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絕對貧困等於扶貧工作終結?人民大學教授孫久文:不!未來將轉向...

2020-12-04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星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現在距離年底只有4個多月時間,脫貧攻堅成效如何?2020年以後,我國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的消除是否等同於扶貧工作終結?未來扶貧工作的方向和著力點又在哪裡?

8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推出「深度認識中國」系列直播。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表示,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貧困縣將全部摘帽,區域性貧困問題基本解決。「但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的消除不等於扶貧工作終結。未來扶貧工作將由解決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

圖片來源:人大重陽

東部地區貧困人口分布不均衡

孫久文指出,當前我國設定的脫貧目標是「兩不愁、三保障」。有些人講到脫貧目標,一般是說收入,那是一個衡量指標,不是脫貧目標。「脫貧目標就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或者說要解決農村居民基本生活問題。」

孫久文進一步表示,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0.6%,比上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從全國各地區來看,2019年末農村貧困人口都在減少,減貧速度超過上一年。其中,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323萬人,比上年減少593萬人;中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181萬人,比上年減少416萬人;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47萬人,比上年減少100萬人。

由此可見,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數量顯著高於東部地區,減貧壓力也高於東部。

孫久文指出,東部地區貧困人口總量肯定是少的,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比較明顯,貧困人口分布並不均衡。「例如廣東省經濟非常發達,但粵北、粵西山區仍然還有生活十分貧困的人群。」

孫久文認為,決勝脫貧攻堅一個重要的抓手是縮減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實現一個區域內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和互補。

反貧困具有持久性特徵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今年1月25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了《關於開展掛牌督戰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掛牌督戰工作進行具體部署和安排。掛牌督戰的範圍是2019年底沒有摘帽的52個縣以及貧困人口超過1000人的88個村和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1025個村,共1113個村。

隨著掛牌督戰工作的順利開展,2020年以後,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人口的消除,是不是意味著扶貧工作的終結?

「我想強調的是,反貧困具有長期性和持久性特徵,2020年後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的消除不等於扶貧工作終結。儘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國家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所以2020年後的扶貧工作可能出現三個轉變。」孫久文說。

一是由解決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二是由農村扶貧向統籌城鄉扶貧轉變,三是由脫貧攻堅向緩解相對貧困與鄉村振興銜接轉變。「2020年後扶貧開發的總目標,首先是建立與基本現代化相適應的新時代的體制機制,這是一個重點任務。其次,重點補齊經濟社會發展薄弱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短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建立有利於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社會發展和多維度緩解相對貧困的政策環境,持續縮小發展差距。」

對於2020年以後扶貧工作可能面臨的問題,孫久文表示,首先是相對貧困的標準。很多專家學者認為貧困的標準是多維的,我國減貧事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減貧目標從解決收入貧困發展到解決多維貧困。

精準扶貧目標方面,孫久文指出,「兩不愁、三保障」本身就是一個多維目標,涉及到許多方面,當然未來還可能擴展到其他方面,不是單純用收入標準就可以解釋的。

其次是兩線合一的問題。孫久文表示,農村有兩條線,一條是貧困線,一條是低保線。貧困線是國家制定的,但低保線是由各個地區制定的,未來這兩條線是否會合二為一?這需要思考和進一步研究。

最後一個則是城鄉貧困標準是否統一的問題。孫久文指出,目前來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貧困標準的統一應該還不具備條件。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由消除絕對貧困向解決相對貧困邁進
    11月24日,黑龍江省政協將經主席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鞏固脫貧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報送省委、省政府,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田恃瑋告訴記者,今年9月下旬,省政協副主席呂維峰帶領農業委委員,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進行了專題調研。「總結梳理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經驗,查找分析返貧、致貧的風險和問題,研究提出鞏固脫貧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對策建議。」
  • 中國日報網評:2020消除絕對貧困 中國方案造福全人類
    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近8億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降至2019年的1.7%,人均收入同期增長20倍。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引入人類發展指數以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至「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奇蹟。
  • 對貧困概念和扶貧政策的反思
    當然,這不是說,政府不必要關心貧困地區,但那不是扶貧政策所關心的問題,而是發展政策要重視的問題。有人說,扶貧政策與發展政策能夠截然分開嗎?的確,這兩者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例如,「開發性扶貧」這一政策思路就很好地把兩者結合起來了,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當然有利於減輕這些地區的貧困程度,但不要忘記,經濟發展不一定就能消除貧困,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富國或一國內富裕地區還有大量窮人存在?
  • 習近平扶貧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及其歷史世界...
    馬克思還區分了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絕對貧困」是指工人所處的除了擁有自身的勞動能力以外,其他一無所有的狀況。「工人的絕對貧困……無非是說,勞動能力是工人唯一能出售的商品,工人只是作為勞動能力與物質的、實際的財富相對立」[3]40,「被剝奪了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勞動能力是絕對貧困本身」[3]38-39。
  • 我國教育扶貧政策的演進邏輯及未來展望
    我國教育扶貧政策在實踐中出現了兩個關鍵歷史轉折點:由扶教育之貧轉向依靠教育扶貧;由普惠式教育扶貧轉向精準式教育扶貧。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新時期我國教育扶貧政策要從追求「效率邏輯」轉向「效益邏輯」、從實施「宏觀引導」轉向「具體舉措」、從倡導「單一主體」轉向「多元主體」。
  • 「學習明理」精準扶貧: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不斷地向貧困宣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頂層設計,把精準扶貧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貧困問題的真實情況作出了符合當下實際的科學判斷,提出了扶貧開發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實踐,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天津市對口援助青海省十年 助推黃南州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
    原標題:天津市對口援助青海省十年 助推黃南州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   今年是天津市對口援助青海省十周年。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中國減貧經驗為世界提供有效方案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一項歷史任務。當前,貧困問題依舊困擾著世界,是社會發展的首要挑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自1982年啟動實施「三西」專項扶貧計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探索、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
  • 歐青平:解決了絕對貧困 並不意味貧困問題在我國就不存在了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歐青平:解決了絕對貧困,並不意味貧困問題在我國就不存在了12月2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提問稱:我國中西部之間包括中東部之間發展差距依然存在,接下來我們將面臨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請問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會出臺什麼措施?對此,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表示,我們在「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就是消除絕對貧困。
  • 精準扶貧生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利益和安危記在心上,諄諄告誡全黨在致力於扶貧工作時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走群眾路線。當前,基層仍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民群眾是脫貧工作的主要對象,同時又是治理基層貧困的根本力量和能動性因素。
  •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度報告:終結貧困,投資於機會》顯示,中國所在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每天生活費不足1.90美元的人口佔比不到1.5%(如果不包括中國在內,則為3.8%);而到2021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進一步下降到1%(如不包括中國,則降至2.7%)。由此可見,我國脫貧攻堅對該地區乃至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 從《擺脫貧困》到精準扶貧——研讀《擺脫貧困》有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擺脫貧困》一書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我們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具有普遍而長遠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後關於扶貧的思想貫通起來、深刻領會,才能準確把握其思想實質和精髓。
  • 每日一詞∣聯合國「消除貧困聯盟」 United Nations' Alliance for...
    6月30日,聯合國大會召開消除貧困高級別視頻會議,主題為「全球消除貧困的趨勢、選擇和戰略」。這標誌著聯合國「消除貧困聯盟」正式啟動。2020年5月14日,美心紅酒小鎮景區扶貧車間內的一名技師手把手地指導貧困戶李曉紅(右)進行食品生產加工。(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主席蒂賈尼穆罕默德-班迪6月30日召開視頻會議,啟動「消除貧困聯盟」。中國作為創始成員參加該聯盟。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國消除絕對貧困成就巨大
    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阿比吉特·巴納吉等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那麼,阿比吉特·巴納吉如何看待中國在減少貧困上的成效?在今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亞洲金融論壇上,阿比吉特·巴納吉對此表示,從數據來說,中國在消除絕對貧窮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讓很多人脫離了絕對貧困。
  • 庫恩:精準扶貧是消除西方對中國偏見的強有力的故事
    經濟增長自然而然地使7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上最大的成功案例。 從世紀之交開始,扶貧工作得到重視,到2012年末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重視程度開始加強。人們意識到,中國約有1億極端貧困人口。
  • 習近平新時代扶貧攻堅工作思想的基本特徵
    扶貧工作不是誰拍拍屁股就能走的流水席、流水宴,為嚴防拍腦瓜、拍胸脯、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現象,貧困縣的縣委書記和縣長,要擔責到底,不通過脫貧驗收不可離任,杜絕扶貧過程中各種不負責任、不顧長遠的行為;第三,根據考評結果追究責任,將扶貧攻堅工作的成效作為幹部使用的重要依據,對於做得好的,要提拔重用、宣傳表揚,對於做得不好的,要堅決批評問責,不能幹好幹壞一個樣。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成就巨大
    新華社香港1月14日電(記者李濱彬)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14日在香港出席第13屆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在過去20年時間裡,中國讓很多人脫離了絕對貧困。在過去30年全球消除貧困的過程中,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
  • 觀點丨王亞華:脫貧攻堅收官後要轉向城鄉統籌減貧
    王亞華: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中國長期推進扶貧工作,2014年開始精準扶貧,到2020年全面收官,將全面消除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2020年之後,就將開啟新的扶貧篇章。大的方向上的轉變,我認為有四個。首先,扶貧工作的目標,要從主要解決絕對貧困,轉為主要面向相對貧困。
  • 【中國攻堅進行時】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脫貧攻堅成績斐然、世界矚目。中國式扶貧是中國道路的亮麗篇章,同時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中國方案。
  •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重磅信號?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也就是「守住了底氣」。「中國農村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李國祥指出,目前中國農村低收入群體仍佔相當比例,收入是制約農村消費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若能進一步為農民擴大增收途徑,農村消費將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