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貧:中國走出了特色路 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20-12-04 中國財經時報網

70年滄海桑田,70年春華秋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和標誌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

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村寨蝶變

2011年中秋節前,《民生周刊》記者前往湖南湘西花垣縣採訪當地扶貧攻堅,該縣地處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

從長沙坐汽車6小時到吉首,再轉車去花垣縣城。彼時,從吉首到花垣,一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花垣曾是礦山大縣,貨車超重非常普遍。最揪心的要屬走矮寨的盤山公路,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連通西南大後方湘川公路的必經之地。

說是矮寨,其實不矮,且盤山公路十八彎,時常會碰到擁堵,人蜷縮在車身滿是塵土、車內滿是雜味的汽車裡,心裡自然五味雜陳。

記者首先去了一個叫夯來村的地方。吉普車過了吉衛鎮後,沿著狹窄、彎彎曲曲的公路,一路盤旋。公路的盡頭,數十米懸崖之下,一個叫下寨的地方映入眼帘。這是一個坐落在懸崖峭壁、深谷之中的寨子,四周古樹成蔭,溝壑縱橫。

初看,幽幽深谷,山清水秀。漸行漸近,百年木房比比皆是,屋外堆滿柴火,走進房內一看,陰暗潮溼,雜物滿地。

下寨是花垣縣吉衛鎮夯來村(現為大夯來村)的一個寨子,多年來,由於交通不便,與外界幾乎隔絕。

與夯來村相距不遠的十八洞村也是大同小異,村民到鄉政府和城裡辦事得翻山越嶺,去趕集也要大半天。

要致富,先修路。當時,湖南省每個省直單位對口幫扶湘西一個村,主要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兩年一換。

2011年,花垣縣給湖南省民宗委推薦了兩個扶貧點,其中一個就是十八洞村。在湖南省民宗委幫扶下,十八洞村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村內部分道路進行了硬化,村道也連上了國道。

但從花垣外出依然不方便,直到2012年3月,一橋飛架南北,創4項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懸索橋正式通車。

矮寨大橋改變了花垣乃至湘西的交通狀況。更讓湘西人民驚喜的是,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並在那裡召開座談會,首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從此,巨變開始發生在十八洞村、花垣縣乃至湘西州,湘西扶貧駛入快車道。

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的十八洞村,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木房林立,苗寨特色濃鬱。

今天看起來山清水秀、極具詩情畫意的村寨,曾經由於交通不便幾近與世隔絕,因為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極度艱苦,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溝深路難走,嫁去後悔一輩子。」

這些當地膾炙人口的苗歌曾是十八洞村及周邊貧困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生計,村裡的年輕人被迫外出務工,很多人數年不回家。900多人的村莊,曾有2/3在外務工。因為實在太窮,小夥子在外面談了女朋友也不敢往家帶。2013年,村裡35歲到55歲的單身漢就有39名。

2014年,花垣縣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通過精準識別,確定「扶持誰」的問題。在「怎麼扶」方面,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改善村莊環境,開辦農家樂,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等。

就這樣,十八洞村村民開始擺脫貧困。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13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原來幾乎空白的村集體收入達到每年50餘萬元。

如今,十八洞村正在全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升級版」,成立農旅合作社,對旅遊產業提質升級,帶領全村群眾向著全面小康的路上邁進。村裡還建了博物館,牆上的十八洞產業規劃圖像只蝴蝶,寓意蝶變。

十八洞村只是湘西巨變的一個縮影,蝶變正在湘西發生。通過不斷複製與推廣,湘西一批批貧困村退出貧困行列,有些甚至還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幸福。

風雨兼程為脫貧

十八洞村及湘西的巨變,大背景是70年來我國在脫貧攻堅上的不懈努力。

新中國成立時,國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處於極端貧困狀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建立等為減緩貧困奠定了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民溫飽問題逐步得以解決,收入大幅提高。

扶貧開始從救濟式轉向開發式,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相繼啟動「三西」專項扶貧計劃、區域開發帶動扶貧的開發式扶貧行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等。

進入21世紀,我國相繼印發兩個10年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其中,第一個十年計劃主要推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當年12月18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創新等多個方面內容,扶貧由 「大水漫灌」 轉向「精準滴灌」。

扶貧要精準,首先得精準識別出貧困戶。2014年,全國組織80多萬人逐村逐戶開展貧困識別,識別出12.8萬個貧困村、2948萬貧困戶、8962萬貧困人口,基本摸清了我國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信息,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信息系統。

此後幾年,我國又組織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和動態調整,剔除識別不準人口和補錄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不斷提高。

受訪專家表示,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現到村到戶到人,為中央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措施打好了基礎。

找準了扶貧對象,然後是解決「誰來扶」問題。具體措施是強化駐村幫扶,增強一線力量。相關數據顯示,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縣級以上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參加駐村幫扶。

在扶貧舉措方面,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分類施策。比如,發展特色種養、電商、光伏、鄉村旅遊等產業。

在此過程中,加大財政投入。從2013年到2019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超過5000億元,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強化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益,嚴把貧困縣退出關,確保脫貧質量。

創造減貧奇蹟

一系列務實舉措之下,脫貧成效巨大,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2年,扶貧標準兩次大幅提高,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測算,農村貧困發生率從97.5%下降到10.2%,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減貧成效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連續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到2018年底,全國832個貧困縣有一半實現摘帽,超過10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脫貧,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

中國減貧加速了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還專門發賀信,盛讚中國減貧方略。

相關焦點

  • 中國脫貧攻堅新長徵之二:中國為全球脫貧減貧和教育水平提升做出...
    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8年,全球貧困線以下人口減少了8.5億,佔全球總人口的70%。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17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 「名家名人看貴州」貴州減貧奇蹟讓世界貧困地區看到希望
    得益於獨特的生態環境,貴州刺梨的營養成分遠高於其他地方生產的刺梨,貴州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緊抓特色,把刺梨產業作為全省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來發展。  2019年,貴州省刺梨種植戶達6.5萬,共有21萬農戶參與刺梨的種植加工,刺梨項目的進入,有力推動了貴州脫貧攻堅工作。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中國減貧經驗為世界提供有效方案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一項歷史任務。當前,貧困問題依舊困擾著世界,是社會發展的首要挑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自1982年啟動實施「三西」專項扶貧計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探索、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
  • 清華大學王亞華:生態保護和減貧結合是中國特色減貧方式
    ,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隨著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即將被消除,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舉措也將從生態扶貧轉向生態振興。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在生態環保扶貧論壇上演講。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種關係,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緊密相連,貧困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王亞華表示。
  • 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中國減貧故事應該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馬凱碩16日在中國日報社舉辦的「新時代大講堂」上演講時表示,世界上沒有比減貧事業更崇高的使命了,如果其他國家能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那麼我們就能實現有史以來人類生活條件的最大改善。馬凱碩從自己幼時的生活經歷出發,闡釋對人權概念的理解。
  • 報告|貧困與收入不平等之間有何關係?——亞洲減貧報告(摘編4)
    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的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今天分享的是報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貧困與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二者同時與經濟增長相聯繫,與經濟增長和減貧具有聯動關係。
  •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2020-12-02 16:13:43 2020年12月02日 16:13 來源:新華網參與互動   新華社開羅12月2日電 綜述: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策」
    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80年代起的脫貧攻堅故事,不僅僅改變了這裡的布局,也改變了這裡群眾的命運,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實現了西海固之變,華麗轉身的背後是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策」。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展示中國樣本。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這是怎樣的一種深度貧困,急切地希望改變貧困,成為了群眾心中最響亮的吶喊。
  • 習近平扶貧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及其歷史世界...
    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 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10]5這些重要論述堅持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使命。同時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脫貧攻堅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 專業加持,自然資源部用「地質調查+」走出扶貧和民生保障「特色路」
    找水打井、特色農業、防災減災、地質旅遊、綠色礦業……這些看上去和脫貧似乎沒多大關聯的事情,卻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今天(15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揮專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 聯合國副秘書長蓋圖:中國是全球減貧典範
    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在論壇現場接受中國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待減貧工作一絲不苟,堪稱全球典範。」他指出,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執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四億多,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都是得益於其紮實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更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結果。他認為,精準扶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反覆試驗的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
  • 中國西南山區發展樣本為全球貢獻減貧智慧
    新華社發 彭文昌 攝新華社昆明11月22日電(記者嚴勇)「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全球可持續減貧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舉辦,吸引來自中外200餘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線上線下參會。「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將秘書處設在臨滄,並建立可持續創新示範基地。
  • 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在京舉行
    在第27個國際減貧日和第6個國家扶貧日即將到來之際,10月15日至16日,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在京舉行,這是我國首次聚焦語言扶貧主題的論壇。論壇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指導,《語言戰略研究》編輯部主辦。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實現消除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化,提高和加速鄉村振興的速度和效果「通過注重緩解相對貧困,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的速度和效果,脫貧攻堅最後三年,既要注重消除絕對貧困,也要緩解相對貧困。」張琦指出,2020年以後,相對貧困問題很可能是制約鄉村振興速度和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會影響農村的社會公平。
  • 創造人類反貧困史的中國奇蹟
    全國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畫上句號  創造人類反貧困史的中國奇蹟  「負擔減了,收入多了,這日子真舒坦!」  搬出深山村,開啟新生活,雲南省福貢縣子里甲鄉俄科羅村村民和坡益感嘆:「多虧了工作隊一次次火塘夜話,讓我打消了顧慮,現在家門口有活幹,生活踏實了。」為啃下最後的硬骨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批批背包工作隊員翻山越嶺,進村蹲點,讓一戶戶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有了精準扶貧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們今年將實現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怒江州委書記納雲德說。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不久前,在甘肅隴南舉辦的「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一大批中國數位技術創新減貧經驗,為受疫情衝擊遭受重大挫折的世界減貧事業注入了強心針,帶來了可複製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與會中外嘉賓盛讚中國扶貧成就、強調中國在推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做出的積極貢獻,探討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縮小數字鴻溝、讓貧困人群從數字創新中受益,加速抗疫合作和減貧知識分享和交流。    阿根廷副議長、正義黨主席希奧哈在會議視頻致辭中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數億中國人民擺脫貧困,中國始終將扶貧作為重中之重。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
    不久前,在甘肅隴南舉辦的「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一大批中國數位技術創新減貧經驗,為受疫情衝擊遭受重大挫折的世界減貧事業注入了強心針,帶來了可複製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與會中外嘉賓盛讚中國扶貧成就、強調中國在推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做出的積極貢獻,探討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縮小數字鴻溝、讓貧困人群從數字創新中受益,加速抗疫合作和減貧知識分享和交流。    阿根廷副議長、正義黨主席希奧哈在會議視頻致辭中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數億中國人民擺脫貧困,中國始終將扶貧作為重中之重。
  • 綜合消息:多國專家學者認為中國脫貧經驗為其他國家減貧提供啟示
    多國專家學者稱讚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認為中國消除貧困、促進發展的政策為世界其他國家減貧提供了啟示,中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值得學習。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政治研究和預測中心主任維諾格拉多夫表示,中國是向世界展示如何消除貧困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是歷史性的成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成果之一。
  • 邁向2020後減貧治理: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
    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百年的不懈奮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中國減貧繼續領跑全球減貧治理,實現了發展中國家戰勝絕對貧困的創舉。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勝利,但並不是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貧困問題。「相對貧困」問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將持續存在,[1]未來中國減貧事業仍面臨著諸多新的任務和挑戰。
  • 中國電建:真情灑熱土 鋪平致富路
    作為水電行業排頭兵,中國電建積極扛起責任,無懼艱險,來到劍川,紮根劍川,把劍川縣當家鄉,把劍川人民當親人。一腔真情灑熱土,雙手鋪平致富路,和劍川人民一道斬斷窮根,邁向欣欣向榮的好日子。  精準識別「析貧情」  助力劍川縣精準脫貧,精準識別、全局謀劃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