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2020-11-2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快來看!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1日)對外發布,經過將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查清了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



  基本查清地下地質結構地熱資源分布

  為支撐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先後組織30多家單位,完成雄安新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和地熱調查,施工工程地質鑽孔1169個,水文地質鑽孔172個,地熱鑽孔21個,採取土壤質量調查樣品38851個。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主任邢麗霞:現在我們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雄安新區的綜合地質調查成果,這個成果包括對雄安新區的地下的地質的結構、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流的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情況都基本上查清楚(了)。

  這次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全面調查了雄安新區工程地質條件和地熱、土地、地下水、地下空間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件,鑽獲了一批高產、高溫地熱井,獲取了海量的地質調查資料,初步建成了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

  這些數據和研究成果是雄安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重要要素,已經在新區總體規劃、部分專項規劃和重點地區詳細規劃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目前,隨著新區從前期規劃向大規模工程建設轉變,地質調查也將重點轉向地下水、土地質量、地熱、地面沉降等要素綜合監測,不斷更新新區資源環境條件數據。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主任邢麗霞:那麼下一個階段是轉入一個定期持續監測,對雄安新區一些重要的地質要素,包括工程地質特性、地下水的開採開發利用情況等等進行持續觀測。定期評估雄安新區的資源環境的本底的變化和它的生態狀況。

  調查成果顯示,新區地熱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大溫度也高,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以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

  地熱資源豐富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總地質師王貴玲:那麼這個地區在華北平原地區,屬於是地熱資源條件最好的一個地區。主要的特點是這個地方的地下熱水資源埋藏淺,再一個水量大,溫度相對比較高,水質好。

  這幾天,位於雄安新區安新縣三臺鎮東側的D22地熱地質勘探井正在進行緊張的鑽探施工,該井設計孔深3500米,已完成2163米。D22井也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雄安新區布設的21口井中的最後一口。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表示,近幾年在雄安地區範圍內開展三大地熱田整裝勘查工作,重點部署地熱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熱地質鑽探、地熱水樣品採集分析、地熱動態監測與數值模擬等工作。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布在雄縣、容城、高陽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4000米以淺,熱儲層溫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總地質師王貴玲:那麼根據全區的發展規劃來看,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把人口聚集區利用比較方便的地區(地熱)資源全部利用的話,對雄安新區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綜合地質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可為新區應急安全供水提供保障。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

  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

  調查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布較廣,絕大多數深層地下水和三分之二以上的淺層地下水符合飲用水質量要求。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還可為雄安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郝愛兵:從2017年開始,我們在雄安新區施工了170多個鑽孔,我們連續三年我們採集了三批1000多個地下水的樣品,這些樣品的測試結果表明,地下水的水質都是優良的,可以滿足人類飲用水的標準。有相當一部分的地下水樣品,特別是在雄安新區西北部地區,那麼達到了礦泉水的標準,所以這個水質是非常好的。

  不但是水質好,而且質量還很穩定,科研人員採集並測試350組區域地下水水質監測井樣品,依據相關標準開展地下水質量評價。結果顯示,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主要受自然地質背景和地球化學作用控制而較為穩定,不同年份地下水化學各組分含量無顯著時空變化。此外,保定市還統籌利用引江水、水庫水向地下進行大規模生態補水,保證了地下水位的穩定。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郝愛兵:那麼下一步我們要加強監測,長期地連續地進行監測,對地下水的水位,它的水質要建立專業的監測孔,定期地採集地下水的樣品,觀測地下水的水位,那麼來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地下水資源的認識,那麼也能對保障我們飲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經常說「水土不分家」,土壤和地下水是有密切關係的,土壤不好,地下水也不會好,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

  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

  科研人員在雄安新區一共採集了3.8萬多組土壤樣品,主要是地表以下1米以內的土壤,這些樣品充分代表了雄安新區土壤的質量狀況,包括它的汙染、養分、肥力等情況。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工作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汙染風險,其中無汙染風險的土地佔99.241%。重點片區土壤重金屬元素地球化學等級以無汙染風險為主;重點片區土壤194項有機汙染指標檢測結果均未超標。此外,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布在容城縣南張鎮、小裡鎮等農田區。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郝愛兵:我們99%以上都達到一類土壤,所以(土壤的)質量非常好的,所以土壤的質量好,那麼它可以保證我這個地區的糧食的安全,地下水的安全,地下水質好,生態的安全,為我們雄安新區的規劃、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提供科學的依據。

  郝愛兵表示,以後每隔一定時間,都要採集樣品對土壤的變化情況進行長期的跟蹤監測。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郝愛兵:土地是我們最基本的(資源),所以雄安新區所有的規劃建設都要落在地上。那麼清潔的優質的土地是我們建設雄安的一個最根本的基礎。所以我們掌握了雄安新區土地質量的情況、耕地的質量的情況,那麼就可以為我們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提供一些科學的依據,也為保證我們今後的可持續的建設管理提供科學的支撐。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DF062)

相關焦點

  • 雄安新區地質調查亮出「家底」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央視新聞: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地熱資源被畫重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滿足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中深層地熱能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目前「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等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 雄安新區地質情況已摸清
    本報北京電(記者常欽)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目前,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
    來源:中國證券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澎湃新聞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雄安地質首次「體檢」  參與勘探的隊伍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11家直屬單位和河北省地礦局所屬10家單位,這一行動被稱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地質勘察活動。雄安新區工程地質勘察第一階段主體報告已編寫完成。最終明確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河北省地礦局配合、雄安新區籌委會協調,共同做好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工作。  據介紹,此次野外調查工作計劃投資6.59億元,雄安新區「空間、資源、環境、災害、文化」綜合地質調查的開展將需要4年時間。
  • 雄安新區起步區萬米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起步區萬米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原付川)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外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結果,經過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基本查清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布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龐無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1日公布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
  • 自然資源部發布海南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自然資源部發布海南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原標題: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6日)發布海南海洋地質調查報告:圍繞天然氣水合物、南海油氣和海砂資源等地質調查,我國獲得一系列海南海洋地質科技創新成果。
  • 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
    到2035年,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各項舉措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構建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疏解到新區的非首都功能得到進一步優化發展,「雄安質量」標準體系基本成熟並逐步推廣,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 雄安新區: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可以看到,從全國性的新區發展來看,由浦東新區到濱海新區,再到雄安新區,體現了「北上西進」的區域戰略結構。深圳引領帶動了珠三角城市群,浦東新區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引擎,而京津冀協同發展瞄準的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當年說浦東新區是一個政策最優惠的地區,『比特區還特』,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雄安新區很可能按照特區的模式來發展。」陳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 ...部部長廉毅敏到雄安新區調研!第二十一期雄安創新大講堂開講……
    雄安新聞10月21日,河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廉毅敏到雄安新區調研,實地考察新區規劃展示中心、商務服務中心、容東片區B1組團項目和容城縣白塔村,深入了解新區規劃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廉毅敏強調,要以高質量基層黨建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 雄安新區召開黨工委委員(擴大)會議
    11月24日,雄安新區召開黨工委委員(擴大)會議,認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的賀信和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講、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學習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和全國政協副主席蘇輝在新區調研有關指示和召開會議精神,省委書記王東峰和省長許勤近期在新區調研指示和省委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專題會議精神
  • 中央批覆雄安新區規劃,立下十大規矩,原則不建高樓,嚴禁地產...
    優化調整雄縣、容城、安新3個縣城功能,妥善解決土地徵收、房屋拆遷、就業安置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7、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要把改革開放作為雄安新區發展的根本動力,總結吸收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成果,對雄安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新區先行先試。
  • 雄安畫卷徐徐鋪展 「未來之城」蓄勢待發——雄安新區設立三周年...
    兩個多月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雄安新區1000多個基層黨組織聞令而動,1萬多名黨員投入到防疫一線。雄安新區常住人口120多萬人,至今仍保持「疑似病例為0,感染患者為0」。  在雄縣縣城東北10公裡處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施工現場,幾十臺打樁機、吊車同時作業,起重機巨臂高擎、直指雲天。這是雄安新區的首個重大交通項目。按照計劃,雄安站將於今年底投入使用。
  • 地球物理探測透視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下設「雄安新區深部三維地質結構探測」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在雄安新區及周邊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基本查明雄安新區地層和斷裂空間展布,獲得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構建了雄安新區「淺-中-深」不同尺度三維可視化地質結構模型,並篩選出了有效的物探技術方法組合,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地熱資源開發等提供了基礎數據。
  • 雄安新區安新縣最新疫情消息 為什麼嚴格防控?
    6月27日,雄安新區安新縣發布消息稱,自即日起,在全縣範圍內採取更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消息一經發布,引發輿論的關注。為什麼安新縣要嚴格防控疫情?其實,這與該地的疫情形勢有關。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河北雄安新區工委官方微信消息顯示,1、即日起各村、小區、樓院實行全封閉管理。
  • 專業加持,自然資源部用「地質調查+」走出扶貧和民生保障「特色路」
    找水打井、特色農業、防災減災、地質旅遊、綠色礦業……這些看上去和脫貧似乎沒多大關聯的事情,卻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今天(15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揮專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