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王亞華:生態保護和減貧結合是中國特色減貧方式

2020-12-05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10月14日,2020國家扶貧日系列論壇生態環保扶貧分論壇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表示,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隨著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即將被消除,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舉措也將從生態扶貧轉向生態振興。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在生態環保扶貧論壇上演講。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種關係,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緊密相連,貧困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王亞華表示。

 

王亞華提到,20多年前,中國的生態脆弱區中有76%的縣是貧困縣,佔全國貧困縣的73%。「最新數據表明,在國家級貧困縣分布中,位於西北和西南地區的佔84%,位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佔64%。這說明兩者高度重疊,所以通過生態扶貧,把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結合起來,是中國特色的獨特減貧方式。」

 

生態扶貧包含生態工程建設、生態補償、設置公益性崗位、發展特色農業及異地生態搬遷五種方式。王亞華表示,通過長期的生態扶貧工作,貧困農牧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如在雲南怒江州從事護林工作的村民,以及在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從事管草的牧民,一年工資收入均超過了萬元。通過工資收入就實現了脫貧。

 

同時,通過生態扶貧,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不僅減緩了貧困群體對於生態環境的壓力,也為中國生態環境走向好轉提供了重要動力。當地的農牧民對於生態保護的意識也有所增強。

 

「通過生態扶貧能夠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而是通過生態價值的實施,以他們的勞動投入獲得收入,最典型的就是生態公益崗,老百姓通過看山護林,實現了增加收入,又保護了環境。」

 

隨著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將被消除,中國也將轉向新的發展時期。王亞華表示,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生態扶貧應當繼續堅持。生態扶貧也將轉向生態振興。

 

「首先還是強調以人為本,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統籌兼顧,同時因地制宜。在實現生態扶貧的過程中我們還面臨很多問題,制度健全與否、是否缺位都是在未來的實踐中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同時要不斷優化生態振興的機制建設。」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觀點丨王亞華:脫貧攻堅收官後要轉向城鄉統籌減貧
    王亞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文章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導 2020年08月07日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歷史交匯期。針對圍繞脫貧攻堅政策的退出、新的常態化扶貧機制的建立,以及脫貧攻堅在人才、資金、項目等各個領域的政策,如何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等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
  • 王亞華:中國治水七十年 「成就與經驗」
    11月19日晚,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亞華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第42講的直播中為我們詳細解讀了1949年以來,新中國開啟的現代水利建設新徵程,經過70年的建設取得了輝煌治水成就,不僅修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和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實現了從傳統水利到現代水利的轉型,水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民生需求,以佔全球總量6%的水資源和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約
  • 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由光明網出品的【學習時刻】欄目推出「學思踐悟十九大」特別節目,本期邀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歡迎來到光明網「學習時刻」,我是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王亞華。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亞華教授在第四屆水利發展研究學術周...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作了題為「中國水治理體系的戰略思考」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心主任陳茂山主持,中心領導楊燕山、吳強、王冠軍、吳濃娣以及中心職工共1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
  • 減貧:中國走出了特色路 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此後幾年,我國又組織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和動態調整,剔除識別不準人口和補錄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不斷提高。受訪專家表示,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現到村到戶到人,為中央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措施打好了基礎。找準了扶貧對象,然後是解決「誰來扶」問題。具體措施是強化駐村幫扶,增強一線力量。
  • 清華大學2018年中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決賽圓滿舉行
    大賽秉承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發揚公共管理學院「明德為公」的精神,激發本科生、碩士生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與政府自身建設本七大領域取得成就及面臨的問題,從具體案例入手,積極關注公共政策問題,深度了解中國現實國情,切實提升敏銳的問題意識、科學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方式。
  • 中國西南山區發展樣本為全球貢獻減貧智慧
    新華社發 彭文昌 攝新華社昆明11月22日電(記者嚴勇)「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全球可持續減貧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舉辦,吸引來自中外200餘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線上線下參會。「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將秘書處設在臨滄,並建立可持續創新示範基地。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王東海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脫貧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張琦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既表明農村工作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對未來較長時期的農村工作指明了具體的方向,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的鄭重承諾,更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在未來一個時期,尤其是未來三年,扶貧脫貧與鄉村振興必然相互交織、交匯並存。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中國減貧經驗為世界提供有效方案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自1982年啟動實施「三西」專項扶貧計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探索、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數據顯示,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也明顯改善。
  • 中國脫貧攻堅新長徵之二:中國為全球脫貧減貧和教育水平提升做出...
    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8年,全球貧困線以下人口減少了8.5億,佔全球總人口的70%。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17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2020-12-02 16:13:43 2020年12月02日 16:13 來源:新華網參與互動   新華社開羅12月2日電 綜述: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習近平主席還親自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京共同發布《中法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國務院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由副總理任主任、23個國務院部門組成,發布並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深入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二是創新保護方式。
  • 聯合國副秘書長蓋圖:中國是全球減貧典範
    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在論壇現場接受中國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待減貧工作一絲不苟,堪稱全球典範。」他指出,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執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四億多,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都是得益於其紮實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更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結果。他認為,精準扶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反覆試驗的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為奪取戰「疫」戰貧的雙勝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委部門迅速拿出超常規舉措,百萬扶貧幹部在田間地頭與百姓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社會組織、企業等通過東西協作、定點幫扶、消費扶貧等方式廣泛參與,中國如期完成了足以載入人類史冊的壯舉,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
    為奪取戰「疫」戰貧的雙勝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委部門迅速拿出超常規舉措,百萬扶貧幹部在田間地頭與百姓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社會組織、企業等通過東西協作、定點幫扶、消費扶貧等方式廣泛參與,中國如期完成了足以載入人類史冊的壯舉,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策」
    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80年代起的脫貧攻堅故事,不僅僅改變了這裡的布局,也改變了這裡群眾的命運,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實現了西海固之變,華麗轉身的背後是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策」。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展示中國樣本。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這是怎樣的一種深度貧困,急切地希望改變貧困,成為了群眾心中最響亮的吶喊。
  • 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中國減貧故事應該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馬凱碩16日在中國日報社舉辦的「新時代大講堂」上演講時表示,世界上沒有比減貧事業更崇高的使命了,如果其他國家能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那麼我們就能實現有史以來人類生活條件的最大改善。馬凱碩從自己幼時的生活經歷出發,闡釋對人權概念的理解。
  • 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舉行 探討後疫情時代減貧創新與合作_中國...
    中國網 李佳/攝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陳志剛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樹立戰疫戰貧雙勝利的鮮明導向,堅持目標標準不動搖,對表時限要求不放鬆,沉著冷靜應對,積極有序行動,推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取得一系列務實成果。脫貧攻堅克服疫情影響的生動實踐,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 羅城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帶貧減貧能力
    近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黃金鎮寶聚村村委會主任路義和介紹。2017年,黃金鎮引進經濟能人成立聚馨萊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寶聚村創辦柑橘扶貧產業示範園,除了付給土地租金外,合作社優先聘請當地群眾、貧困戶幫忙種植果樹、殺蟲、施肥、護理、摘果、運輸等一系列工作,每人每天務工收入100元,月工資收入2000元以上。
  • 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在京舉行
    在第27個國際減貧日和第6個國家扶貧日即將到來之際,10月15日至16日,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在京舉行,這是我國首次聚焦語言扶貧主題的論壇。論壇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指導,《語言戰略研究》編輯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