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2020-11-23 澎湃新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2020-11-21 21:29 來源:澎湃新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地熱資源豐富,地下水質量穩定

據悉,在雄安新區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地調局先後開展了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

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中國地調局透露,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布在雄縣、容城、高陽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600~4000米,熱儲層溫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而且,雄安新區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還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汙染風險,其中一等無汙染風險的土地佔99.241%。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布在容城縣南張鎮、小裡鎮等農田區。

調查還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布較廣,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靶區,可為雄安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已初步建成

中國地調局介紹,目前,地質調查工作在雄安新區起步區建立了地下200米深度範圍米級精度三維地質模型,評價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和工程建設適宜性,並構建了起步區萬米深度範圍地下含水層、地下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等多層次、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框架,有效支撐雄安新區地下資源開發利用,助力「透明雄安」建設。

與此同時,還利用航空物探和118個地質鑽孔,初步建立了白洋澱區50米以淺地質結構模型,分析了砂層、黏土、淤泥等主要地層的空間分布規律和滲透性,研究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為白洋澱生態修復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圍繞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需求,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對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林草溼空間分布、地面沉降量和發育面積等指標的持續動態監測,同時依託「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基本實現了對全要素監測信息的查詢統計、綜合分析和預警服務,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雄安新區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央視新聞: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地熱資源被畫重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滿足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中深層地熱能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本報記者 李如意「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目前「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等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 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
    來源:中國證券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布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龐無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1日公布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
  • 雄安新區地質情況已摸清
    本報北京電(記者常欽)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目前,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優良!雄安新區地質調查亮出「家底」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供暖能源新觀察:發展淺層地熱能供暖 減少採暖地區燃煤消耗
    近年來,一些地區發展淺層地熱能供暖,在減少燃煤消耗、提高區域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成效。  什麼是淺層地熱能?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主任郝愛兵介紹,淺層地熱能指的是地下200米以淺,儲存在巖石、土壤中或地下水裡的熱能。可供暖,也可製冷,「這個熱能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地球內部的熱和太陽輻射的熱兩相平衡的結果。
  • 雄安打造「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示範區 調查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據微信號「新華視點」(ID:XHSXHSD)6月25日刊文稱,根據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與建設的需求,在前期初步調查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確定了在雄安新區構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目標。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地上地下,兩個雄安」。
  • 能供暖能製冷 探秘淺層地熱能是如何做到的
    能供暖能製冷 記者探秘淺層地熱能如何做到既要藍天又要保暖央廣網北京2月22日消息(記者劉飛 見習記者王雪潔)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為了治理京津冀大氣汙染,預計到2018年底還會有不少地區的農村居民實現清潔取暖;
  • 雄安新區起步區萬米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起步區萬米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原付川)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外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結果,經過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基本查清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最終明確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河北省地礦局配合、雄安新區籌委會協調,共同做好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工作。  據介紹,此次野外調查工作計劃投資6.59億元,雄安新區「空間、資源、環境、災害、文化」綜合地質調查的開展將需要4年時間。
  •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1日)對外發布,經過將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查清了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
  • 全面了解地熱能
    其中150℃以上的高溫地熱主要用於發電,發電後排出的熱水可進行梯級利用;90~150℃的中溫和25~90℃的低溫地熱以直接利用為主,多用於工業、種植、養殖、供暖製冷、旅遊療養等方面;25℃以下的淺層地溫,可利用地源和水源熱泵供暖、製冷。目前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格局是:西南、華南發電;華北、東北供暖與養殖,華東、華中、西北地區洗浴與療養。
  • 淺層地熱能供暖在北京農村應用的調查
    主要內容是,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等北方採暖地區為重點,到2020年,淺層地熱能在供熱(冷)領域得到有效應用,應用水平得到較大提升,讓高效綠色的淺層地熱能能在替代民用散煤供熱(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我國北方,農村是民用散煤應用的主要區域之一,冬季主要用燃煤採暖。與城市相比農村供暖又有自身的特點。
  • 2020年中國地熱紀要
    1月12日 雄安新區2019-2025年地熱規劃發布《雄安新區地熱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2019-2025年)》和《雄安新區地質勘查規劃(2019-2025年)》發布,為雄安新區依法開展地質勘查、地熱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監督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 寧波地區將迎來地熱供暖時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正在杭州灣新區查勘
    「在近幾年的時間內,寧波非常有希望能作為長三角地區試點,用上地熱供暖技術。」經過一下午的查勘,汪集暘院士這樣告訴記者。「與淺層地熱供暖佔地面積大、資源利用效率低相比,中深層水熱型地熱供暖技術佔地面積小,且資源利用效率更高。」
  • 雄安冬季供熱全城無煙靠什麼?地熱為主配套清潔能源
    「地熱+」的多能互補方案  成為率先被提出的雄安新區供暖方案  全城無煙:地熱能開發有了「雄安模式」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明子  本文首發於總第824期《中國新聞周刊》  「雄縣沒有煙囪,你看,這裡是無煙城。」
  • 中科院院士汪集暘:地熱清潔取暖大有可為
    淺層地熱能通過鑽孔熱交換器(BHE)及熱泵得以開發利用,其深度範圍一般為200米以淺,包括土壤層及淺層含水層。中深層地熱資源一般介於 200米和 3000米之間,開採系統還可細分為水熱系統中的對流換熱系統(在含水層中布置開採井和回灌井)和傳導換熱系統(深井換熱系統-DBHE)。
  • 陝西省關中地區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適宜開發
    2月24日,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經過3年時間,陝西省完成了總面積3030平方公裡的11個大中城市遠期規劃區200米以上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工作。
  • 科學網—地熱「先行者」的探索
    地熱業務已輻射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天津等13個省區市,供暖能力達5000萬平方米,年可替代標煤14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70萬噸。在河北省,已擴展到容城、博野、辛集、東光、故城等15個市(縣)區,河北省地熱供暖能力近2000萬平方米。其中,雄安新區的雄縣、容城兩縣建成供暖能力近700萬平方米,基本實現了雄縣、容城城區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