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擺脫貧困走向小康,是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心中的渴望。然而,消除貧困是個普遍的難題,需要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國家制度和治理能力的保障。
中共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走遍我國最貧困的地區,親自謀劃和指揮脫貧攻堅戰,全面論述了脫貧攻堅的奮鬥目標、戰略任務、工作格局、政治保障、科學方法等戰略問題,系統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原則問題,深入闡述了「兩個確保」、「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六個堅持」等實踐問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涼山州考察脫貧攻堅,看望慰問彝族群眾。圖為總書記在節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火塘邊,共謀精準脫貧之策。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縱觀我國扶貧減貧的奮鬥歷程,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具有特殊的意義和顯著的特徵。
它確立了決勝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以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果斷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定,作出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不久前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宣布,「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它面臨了空前的困難
進入決勝階段的脫貧,集中了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脫貧任務,集中了「三農」建設乃至治國理政中長期面臨的難點和頑疾,時間緊、範圍廣、事項多,攻堅克難的任務特別艱巨,對思想觀念和治理能力提出極大挑戰。
它貫徹了嚴格的要求
脫貧攻堅戰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了「精準」的要求,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確立了脫貧攻堅的思想和工作原則。按照這個要求,相關政策制定中更加注重可行性和規範性,政策執行更加嚴謹,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工作作風更加務實,監督活動全面開展,有效地保證了脫貧質量和效益。
1988年,我國建立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貴州畢節試驗區,民進參加了這一扶貧共建項目,在統一戰線扶貧工作大格局中開展定點扶貧。經過多年努力,當地30年累計減貧594萬人,森林覆蓋率也大幅提高,呈現出一派生態美、百姓富的景象。 圖為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新貌。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它體現了深層的關懷
脫貧攻堅面向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保障問題。同時,把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機結合,強調激發內生動力,把扶志扶智作為重要任務,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改善生活的能力。
它匯聚了廣泛的力量
中共中央把脫貧攻堅放在「三農」工作、城鄉和區域融合發展的大局中謀劃,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統籌推進,構建了脫貧攻堅工作的大格局,帶領各級黨政部門和幹部,調動參政黨組織、社會各方和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形成了決策、執行、監督、服務協同配合的合力,東西南北中相互協作、鄉村城鎮全面結對、市民村民互幫互助,發揚了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傳統美德,展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守望相助的強大凝聚力。
它創造了全面的成就
在實現脫貧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各地創造了大量脫貧致富的經驗,極大增強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信心,全面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有效引導了鄉村社會風尚,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多內容詳見蔡達峰文章
來源:求是網
策劃:蔡春玲 趙雁
製作:趙雁
原標題:《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撰文論述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特殊意義和顯著特徵》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