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表示,目前還在月球上的「玉兔二號」已經進入第十二個月晝工作期,目前「嫦娥四號」在月背工作時長達到322天,遠超當初設計的三個月壽命;此外「玉兔二號」行駛裡程也達到了318.62米,至此「嫦娥四號」任務已經實現了「雙三百」的突破。然而不僅僅如此,「小兔子」在月球上還立下了一個大功勞。
據中國多個科研團隊近日發表的論文,通過「玉兔二號」在月球上完成的探索,中國科學家已經揭示了「嫦娥四號」著陸區域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為揭示月球奧秘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科學家指出,馮·卡門撞擊坑實際上並不是直接暴露於月表的原始月球深部物質,其底部被後期噴出的玄武巖所充填,這證明了一點,當年月球上並非像今天一樣「寂靜」,而是擁有很活躍的地質活動,甚至為揭示月球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線索。
雖然月球雖說裡我們最近的天然衛星,自古以來人類就在仰望著月亮,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沒有一個定論,這也成為了月球最大的一個謎團。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為月球的形成提出各種假說,包括人物月球原本是一顆彗星,在接近地球時被地球引起所俘獲成為地球衛星的;也有人認為月球是外星人建造的「人造星球」;而目前科學界比較認可的是「大撞擊假說」。
「大撞擊假說」認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分部,但在45一年前一個巨大的行星撞擊了地球,巨大衝擊力使得地球上不少碎片被甩出太空,後又被地球引起所影響而慢慢聚集到了一起,經過數億年的演化,這些水平最終聚集成了今天的月球。而在月球成型後,也為地球阻擋了大量的隕石襲擊,形成了今天的地貌。
「大撞擊理論」相比與其他假說,更有說服力,但具體細節還需要證據,而對月球地貌的研究無疑是最簡單明了的方式。科學家認為大撞擊產生的高溫會使得月球大部分物質呈現巖漿狀,那段時間月球地質十分活躍,並且隨著巖漿活動,上下層的物質也在進行的交換。
過去美國的「阿波羅」號雖然採集了部分土壤,但介入當時條件,並未能做到更細緻的研究,而「月兔二號」對馮·卡門撞擊坑的研究,正好印證了「大撞擊假說」的這一部分內容。
在確認月球過去地質活動十分活躍後,接下來便是對月球的巖石結構進研究,進一步來佐證「玉兔二號」的發現,而根據計劃,即將啟程前往月球的「嫦娥五號」將會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緣的呂姆克山附近登陸,因為科學家曾指出月球的風暴洋地區形成時間相對較晚,是研究月球構成的絕佳地點。
據獲悉「嫦娥五號」將從該地區鑽取約2米深的月壤巖芯柱,共採取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樣品帶回地球以供研究,借著「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的最新發現,或許月球最大的秘密將被中國的科學家揭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