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王亞華:脫貧攻堅收官後要轉向城鄉統籌減貧

2020-12-04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王亞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文章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導 2020年08月07日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歷史交匯期。

針對圍繞脫貧攻堅政策的退出、新的常態化扶貧機制的建立,以及脫貧攻堅在人才、資金、項目等各個領域的政策,如何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等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

審慎劃定相對貧困標準

《21世紀》:2020年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之後,臨時性、超常規的扶貧政策將暫告段落,常規性、制度化的政府扶貧職能應當如何建立?

王亞華: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中國長期推進扶貧工作,2014年開始精準扶貧,到2020年全面收官,將全面消除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2020年之後,就將開啟新的扶貧篇章。大的方向上的轉變,我認為有四個。

首先,扶貧工作的目標,要從主要解決絕對貧困,轉為主要面向相對貧困。其次,扶貧工作的格局,要從過去主要側重解決農村貧困,轉向城鄉統籌減貧。再次,扶貧工作的治理模式,要從2014年以來的集中打殲滅戰式的模式,轉向制度化的長效治理。因為相對貧困是長期的,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就變得特別重要。還有就是,在中國迅速地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過渡過程中,要將包括鄉村振興在內,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重大戰略與解決貧困問題相結合。

圍繞這些轉變,需要在制度設計、頂層設計和政策設計上做出適當的調整。具體來看,有幾個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第一,要科學地劃定相對貧困的標準,這也是目前學界討論比較熱烈的問題。按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標準,國際上通常是把收入中位數的50%或60%作為相對貧困線,這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但中國從來是根據自身國情去劃定標準,改革開放以來調整過三次貧困線,下一步確定相對貧困線需要更加審慎。

第二,政策制定要注意防範出現脫貧人口返貧和低收入群體掉入貧困的問題。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國有551萬未脫貧人口,另外還有200萬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以及300萬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自身原因,包括因病、因殘或家庭有特殊困難、自身缺乏足夠市場競爭力和勞動能力而致貧的,這個群體更多需要依靠兜底保障。

第三,從頂層設計角度來講,如何建立城鄉統籌的扶貧體系,我覺得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是一個新問題,但這也和目前城鄉融合發展的國家政策導向是相匹配的。

第四,如何將一些政策安排制度化。應該說,現行的扶貧政策可分為好幾類,有一類在新的形勢下可能就不太適宜再繼續執行,例如大量的督查檢查政策,還有針對貧困家庭的一些臨時性補助等。另一類則是建議保留但應該優化完善的政策。比如第一書記政策、貧困戶危房改造政策,甚至包括未來低保政策如何與扶貧政策相銜接等,這些政策行之有效,但需要進一步完善,需要找到方法,讓其能夠長期化、制度化運作。

《21世紀》:政策的轉向,是否會帶來扶貧投入的變化?

王亞華:投入肯定會變化,一個大方向上的判斷是,很難像2014年以來那樣,保持每年超過20%以上的投入增長,但也很難想像對農村的投入會大幅度下降。我國還會有大量的涉農投入,投向鄉村振興、投向農村相對貧困群體。

很多投入會繼續延續,但也會有結構性的調整,一些帶有臨時性質的專項資金會更多調整為常規性的轉移支付。比如過去這5年間的很多投向特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等項目的專項資金,資金體量很大,未來會有下降。但是有些像針對農村公共服務補短板的資金投入會上升,比如投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這些需要進一步增加投入。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銜接

《21世紀》:對於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有觀點認為,脫貧攻堅是行政主導的治理模式,而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興旺,這需要更市場化的手段,兩者之間的銜接比較困難,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王亞華:這兩者並不矛盾。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用行政主導的方式去應對絕對貧困,但不是完全只有行政手段,也充分利用了市場的力量。

但從未來總的方向來看,包括應對相對貧困和實現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說得很清楚,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是鄉村振興所追求的一種基本秩序,也是未來中國解決農村甚至城鄉相對貧困的基本秩序。

具體來看,就是以自治消化矛盾,用德治春風化雨,以法治定紛止爭。其中自治是基礎,首先要讓農民能夠充分自治起來,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在農村怎麼更好地落實法治,以及更好地去實現德治。堅持這個發展方向,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的使用可以說是完全契合的,並沒有矛盾。

《21世紀》:你提到首要的是要實現自治,現在的改革思路是什麼?

王亞華:我們國家上世紀80年代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這個制度實際上在從憲法到村民組織法,到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當中都有明確規定。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大力提倡增加農民的收入,特別是財產性的收入,激活農村的自治組織。這其中有幾個主要的抓手,第一個就是做好法律賦予的村民自治權利,特別是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比如說如何落實好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制度,選出鄉村振興迫切需要的好的帶頭人。

第二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國農村的特點,大力推行各式合作組織。合作組織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性的,比如像村民理事會、鄉賢會,現在有很多這種民間的,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去服務社會的組織。另一類是帶有經濟性質的合作組織,這也是現在大力發展和改革的方向。

實際上,村集體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合作組織,而且是法律賦權的經濟合作組織。怎麼把集體經濟組織運行好,這就涉及到怎麼利用好村集體的權益。其中很重要的是集體成員權,過去我們國家不是特別明確,但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尤其是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農民有了越來越多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機會,我們也開始越來越強調,集體成員權是農民享受集體經濟權益的法律基礎。

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推行農村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核心就是落實集體成員權的權益,讓村民能夠享受集體運營帶來的相關利益。只有農民在集體當中享受到了權益,才會去熱愛集體、參與集體,這是村民自治秩序激活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當然它不是唯一出發點。

另外,這也就要求我們做好農村的耕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改革,落實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和農戶使用權,梳理好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切實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而更順暢地推進農村自治。反過來說,當前集體組織成員權的法理問題還沒有釐清,必須要儘快完善制度,否則會帶來實踐中的混亂。

《21世紀》:按照這個思路,農村各項改革的系統性是否就應該被更加重視?

王亞華:是的,農村的改革是一個系統性的改革,整體性很強,很多改革環環相扣。比如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興旺,最大的前提,也是農村最大的財富基礎就是土地,土地改革沒有釋放足夠的紅利,就不能實現產業興旺。同時,如果沒有很好的金融支持,土地這種要素也很難得到有效的盤活,比如近些年興起的農村承包地的租賃抵押,體現了土地金融的活力和潛力,下一步還會拓展到農村宅基地領域。

在這種環環相扣的背景下,一個改革滯後,就會影響其他改革的推進。需要指出的是,在農村各項改革中,當前農村金融改革可以說是仍然滯後,相較城市金融體系發展差距特別大,國家最近這幾年也特別強調構建多元化的普惠金融體系。

農村金融發育不彰,是由很多因素導致的。可以根據這些原因有針對性地來解決。農村金融收益偏低,可以增加補貼,提高激勵;制度不健全風險較高,可以通過改革制度釋放制度紅利;政策瓶頸較多,可以調整政策,進行模式創新。

我覺得想要將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靠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而更重要的,則是完善金融支農的激勵機制。通過對農村金融體系激勵機制的設置,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特別是農行、農發行、農商行、信用社,包括供銷社這樣的機構,更積極地參與農村金融。

文章轉自21世紀經濟報導

題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王亞華:生態保護和減貧結合是中國特色減貧方式
    ,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隨著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即將被消除,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舉措也將從生態扶貧轉向生態振興。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在生態環保扶貧論壇上演講。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種關係,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緊密相連,貧困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王亞華表示。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焦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表示。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焦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表示。    這一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
  • 未來將轉向...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星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現在距離年底只有4個多月時間,脫貧攻堅成效如何?2020年以後,我國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的消除是否等同於扶貧工作終結?未來扶貧工作的方向和著力點又在哪裡?
  • 吉林市永吉縣突出「三個能力」 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永吉縣為答好「五年脫貧攻堅收官卷」,做好「疫情災情防控加試題」,突出「三個能力」即基層組織戰鬥力、貧困人口內生力、脫貧攻堅保障力,主動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解放思想,真抓實幹,下足「繡花功夫」,創新工作舉措,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 焦點訪談丨困難重重又必須打勝的脫貧攻堅戰,打得怎麼樣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確保到2020年現有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是全面建... 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確保到2020年現有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 黨的領導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根本保證
    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為了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黨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同時以強大的動員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統籌各方力量,凝聚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有力推動了貧困村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同時,建立健全脫貧長效機制,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
  • 中國脫貧攻堅新長徵之二:中國為全球脫貧減貧和教育水平提升做出...
    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8年,全球貧困線以下人口減少了8.5億,佔全球總人口的70%。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17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強調要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時強調  咬定目標全力衝刺 查漏補缺提升質量  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全面勝利  當前,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已進入最後衝刺的關鍵時期。  10月12日至16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前往涼山州,驅車一千餘公裡輾轉甘洛縣、越西縣、昭覺縣、美姑縣、金陽縣、布拖縣開展調研督導。
  • 【地評線】絲路話語:寫好脫貧摘帽後「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脫貧摘帽作為奮鬥的新起點,蹄疾步穩地寫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推動規劃銜接,實現從「斷層」到「過渡」的轉換。「十四五」時期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轉型的過渡時期。相比於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更高層次的接續性規劃,既要避免「斷崖式」的全面撤退,也要防止「跨越式」的一蹴而就。
  • 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撰文論述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特殊意義和顯著特徵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縱觀我國扶貧減貧的奮鬥歷程,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具有特殊的意義和顯著的特徵。它確立了決勝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以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果斷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定,作出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
  • 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降到2018年的1.7%,貧困發生率大大降低並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減貧。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作為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任務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連、各有側重,要統籌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既要打好脫貧攻堅的基礎,又要抓住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 一、脫貧攻堅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打下基礎 擺脫貧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和基礎。
  • 高志國在全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集中精力抓好各項目標...
    高志國指出,在面對全面收官硬任務和新冠肺炎疫情新挑戰的雙重壓力下,各級黨(工)委、政府和廣大扶貧幹部能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堅決扛起「戰貧」和「戰疫」政治責任,咬定目標、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 精準扶貧的普格收官答卷:脫貧攻堅的「普格戰法」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普格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州各項決策部署,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為壓倒性政治任務,集中全部力量攻堅決戰,全力以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全面夯實工作責任,嚴格把控時間節點,全力抓實問題整改。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立足當下,首要需要打好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攻堅戰,重點解決貧困人口最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確保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確保全國人民一起邁入小康社會。著眼未來,則有必要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確保2020年後,貧困地區的農村能夠朝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發展。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這些都是留學人員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的天然優勢,應充分發揮。  留學人員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首先要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其重要意義。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有利於塑造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也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減貧事業發展有積極作用。
  • 王國生發表署名文章 談以黨的初心和使命引領脫貧攻堅
    這五年全國累計減貧6853萬人,年均減貧1370萬人,是1994年至2010年間年均減貧人數的兩倍多,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從河南來看,577.7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末的9.28%下降到2017年末的2.57%,5個國定貧困縣、1個省定貧困縣脫貧摘帽,551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 減貧:中國走出了特色路 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和標誌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 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舉行 探討後疫情時代減貧創新與合作_中國...
    他介紹,近年來,甘肅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特別是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甘肅拿出超常舉措、想盡各種辦法,統籌抓好抗疫情與促脫貧,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在戰貧之路上,甘肅凝聚最強的力量投入、下足「繡花」的真功夫、攻克最堅實的貧困堡壘、拓寬群眾增收致富門路、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和人居環境、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消除絕對貧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 市委書記柳鵬:全力查漏補缺補齊短板 確保脫貧攻堅圓滿收官
    市委書記柳鵬:全力查漏補缺補齊短板 確保脫貧攻堅圓滿收官 2020-11-14 2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