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10月14日,2020國家扶貧日系列論壇生態環保扶貧分論壇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表示,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隨著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即將被消除,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舉措也將從生態扶貧轉向生態振興。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在生態環保扶貧論壇上演講。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種關係,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緊密相連,貧困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王亞華表示。
王亞華提到,20多年前,中國的生態脆弱區中有76%的縣是貧困縣,佔全國貧困縣的73%。「最新數據表明,在國家級貧困縣分布中,位於西北和西南地區的佔84%,位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佔64%。這說明兩者高度重疊,所以通過生態扶貧,把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結合起來,是中國特色的獨特減貧方式。」
生態扶貧包含生態工程建設、生態補償、設置公益性崗位、發展特色農業及異地生態搬遷五種方式。王亞華表示,通過長期的生態扶貧工作,貧困農牧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如在雲南怒江州從事護林工作的村民,以及在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從事管草的牧民,一年工資收入均超過了萬元。通過工資收入就實現了脫貧。
同時,通過生態扶貧,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不僅減緩了貧困群體對於生態環境的壓力,也為中國生態環境走向好轉提供了重要動力。當地的農牧民對於生態保護的意識也有所增強。
「通過生態扶貧能夠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而是通過生態價值的實施,以他們的勞動投入獲得收入,最典型的就是生態公益崗,老百姓通過看山護林,實現了增加收入,又保護了環境。」
隨著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將被消除,中國也將轉向新的發展時期。王亞華表示,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生態扶貧應當繼續堅持。生態扶貧也將轉向生態振興。
「首先還是強調以人為本,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統籌兼顧,同時因地制宜。在實現生態扶貧的過程中我們還面臨很多問題,制度健全與否、是否缺位都是在未來的實踐中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同時要不斷優化生態振興的機制建設。」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