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山區發展樣本為全球貢獻減貧智慧

2020-12-03 新華社新媒體

研討會現場。新華社發 彭文昌 攝

新華社昆明11月22日電(記者嚴勇)「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全球可持續減貧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舉辦,吸引來自中外200餘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線上線下參會。

「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將秘書處設在臨滄,並建立可持續創新示範基地。此外,在雲南省普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分別建立中國-南亞及東南亞跨境減貧與發展示範基地和中國-中亞及西亞減貧與發展聯盟基地。與會專家稱,這將為沿線國家乃至全球進一步貢獻減貧智慧。

研討會上,與會人士以重慶市石柱縣、雲南省臨滄市等為例,就中國西南山區可持續減貧與發展路徑與典型模式調研展開深入研討。與會外方專家表示,中國的減貧與發展獲得很大成功,經驗值得借鑑。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石柱縣,曾是重慶大農村、大山區的一個縮影,如今已實現高質量脫貧。近年來,西南大學與石柱縣開展校地合作,是科技扶貧領域的典型代表。

西南大學副校長趙國華介紹,建立幫扶機制以來,學校聚焦石柱縣辣椒、黃連等產業發展需要,建成百萬畝特色產業基地,並建立長效機制;先後派出科技人員和培訓人員,將扶貧與扶智有效結合,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臨滄市滄源縣副縣長楊金勇圍繞該縣教育信息化普及及普惠應用作了交流。他說,近年來,地處中緬邊境的滄源縣在網絡課堂、智慧校園、信息化教學等方面都開展了有效嘗試。「我們在小學開設了編程教育大班課,這也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堂課。」

研討會上,專家進行視頻連線。新華社發 王朝宇 攝

滄源縣是雲南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11月14日,隨著最後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這個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第一的省份,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中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及經濟下行壓力,與會專家表示,各國應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特別是在減貧領域。

亞洲理工學院拉金德拉·什雷斯塔教授說,目前泰國通過提供就業服務、提升農村地區造血能力等舉措推進減貧事業,這與中國的精準扶貧理念有很大相似性。

俄羅斯科學院維亞切斯拉夫·博布科夫教授提到,農村的發展需要多元化,應減少對單一農業的過度依賴,除提供農產品外,還得有配套的產業。「中國政府改善農村地區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對農村發展至關重要。」

「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聚焦該區域扶貧與發展的共性挑戰和重大需求,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聯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等14家科研單位和政府組織共同發起成立,旨在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扶貧開發經驗與模式共享。

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劉彥隨表示,「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還將就聯合科考與培訓、減貧與發展研究、技術共享、減貧與發展示範基地建設等方面展開合作,並建立大數據平臺系統,支撐沿線國家減貧決策及服務網絡化。

相關焦點

  •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策」
    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80年代起的脫貧攻堅故事,不僅僅改變了這裡的布局,也改變了這裡群眾的命運,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實現了西海固之變,華麗轉身的背後是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策」。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展示中國樣本。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這是怎樣的一種深度貧困,急切地希望改變貧困,成為了群眾心中最響亮的吶喊。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中國人民在「抗疫+減貧」過程中迸發出的智慧,也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重大啟迪。    不久前,在甘肅隴南舉辦的「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一大批中國數位技術創新減貧經驗,為受疫情衝擊遭受重大挫折的世界減貧事業注入了強心針,帶來了可複製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
    中國人民在「抗疫+減貧」過程中迸發出的智慧,也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重大啟迪。    不久前,在甘肅隴南舉辦的「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一大批中國數位技術創新減貧經驗,為受疫情衝擊遭受重大挫折的世界減貧事業注入了強心針,帶來了可複製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 聯合國副秘書長蓋圖:中國是全球減貧典範
    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在論壇現場接受中國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待減貧工作一絲不苟,堪稱全球典範。」他指出,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執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四億多,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都是得益於其紮實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更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結果。他認為,精準扶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反覆試驗的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中國減貧經驗為世界提供有效方案
    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近日,圍繞世界減貧的難點、世界反貧困的經驗以及中國減貧經驗的借鑑意義等話題,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
  • 中國脫貧攻堅新長徵之二:中國為全球脫貧減貧和教育水平提升做出...
    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8年,全球貧困線以下人口減少了8.5億,佔全球總人口的70%。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17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2020-12-02 16:13:43   埃及社會團結部長妮溫·卡巴傑高度讚賞中國在扶貧、減貧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評價中國是「世界減貧領域的領軍者」。  「埃及同樣面臨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優化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問題,十分期待與中國在這些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汲取經驗。」卡巴傑說,中國的減貧計劃重在從根源上消除貧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值得許多需要切實解決貧困問題的國家學習借鑑。
  • 綜合消息:多國專家學者認為中國脫貧經驗為其他國家減貧提供啟示
    多國專家學者稱讚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認為中國消除貧困、促進發展的政策為世界其他國家減貧提供了啟示,中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值得學習。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政治研究和預測中心主任維諾格拉多夫表示,中國是向世界展示如何消除貧困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是歷史性的成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成果之一。
  •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對內啟動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從而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僅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一個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樣本和方案。
  • 清華大學王亞華:生態保護和減貧結合是中國特色減貧方式
    ,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 王亞華提到,20多年前,中國的生態脆弱區中有76%的縣是貧困縣,佔全國貧困縣的73%。「最新數據表明,在國家級貧困縣分布中,位於西北和西南地區的佔84%,位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佔64%。這說明兩者高度重疊,所以通過生態扶貧,把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結合起來,是中國特色的獨特減貧方式。」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對多名業內專家進行了專訪。 治沙70年 我國達到國際領先局面 據了解,我國每年因荒漠化問題造成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0億元人民幣,將近 4 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荒漠化在我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
  • 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舉行 探討後疫情時代減貧創新與合作_中國...
    中國網 李佳/攝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與三方合作司司長葉安平在視頻連線中表示,中國貧困人口的大規模減少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偉大成功案例之一,通過大力發展農業、實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是中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讓中國近年來在應用數字創新、實現減貧成為全球領先的國家。
  • 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中國減貧故事應該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馬凱碩16日在中國日報社舉辦的「新時代大講堂」上演講時表示,世界上沒有比減貧事業更崇高的使命了,如果其他國家能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那麼我們就能實現有史以來人類生活條件的最大改善。馬凱碩從自己幼時的生活經歷出發,闡釋對人權概念的理解。
  • 【中國攻堅進行時】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科學指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為國際反貧困思想增添了中國智慧。  精準扶貧加速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是人類減貧事業的重要成員,中國的扶貧開發是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脫貧攻堅成效直接影響著全球貧困治理成果。
  •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科學指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為國際反貧困思想增添了中國智慧。精準扶貧加速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是人類減貧事業的重要成員,中國的扶貧開發是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脫貧攻堅成效直接影響著全球貧困治理成果。
  • 減貧:中國走出了特色路 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扶貧開始從救濟式轉向開發式,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相繼啟動「三西」專項扶貧計劃、區域開發帶動扶貧的開發式扶貧行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等。進入21世紀,我國相繼印發兩個10年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其中,第一個十年計劃主要推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
  • 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在京舉行
    在第27個國際減貧日和第6個國家扶貧日即將到來之際,10月15日至16日,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在京舉行,這是我國首次聚焦語言扶貧主題的論壇。論壇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指導,《語言戰略研究》編輯部主辦。
  •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理解發展和減貧
    已多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給學者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組合,以分析貧困的決定因素及減貧的途徑。此類方法論上的成就為後續變革創造了先決條件,但謎題的一個核心部分依然缺失。 具體而言,要發現貧困背後的可能機制並引導探索有效的減貧方法,清晰的理論架構固然至關重要,卻仍不足以給政策提供指導。理論可以精確查明某些類型的激勵,但不知道它們在實踐中有多大作用。
  • 中國為何能做到減貧貢獻全球第一?且看來自貴州等地的「大能量」
    經過30年不懈奮鬥,昔日「老、少、邊、島、貧」的寧德地區實現「先飛」:2018年農民人均年收入從30年前的不足160元增加到16147元,提高了百倍!這是中國脫貧樣本中的一個典型。  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 48小時內,中國連接兩個喜訊,震動世界!
    從23日到24日,這註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同尋常的兩天,在這48個小時內,中國已接連收到兩個喜訊,震動世界。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了中國探測器首次赴月球採樣並返回地球的重磅任務。因此,本次任務難度非常高,可謂是「步步驚心」,全球目光都緊盯著後續。據人民網11月25日報導,日前,中國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消息在歐洲引起了廣泛關注。歐洲航天局專門在其官網和推特上發文,詳細介紹此次任務詳情以及中歐相關合作,並表示這將是1975年以來,人類首次開展此類月球探測採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