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水打井、特色農業、防災減災、地質旅遊、綠色礦業……這些看上去和脫貧似乎沒多大關聯的事情,卻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
在今天(15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揮專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比如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找水打井,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難題;通過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技術指導,有效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室主任吳登定進一步介紹,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貧困地區部署地質調查貧項目,走出了一條以找水打井、特色農業、防災減災、地質旅遊和綠色礦業為主,既解決民生保障突出問題,又助力推動產業發展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
一是找水打井,解決安全飲水問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中的飲水安全問題,在江西贛南紅層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幹區等資源型、水質型缺水和季節性缺水嚴重地區,成功找水打並1600餘眼,為嚴重缺水地區提供了生產生活水源保障。
二是調查富土地,支撐富硒產業發展。先後在貧困地區調查圈定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撐江西贛州、雲南昭通、貴州黔西、黑龍江海倫等地建設300餘處富硒農業產業示範園,幫助貧困地區走上富硒產業致富之路。
三是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指導貧困山區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體系,研發推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加強重大災害隱患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有效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四是積極開發地質景觀資源,發展地質文旅新產業。在貧困區調查發現各類地質遺蹟景觀資源2200多處,支撐各地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各級地質公園44處,推動建設地質文化村10餘處。(總臺央視記者 譚振華 楊毅)
(編輯 單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