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打造「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示範區 調查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2020-11-23 觀察者網

據微信號「新華視點」(ID:XHSXHSD)6月25日刊文稱,根據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與建設的需求,在前期初步調查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確定了在雄安新區構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目標。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地上地下,兩個雄安」。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長徐匡迪/截圖來自河北衛視新聞

原文如下:

這是一個千年福地!

雄縣、容城、安新,近千年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下百米以內結構均勻,工程條件好,適宜地下空間開發;這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區域,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雄安新區,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國土空間立體開發的第一個示範區。

日前,安新縣大王鎮3個工程地質標準孔同時開工。支撐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地質調查工作全面拉開序幕。

奮鬥目標:

打造世界一流的「透明城市」

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總要求,根據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與建設的需求,在前期初步調查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確定了在雄安新區構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目標。

針對不同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目標層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將調查地下0-10000米範圍內土壤層、工程建設層、主要含水層、地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的地質結構和地質參數,建立不同空間尺度四維地質模型,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基礎平臺。

——地下0-200米:主要開展水土質量、地下空間、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生態水文地質(白洋澱與地下水關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服務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地下200-600米:開展水文地質調查。查明應急供水水源地和優質礦泉水分布,為城市直飲水和應急供水提供支撐。

——地下600-6000米:開展地熱地質調查。600-3000米主要開展第三系地熱調查評價;300-6000米開展霧迷山、高於莊灰巖熱儲調查,基本查明雄安新區地熱儲層構造、結構、規模和成因。

——地下600-1000米:調查深部構造特徵和大地熱流,了解深部地熱熱源和輸熱通道。

不同深度

「透明雄安」調查評價內容

工程地質標準鑽孔工程地質標準鑽孔設計孔深200米,按照每10平方千米1個孔的密度部署,2017年共部署51個。

在標準孔中開展第四紀研究、地層描述、標準貫入試驗、波速測試、綜合物探測井等工作,採集系列原狀樣品、擾動樣品、易溶鹽樣品和第四紀樣品等測試樣品,進行土工試驗獲取土體力學參數。

通過標準孔施工,全面研究0-200米第四紀地層結構、巖性特徵、巖相古地理條件、以及土體力學性質,建立第四紀和工程地層分層標準,編制工程地質標準柱狀圖和工程地質標準剖面,為研究雄安新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土體承載力提供標準,為建立0-200米三維地質結構提供基礎資料。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負責人郝愛兵表示,雄安新區將成為我國「空間、資源、環境、災害」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試點的第一個示範區。針對國土空間規劃、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城市文化建設等方面需求,將統籌建立深部探測國家實驗室、城市地質調查國際交流與展示中心、支持服務雄安新區的地質專業中心和科普基地,為後工業化時期地質調查轉型提供示範基地。

地下地上:

打造「兩個雄安」

千年大計,安全第一。地調調查顯示,雄安區域地質構造穩定,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較輕,沒有制約城市規劃建設的重大地質安全問題。

雄安新區及鄰近地區地質構造穩定,地下深部分布有三條隱伏基巖斷裂活動微弱,基本不會對工程建設造成影響。區內近千年未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1970年有現代地震監測記錄以來,未發生過3級以上地震。

說起京津冀腹地,人們就關心地面沉降。調查表明,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總體較好。絕大部分地區累計沉降量小於500毫米,是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發育程度較輕的地區。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多次提出,參照國際經驗,在土地資源約束條件下,我國城市要向地下要空間。「地下雄安」前途無量:區內地下100米深度內以粘性土為主,僅在26至40米深度分布連續含水層。總體上土體結構較均勻、顆粒較細,砂層分布較少,工程施工條件好,十分適宜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為保護地下26至40米深度的連續含水層,中國地質調查局建議地下空間分淺層(埋深0至26米)和中深層(埋深40以下)兩個層位規劃開發。

淺層地下空間上部可作為倉儲購物、生活娛樂、停車場和民防工程等建設空間,下部可作為綜合管道、地下交通等建設空間;中深層地下空間上部可作為地下交通、物流通道等建設空間,下部可作為儲水管廊、特種工程等戰略基礎設施建設空間。

這一方水土,得天獨厚。在已完成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的216.7萬畝土地中,96.7%土地無重金屬汙染,13.3%土地為綠色優質耕地。作為重要飲用和工農業水源,區內地下水質量優良,98%的深層地下水和72%的淺層地下水可直接作為或處理後作為飲用水源,部分地段賦存優質礦泉水,地下水汙染輕微。

中國地質調查局建議合理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將深層地下水作為城市應急供水戰略儲備資源,優先在白洋澱澱區適宜地段規劃建設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目前白洋澱水每年向地下滲漏約1000萬立方米。要加大流域汙染防治和溼地生態恢復力度。

綠色低碳:

打造「地熱雄安」

說起京津冀,人們最關心藍天工程。好消息是雄安新區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開發利用條件最好的區域,充分利用地熱資源,對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雄安新區分布有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熱水資源分布廣、埋藏淺、溫度高、儲量大、水質優、易回灌。初步評估顯示,在採灌均衡條件下,新區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可滿足約4000萬平方米的建築物供暖需求。

目前,區內分布有牛駝鎮、高陽和容城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全區普遍適於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溫能。三個地熱田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僅佔可採資源總量的6%,潛力巨大。全區普遍適於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可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充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對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郝愛兵說。(記者:王立彬)

相關焦點

  • 地球物理探測透視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下設「雄安新區深部三維地質結構探測」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在雄安新區及周邊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基本查明雄安新區地層和斷裂空間展布,獲得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構建了雄安新區「淺-中-深」不同尺度三維可視化地質結構模型,並篩選出了有效的物探技術方法組合,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地熱資源開發等提供了基礎數據。
  • 雄安新區起步區萬米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起步區萬米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原付川)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外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結果,經過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基本查清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
  • 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
    來源:中國證券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布
    一是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但實際上,在這片土地的地下0到100米的深處,國內最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工作早已馬不停蹄地展開。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安新縣北六村田野中開展地質測量。  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需求,制定了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總體方案和2017年工作方案,確定四大工作目標,其中第一條,就是構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即針對不同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目標層位,調查地下0~10000米範圍內土壤層、工程建設層、主要含水層、地熱儲層、深部地下層的地質結構和地質參數,建立不同空間尺度三維地質模型。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目前「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等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 雄安新區地質調查亮出「家底」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央視新聞: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地熱資源被畫重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滿足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中深層地熱能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 雄安新區地質情況已摸清
    本報北京電(記者常欽)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目前,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1日)對外發布,經過將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查清了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
  • 地下長沙豎向分層立體綜合開發
    ,過街地道……你對地下空間的開發有多少設想?其實,城市地下空間是一個巨大而豐富的空間資源,其開發利用遠遠不止如此。像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婁,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城,全長30餘公裡的步行街連接著數以千計的商店以及地鐵站、電影院、大學等等。  隨著地下軌道交通的建設,長沙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也將逐漸開展。5月25日,記者從長沙市政府獲悉,《長沙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簡稱《辦法》)將於6月12日起開始實施。
  • 你不可不看的SmartSolo科學儀器設備在地下結構調查案例集錦
    「通州-首都副中心城市地下結構調查」項目,工區為城市環境,旨在調查該地區地下空間結構。本次調查使用可控震源施工,採集2條二維測線和1個小型三維測區,施工環境為城市郊區,成功探測到地下活斷層位置,為城市發展建設的地質安全提供保障。
  • 2020地質調查年度印記
    3月26日,自然資源部宣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 南沙區全域有了三維地質模型
    構建陸海統籌、地上地下一體化三維屬性模型 2018年,廣州被列為國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範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目標構建陸海統籌、地上地下一體化三維屬性模型和城市地質「共建共享」。
  • 地上是泰山,地下是龍宮!體驗世界最長無動力暗河溶洞漂流
    經過長時間的地質勘探與考察,終於使這個神秘的地下龍宮重見天日,原來泰山與徂徠山兩座山脈的地下斷裂帶,封存著萬年之久的溶洞群,溶洞內還有一條長年流淌、水量充沛的神秘的地下暗河。泰山地下大裂谷位於泰安的邱家店鎮,是泰山和徂徠山兩座山脈的斷裂帶。2003年5月一次偶然的地質塌陷,使人們發現了這個大溶洞,也發現了蘊藏著神秘的鐘乳石溶洞景觀。
  • 玉兔二號首次測得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成都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初步形成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下設「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子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組精細釐定了成都市主要隱伏斷裂的空間分布,摸索出西南紅層區城市地下富膏鹽地層探測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城市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技術,初步形成成都市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據介紹,該子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
  • 「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一項26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說,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這層結構主要由摻雜著不同大小石塊的多孔顆粒物質組成。 「玉兔二號」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CT掃描」的設備。
  • 雄安新區首座地下「花園式」再生水廠建設全面啟動
    新華社石家莊8月7日電(記者曹國廠)7日,雄安新區首座全地下「花園式」再生水廠主體結構施工全面啟動。這座再生水廠位於雄安高鐵站東南角、佔地面積約5公頃,將作為雄安高鐵站樞紐片區配套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雄安高鐵站樞紐片區的生產、生活及正常運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