識月球的深部物質組成給出了重要的約束。」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林楊挺總結。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資助。

作者:甘曉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獲揭示
    「玉兔二號」交漂亮成績單:研究者供圖 ■本報記者 甘曉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11月21日,「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寒冷漫長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12個月晝工作期。
  •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著陸點小天體撞擊歷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對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開展研究,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揭示了著陸點小天體撞擊歷史。
  • 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這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接下來,隨著探測數據增多,科研人員會更精準地進行解譯,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
  • 月球被撞史:「玉兔」不用挖土也能考古,發現撞擊坑裡疊羅漢
    嫦娥四號任務的「玉兔二號」月球車登陸神秘的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撞擊坑,不用挖坑動土,就用雷達「透視」發現這裡也存在疊羅漢的歷史。「玉兔二號」所站的這塊土地之下,分層累積著不同來源的土壤物質,有些是附近幾個撞擊坑濺射過來的,有些是火山噴發的結果。這是一本垂直的「編年體史書」,書寫了月球30多億歲的演化故事,標記著一些重要地質事件。
  • 打開月球背面「隱秘的角落」,玉兔二號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為探測人類嚮往已久的月表淺層結構,中國科學家在玉兔二號上搭載了足夠先進的「黑科技」——測月雷達。
  • 玉兔二號打開月球「隱秘角落」,科學儀器再立新功!
    科學家們在月球車上搭載了許多科學探測儀器,其中的探月雷達為我們「解剖」月球、了解月表下面的情況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 中國「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周舟)一項26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說,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這層結構主要由摻雜著不同大小石塊的多孔顆粒物質組成。
  • 嫦娥四號迎第二十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根據前期獲取的月面影像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將繼續向西北方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載荷同步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相關科學成果將及時發布。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 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實現雙三百突破,玉兔二號也立大功,或揭開月球最大秘密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表示,目前還在月球上的「玉兔二號」已經進入第十二個月晝工作期,目前「嫦娥四號」在月背工作時長達到322天,遠超當初設計的三個月壽命;此外「玉兔二號」行駛裡程也達到了318.62米,至此「嫦娥四號」任務已經實現了「雙三百」的突破。
  • 嫦娥四號進入第二十月晝 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來自國家航天局消息,今天(15日)5時48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兩器順利喚醒標誌著「嫦娥」攜手「玉兔」進入第20月晝工作期。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撞擊作用會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殼物質,是月面物質大規模運移的重要動力,影響範圍可達幾百乃至上千公裡。
  • 「嫦娥、玉兔」又醒了
    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當前探測點距離最近的一處撞擊坑約83米,該撞擊坑南側存在一個直徑約160米的退化撞擊坑。這兩個位置均位於當前探測點的西北方。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阿波羅任務在月表鑽取了月壤巖芯,但深度僅為2 m左右,且鑽孔數目有限,難以反映月壤的橫向變化規律;阿波羅17號和月亮女神號搭載了星載雷達,但其空間分辨較低,無法分辨月壤和濺射物等構成的淺層精細結構;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以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也只能間接獲取月表淺層結構的一些粗略特徵。
  • 「玉兔」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本報記者 甘曉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為探測人類嚮往已久的月表淺層結構,「玉兔二號」搭載了足夠先進的「黑科技」——測月雷達。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30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 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