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滄海桑田,70年春華秋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和標誌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
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村寨蝶變
2011年中秋節前,《民生周刊》記者前往湖南湘西花垣縣採訪當地扶貧攻堅,該縣地處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
從長沙坐汽車6小時到吉首,再轉車去花垣縣城。彼時,從吉首到花垣,一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花垣曾是礦山大縣,貨車超重非常普遍。最揪心的要屬走矮寨的盤山公路,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連通西南大後方湘川公路的必經之地。
說是矮寨,其實不矮,且盤山公路十八彎,時常會碰到擁堵,人蜷縮在車身滿是塵土、車內滿是雜味的汽車裡,心裡自然五味雜陳。
記者首先去了一個叫夯來村的地方。吉普車過了吉衛鎮後,沿著狹窄、彎彎曲曲的公路,一路盤旋。公路的盡頭,數十米懸崖之下,一個叫下寨的地方映入眼帘。這是一個坐落在懸崖峭壁、深谷之中的寨子,四周古樹成蔭,溝壑縱橫。
初看,幽幽深谷,山清水秀。漸行漸近,百年木房比比皆是,屋外堆滿柴火,走進房內一看,陰暗潮溼,雜物滿地。
下寨是花垣縣吉衛鎮夯來村(現為大夯來村)的一個寨子,多年來,由於交通不便,與外界幾乎隔絕。
與夯來村相距不遠的十八洞村也是大同小異,村民到鄉政府和城裡辦事得翻山越嶺,去趕集也要大半天。
要致富,先修路。當時,湖南省每個省直單位對口幫扶湘西一個村,主要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兩年一換。
2011年,花垣縣給湖南省民宗委推薦了兩個扶貧點,其中一個就是十八洞村。在湖南省民宗委幫扶下,十八洞村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村內部分道路進行了硬化,村道也連上了國道。
但從花垣外出依然不方便,直到2012年3月,一橋飛架南北,創4項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懸索橋正式通車。
矮寨大橋改變了花垣乃至湘西的交通狀況。更讓湘西人民驚喜的是,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並在那裡召開座談會,首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從此,巨變開始發生在十八洞村、花垣縣乃至湘西州,湘西扶貧駛入快車道。
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的十八洞村,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木房林立,苗寨特色濃鬱。
今天看起來山清水秀、極具詩情畫意的村寨,曾經由於交通不便幾近與世隔絕,因為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極度艱苦,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溝深路難走,嫁去後悔一輩子。」
這些當地膾炙人口的苗歌曾是十八洞村及周邊貧困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生計,村裡的年輕人被迫外出務工,很多人數年不回家。900多人的村莊,曾有2/3在外務工。因為實在太窮,小夥子在外面談了女朋友也不敢往家帶。2013年,村裡35歲到55歲的單身漢就有39名。
2014年,花垣縣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通過精準識別,確定「扶持誰」的問題。在「怎麼扶」方面,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改善村莊環境,開辦農家樂,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等。
就這樣,十八洞村村民開始擺脫貧困。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13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原來幾乎空白的村集體收入達到每年50餘萬元。
如今,十八洞村正在全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升級版」,成立農旅合作社,對旅遊產業提質升級,帶領全村群眾向著全面小康的路上邁進。村裡還建了博物館,牆上的十八洞產業規劃圖像只蝴蝶,寓意蝶變。
十八洞村只是湘西巨變的一個縮影,蝶變正在湘西發生。通過不斷複製與推廣,湘西一批批貧困村退出貧困行列,有些甚至還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幸福。
風雨兼程為脫貧
十八洞村及湘西的巨變,大背景是70年來我國在脫貧攻堅上的不懈努力。
新中國成立時,國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處於極端貧困狀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建立等為減緩貧困奠定了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民溫飽問題逐步得以解決,收入大幅提高。
扶貧開始從救濟式轉向開發式,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相繼啟動「三西」專項扶貧計劃、區域開發帶動扶貧的開發式扶貧行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等。
進入21世紀,我國相繼印發兩個10年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其中,第一個十年計劃主要推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當年12月18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創新等多個方面內容,扶貧由 「大水漫灌」 轉向「精準滴灌」。
扶貧要精準,首先得精準識別出貧困戶。2014年,全國組織80多萬人逐村逐戶開展貧困識別,識別出12.8萬個貧困村、2948萬貧困戶、8962萬貧困人口,基本摸清了我國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信息,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信息系統。
此後幾年,我國又組織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和動態調整,剔除識別不準人口和補錄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不斷提高。
受訪專家表示,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現到村到戶到人,為中央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措施打好了基礎。
找準了扶貧對象,然後是解決「誰來扶」問題。具體措施是強化駐村幫扶,增強一線力量。相關數據顯示,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縣級以上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參加駐村幫扶。
在扶貧舉措方面,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分類施策。比如,發展特色種養、電商、光伏、鄉村旅遊等產業。
在此過程中,加大財政投入。從2013年到2019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超過5000億元,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強化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益,嚴把貧困縣退出關,確保脫貧質量。
創造減貧奇蹟
一系列務實舉措之下,脫貧成效巨大,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2年,扶貧標準兩次大幅提高,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測算,農村貧困發生率從97.5%下降到10.2%,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減貧成效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連續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到2018年底,全國832個貧困縣有一半實現摘帽,超過10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脫貧,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
中國減貧加速了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還專門發賀信,盛讚中國減貧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