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亞華教授在第四屆水利發展研究學術周...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作了題為「中國水治理體系的戰略思考」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心主任陳茂山主持,中心領導楊燕山、吳強、王冠軍、吳濃娣以及中心職工共1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
-
清華大學王亞華:生態保護和減貧結合是中國特色減貧方式
,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在生態環保扶貧論壇上演講。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種關係,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緊密相連,貧困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王亞華表示。
-
清華大學2018年中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決賽圓滿舉行
點擊上方「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可以訂閱哦☆ 精彩決賽瞬間,與您一起回顧☆8月25日,清華大學2018年中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決賽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層報告廳隆重舉行。大賽秉承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發揚公共管理學院「明德為公」的精神,激發本科生、碩士生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與政府自身建設本七大領域取得成就及面臨的問題,從具體案例入手,積極關注公共政策問題,深度了解中國現實國情,切實提升敏銳的問題意識、科學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方式。
-
《大連理工大學七十年大事記(1949-2019)》出版
《大連理工大學七十年大事記(1949-2019)》出版 2021-01-12 2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由光明網出品的【學習時刻】欄目推出「學思踐悟十九大」特別節目,本期邀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歡迎來到光明網「學習時刻」,我是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王亞華。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
-
觀點丨王亞華:脫貧攻堅收官後要轉向城鄉統籌減貧
王亞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文章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導 2020年08月07日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歷史交匯期。針對圍繞脫貧攻堅政策的退出、新的常態化扶貧機制的建立,以及脫貧攻堅在人才、資金、項目等各個領域的政策,如何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等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
-
中國人喝的是毛主席時代的水,毛主席治水27年頂幾千年
中國治水幾千年,所有的功業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幾十年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 這些水利工程初步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災害,穩定了七大流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神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夠進行統一規劃、部署,不再受原來縣、鄉區劃的局限;同時大大增強了勞動力和資源的統一調配、開展大協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就大大促進了全國的水利化建設。在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有許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設是在三年大躍進時期實施的。在大躍進中,各地興起了修建水庫的熱潮。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觀點提示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面回顧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工業發展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
關鍵詞中國改革開放40年;工業發展;主要成就;重要特徵;基本經驗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優勢學科(產業經濟學)資助。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實質是工業化進程。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而其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就是工業的發展成就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顯著地改變了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角色和地位。本文回顧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工業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闡述中國工業化重要特徵,總結中國工業化成功的基本經驗,可為後發國家推進工業化進程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老農說2021年是「二龍治水、甲田四分、二人七鋤」,啥意思?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二十五,距離2021年春節還有不到40天的時間。隨著新一年的臨近,關於2021年的消息也逐漸增多。在過去的農村,每到春節臨近時,人們都會在大集上買一張灶馬頭貼在土灶旁邊,灶馬頭上不僅有新一年農曆大小月的情況,還能預測未來年景。
-
全民唱響中國夢 歌聲禮讚新中國七十年
·國慶假期火車票開搶啦·透過照片裡的故事 見證成都日新月異·康養旅居福地 好山好水好養生·東湖公園的蝶變 當代藝術表達天府文化·全民唱響中國夢
-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學術論壇暢談新中國電影七十年
這是柴契爾夫人曾經的逆耳之言,也是中國幾代影人試圖打破的刻板印象。在第二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學術論壇上,這句話被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李亦中教授引用。4月8日,來自國內外的五十多位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匯聚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就「道路、經驗與模式——全球視野下的新中國電影七十年」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
大禹:治水救天下的英雄蜀王
據新華社 □奉友湘 李後強 大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人崇敬的治水救天下的英雄,他更是四川人的驕傲。在2017年第一批四川歷史名人評選中,大禹毫無爭議地名列第一。大禹生在四川,長在四川,還曾在四川大會各部落首領,是當然的盟主。因此,他是實際上的蜀王。
-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大禹劃出華夏九州的土地,他三過家門不入,治水有方,為後人稱頌。傳說上古時代洪水四溢危害大地,無數人治水都沒有成功,只有禹吸取了前人的經驗教訓,治水獲得成功。
-
先行探索創新機制全域治水構建「水美僑鄉」 「江門經驗」變「河長...
今年5月,我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獲得4000萬元獎勵;2018年和2019年,我市以地級市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省河長制考核「優秀」等次;在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我市連續五年獲得「優秀」等次……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市優良水體比率上升12.9%;9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率達到100%,創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
-
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與城郭的創造者——鯀(gǔn)
三皇五帝時期形勢圖鯀(gǔn),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顓頊之曾孫、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為伯爵,故稱崇伯鯀(gǔn)或崇伯,約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
中國水科院組建60周年現代治水與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召開
10月18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組建60周年現代治水與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在京舉行。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鄂竟平出席大會並講話。 鄂竟平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組建6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就中國水科院組建60周年作出批示,表示中國水科院組建60年來,在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豐碩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水利水電事業跨越式發展。
-
《新西部雜誌》治水院士李佩成
《新西部雜誌》 2016年6月1日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1935年出生於陝西乾縣,1956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水利系,後到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留學,曾任西北農業大學副校長,現在是長安大學水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他從小生長在乾旱缺水的黃土旱塬,第一次走進西農便與水結緣。
-
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煉五彩石補天,大禹平霍亂治水
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祝融是炎帝後代,黃帝夏官祝融容光為南方灶神火神、顓頊之孫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顓頊之孫吳回在帝嚳誅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另一個版本。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之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