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2020-12-02 新浪財經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本報記者 李如意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目前「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等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淺層地熱可供暖製冷

為支撐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開展了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日前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透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布在雄縣、容城、高陽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600~4000米,熱儲層溫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調查成果可為新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用地規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雄安新區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汙染風險,其中一等無汙染風險的土地佔99.241%。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布在容城縣南張鎮、小裡鎮等農田區。

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

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可為新區安全供水提供保障。調查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布較廣,深層地下水和三分之二以上的淺層地下水符合飲用水質量要求。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靶區可為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白洋澱區淺部地質結構和滲透性已初步查明,可服務白洋澱生態修復。利用航空物探和118個地質鑽孔,初步建立了白洋澱區50米以淺地質結構模型,分析了砂層、黏土、淤泥等主要地層的空間分布規律和滲透性,研究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為白洋澱生態修復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地下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據了解,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地質調查工作在雄安新區起步區建立了地下200米深度範圍米級精度三維地質模型,評價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和工程建設適宜性,並構建了起步區萬米深度範圍地下含水層、地下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等多層次、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框架,有效支撐新區地下資源開發利用,助力「透明雄安」建設。

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圍繞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需求,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了對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林草溼空間分布、地面沉降量和發育面積等指標的持續動態監測,依託「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基本實現了對全要素監測信息的查詢統計、綜合分析和預警服務,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調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新區地下的地質結構、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情況都已基本查清。下一階段將轉入定期持續監測,對雄安新區一些重要的地質要素,如工程地質特性、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進行持續觀測,定期評估新區自然環境本底變化和生態狀況。

相關焦點

  • 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
    來源:中國證券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2020-11-21 21:29 來源:
  • 雄安新區地質情況已摸清
    本報北京電(記者常欽)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目前,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布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龐無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1日公布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優良!雄安新區地質調查亮出「家底」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央視新聞: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地熱資源被畫重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滿足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中深層地熱能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1日)對外發布,經過將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查清了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
  • 2020年中國地熱紀要
    1月16日 曹耀峰受聘為「自然資源部地熱與乾熱巖中心」副主任委員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應邀訪問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並受聘為自然資源部地熱與乾熱巖勘查開發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委員。
  • 供暖能源新觀察:發展淺層地熱能供暖 減少採暖地區燃煤消耗
    央廣網北京2月21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清潔取暖並不是簡單的「一刀切」式的「煤改電、煤改氣」,而是對煤炭、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形式統籌謀劃。近年來,一些地區發展淺層地熱能供暖,在減少燃煤消耗、提高區域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成效。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需求,制定了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總體方案和2017年工作方案,確定四大工作目標,其中第一條,就是構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即針對不同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目標層位,調查地下0~10000米範圍內土壤層、工程建設層、主要含水層、地熱儲層、深部地下層的地質結構和地質參數,建立不同空間尺度三維地質模型。
  • 雄安新區起步區萬米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起步區萬米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原付川)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外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結果雄安新區設立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不同階段的地質調查需求,在新區部署開展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目前,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系列成果,初步建成「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實現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數據的在線匯聚,以及地上、地下三維一體化展示。
  • 能供暖能製冷 探秘淺層地熱能是如何做到的
    清潔取暖除了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形式外,還有哪些能源?使用情況如何?我國的儲備情況怎麼樣?這些新技術是否能既清潔又保證供暖效果呢? 北京市海澱區北清路一產業園採用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主任郝愛兵介紹,相比於用傳統的煤電,其全年成本節省一半。「這一個產業園區整個用的是淺層地熱能。
  • 雄安打造「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示範區 調查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據微信號「新華視點」(ID:XHSXHSD)6月25日刊文稱,根據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與建設的需求,在前期初步調查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確定了在雄安新區構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目標。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地上地下,兩個雄安」。
  • 20萬平方米供暖僅需兩口井,地熱能否破解供暖環保之困?
    新華社鄭州12月4日電 題:20萬平方米供暖僅需兩口井,地熱能否破解供暖環保之困?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李鈞德 李鵬  不燒煤、不燒氣,利用兩口深達地下千米的地熱井,就可供暖約20萬平方米,每年節省標準煤近5千噸,減排碳3千多噸。
  • 雄安冬季供熱全城無煙靠什麼?地熱為主配套清潔能源
    如今,地熱能供暖已覆蓋全縣95%以上的建築。據綠源公司統計,2013年雄縣地熱供暖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聯合國註冊後,核證的二氧化碳年減排量為10萬噸。以一棵樹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計算,相當於種植了500多萬棵樹。  今年4月,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公布後,新區內雄縣的熱能開發備受關注。
  • 本市逾千萬平方米建築用上淺層地溫能
    本報訊(記者劉揚通訊員段金平)本市從本世紀初開始成規模地應用淺層地溫能為冷、熱源的熱泵集中採暖、製冷工程,到今年9月底,已有1050萬平方米的建築用上淺層地溫能供暖製冷。這是記者近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揭牌儀式上獲悉的。
  • 2019年山東省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市場前景分析 地熱供暖面積居...
    截至2018年,全省地熱供暖面積逾1億平方米,居全國首位,預計2020年將達1.4億平方米,2030年達3億平方米,開發前景和空間巨大。   山東省地熱能資源儲量驚人 開發潛力巨大   2018年1月,由山東省地礦局編制完成的《山東省地熱資源綜合評價》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熱能中心、天津地熱院等相關部門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成果技術鑑定。
  • 全面了解地熱能
    其中150℃以上的高溫地熱主要用於發電,發電後排出的熱水可進行梯級利用;90~150℃的中溫和25~90℃的低溫地熱以直接利用為主,多用於工業、種植、養殖、供暖製冷、旅遊療養等方面;25℃以下的淺層地溫,可利用地源和水源熱泵供暖、製冷。目前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格局是:西南、華南發電;華北、東北供暖與養殖,華東、華中、西北地區洗浴與療養。
  • 2018年中國地熱能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乾熱巖地熱能源將...
    根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5年調查評價結果,中國大陸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江淮流域、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區東部;我國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回灌情景下)。
  • 2018中國地熱國際論壇透露:「十三五」將新增地熱能供暖面積11億平米
    11月27日,2018·中國地熱國際論壇暨地熱資源利用國際工程科技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上透露,我國地熱能整體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前列,地熱能供暖面積保持世界首位。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相當於220個雄縣的地熱供暖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