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學術論壇暢談新中國電影七十年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中國人只能生產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這是柴契爾夫人曾經的逆耳之言,也是中國幾代影人試圖打破的刻板印象。在第二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學術論壇上,這句話被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李亦中教授引用。4月8日,來自國內外的五十多位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匯聚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就「道路、經驗與模式——全球視野下的新中國電影七十年」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論及中國電影中呈現出何種國家形象和文化符號,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坦言「作為社會的訴求,觀眾的訴求,對國家的改變,其實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未必都是穩步前進的,從上世紀一路走來的中國電影,透露出強大的文化自信,對域外電影由仰視的視角逐漸轉為平視甚至有意的俯視性,也因此自動屏蔽了世界、社會、人性更豐富、更細膩、更深刻的諸多景觀。

《流浪地球》改寫原著,國族意識被嚴重強化

對於中國電影如何去認識觀眾和如何認識自我想像,張頤武教授用三部電影做了闡釋。

新舊中國之間的電影《烏鴉與麻雀》一方面講述市民受到國家力量的阻止,另一方面這些人也渴望新生活,要在新生活中脫胎換骨;1959年《今天我休息》表現出國家怎麼樣介入市民生活裡全面管理,甚至通過善良的意願達成市民們無數的意願;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出現一個新的想像:70年代以來國家全面管理成果在電影中全面融入,在市民社會、社群連結無法拯救自己疾病的時候,最後國家出面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市民社會不斷內在要求和國家回應之間構成的一個非常完整的過程。

「國家和電影的關係變得更豐富、更加富有彈性,匯流的過程改變華語電影整個結構。」張教授對此說道。

《流浪地球》呈現出另一種匯流形態。香港電影基本是中國大陸電影的一部分,已經沒有純粹香港電影,內裡有大量互相滲透的過程。《流浪地球》裡面大量外籍演員,臺灣、香港演員完全混在一起,根本看不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華語電影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

他接著說道:「雖然香港和臺灣還有自己的電影工業的一點依存,但結構性的改變已經有了非常巨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一個新的共同文化的轉變,恰恰跟我們觀眾的改變密切聯繫的,國家現在有了跟更加豐富的意味。」

對於國家意識,國防大學副教授詹慶生從另一層面給出很有力度的觀察。《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等新主流電影顯示出中國電影關於世界圖景的想像發生的重大變化,一種強化國族指向的趨勢正在形成。《流浪地球》對於原著的改編更強化來了這樣的趨勢。例如,原著的聯合政府被模糊化,最終在關鍵的節點上,是由中國空軍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拯救了地球。

他注意到:「全新的國族下形象以及它透露出來的全新文化自信,有它的歷史性、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同時也帶著先天的明顯的局限性,強烈的國族指向在藝術和思想上導致了大量的簡化、提純甚至簡單粗暴,它自動屏蔽了世界、社會、人性更豐富、更細膩、更深刻的景觀。」

在這個意義上,新主流電影中的國族想像潛伏著內在的矛盾和背離。北京大學教授王小川接過話題說道:「大家剛剛沉浸在春節檔《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對美國形象的嘲弄,但是他揭示了這裡面背後的問題,一方面我們成功的嘲弄了外國人,一方面把自己建構起來了。」

被濫用的「東方美學」,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完成一種情感有效的轉換,其實是流行文化影響人最有效的一個方式。」這是北京電影學院鍾大豐教授在題為「講述以情動人的中國故事」的討論中強調左中強調的觀點。

回顧中國電影70年,鍾教授發現電影真正能夠和觀眾情感發生聯繫的時候,往往是最能夠產生影響的時代。包括對於謝晉的爭論,都表明了每個時代都在建構一套自己對時代特定的情感溝通方式。

他總結道:「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要影響人的時候,靠什麼?其實不是靠某些多激進的理念、多先進的理念,越理念化反而越會遭到自我保護機制的反省,相反變成情感化的交流,可能會對作品的傳播有更大的影響力,而這方面其實是我們認識中國電影經驗時需要關注的。」

另一方面,在面向海外、講述中國故事的中國影片中,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餘韜副教授注意到一個出現頻率異常高的詞彙——「東方美學」。不管是《妖貓傳》、《我不是潘金蓮》,或再往回推的更多影片,東方美學似乎成為當下中國電影用於吸引海外市場最熱門的一個表見。然而,其中關於東方美學內核的呈現,細看之下都是沒有內容的:

「看到的是浮誇的標籤,一些表面的符號和一些早已過度開發的歷史和視覺元素。用這樣的內容展示出來的東方美學何以走出國門,吸引觀眾,何以傳達東方精神,進而呈現出在文化上的差異性、多元性和吸引力?」在餘教授看來,《流浪地球》和《戰狼》並不一定是優秀的中國故事,「它的內核,它的敘事範式和意識形態隱喻是美國式的。」

最後,餘教授以中國災害神話的敘事核心為例,「中國並不在於強調人對神的被動服從,而在於主動徵服災害,中國洪水神話中治水母題和獲取農耕文明的母題在世界洪水神話中是獨一無二的,這其實恰恰是我們在試圖思考中國故事時候的某種可能的獨特內核所在。」

資本急於讓年輕導演的能量迅速變現

現場不少發言呈現出充滿憂患意識的電影觀察。

藝術與資本共舞的時代,陳曉雲教授更關心的是,十年以後,更年輕的人討論電影的時候,今年的影片給他們留下了什麼?談到《地球上的夜晚》導演被批評的現象,他指出:「我覺得這個事情跟導演的關聯度不是很大,這背後是資本急於讓年輕導演的能量迅速變現的一種邏輯,在藝術電影投資當中的失敗。」

李道新教授在世界電影史的視野內討論了中國電影的斷裂,「一種歐洲中心主義以及電影自身的特質,導致了中國電影始終不存在世界或全球這樣的觀念。」趙衛防教授闡述了另一種斷裂,即中國電影史上關於第四代導演的問題,對於「第四代斷裂了中國傳統的經典的敘事」的說法,他堅持:「把第四代的帳都算到第四代頭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必須的,這也是提升的。」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召開學術論壇 探討中國電影「經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8日電(袁秀月)「中國電影中呈現出何種國家形象和文化符號,與海外觀眾如何認識中國文化息息相關。」8日,第二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召開學術論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始人黃會林在發言時如是說。黃會林發言。
  •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 《圖雅的婚事》助興
    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於昨日舉行了開幕儀式,據組委會透露,本屆電影節在報名及入圍參賽影片、大學生原創短片作品數量上均創下了新高。此外,《夜上海》、《米尼》等參賽影片也將在電影節上首次公開放映。   據悉,本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共有65部報名影片,最終有35部影片入圍,是報名和入圍影片數量最多的一屆。
  • 《一維》開幕大學生電影節 呂樂首嘗微電影
    《一維》開幕大學生電影節 呂樂首嘗微電影 >   中新網4月12日電 4月11日,第二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式在京隆重開幕。
  • 《黑蝴蝶》亮相大學生電影節 劉敏濤提名最佳女主
    《黑蝴蝶》亮相大學生電影節 劉敏濤提名最佳女主 2017-05-26 14:50: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全民唱響中國夢 歌聲禮讚新中國七十年
    ·國慶假期火車票開搶啦·透過照片裡的故事 見證成都日新月異·康養旅居福地 好山好水好養生·東湖公園的蝶變 當代藝術表達天府文化·全民唱響中國夢 歌聲禮讚新中國七十年
  • 高票房就是好電影嗎?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名,哪家才是實至名歸?
    3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金鶴獎」最佳電影 2019年第15屆中美電影節開幕式電影和年度最佳電影、年度最佳製片人 2019年第3屆「金色銀幕獎」最佳女配角 2019年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優秀男演員獎 2020年第1屆「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2019
  • 2017中美電影節新聞發布會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於6月18日在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召開了2017年第十三屆中美電影節第二次新聞發布會。10月29日舉辦中美電影節影視盛典;10月30日組委會與美國製片人協會、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共同主辦「中美電影節高峰論壇
  • 未來電影什麼樣?三場主題論壇繪製愛「影」指南
    未來電影什麼樣?三場主題論壇繪製愛「影」指南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19日 13:46 A-A+ ·主題論壇舉辦三場行業對話,就影院產業熱點話題、網際網路電影與傳統電影的融合與競爭、青年導演成長的喜樂等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 《唐人街探案2》斬獲大學生電影節桂冠,陳思誠:千金難買少年時
    5月6日晚,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閉幕,陳思誠自編自導自己客串的《唐人街探案2》無可爭議地獲得了「最受大學生歡迎影片」獎。這個朝氣蓬勃的磁場像一個獨特的坐標,為我們丈量出陳思誠這個電影青年獨一無二的成長性:2002年,陳思誠的電影處女作《法官媽媽》獲得第九屆大學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而他還是個大三的學生。
  • 超越時空的啟示——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的探尋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題:超越時空的啟示——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的探尋  新華社記者李斌、孔祥鑫、趙琬微、任峰  就在幾天前——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 第15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發布會亮相2019北京國際電影節
    於4月14日在北京飯店召開了2019年第15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首次新聞發布會。每年超過300家中美影視公司在中美電影節的影視市場平臺上交流合作,每年展映超過500部優秀中美電影,觀影人數累計已經超過130萬人次。組委會也將一如既往的與美國製片人協會、美西編劇協會、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廣電影視聯盟、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首都廣播電視製作業協會聯合主辦高峰論壇暨影視市場;同時與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繼續聯合主辦「微電影」單元。
  • 新中國七十年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程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我們已經從追逐其思想動向的「跟跑」狀態,逐漸發展為與之交流對話的「並跑」狀態。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邁入「領跑」的新階段,是我們亟需思考的現實問題。
  • 工程熱物理所召開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青年學者論壇暨第二屆熱力學與熱機氣動熱力學青年學者論壇於3月20日拉開帷幕,論壇採用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學術成果海報展等形式開展學術交流。分論壇分別圍繞「熱機氣動熱力學」「熱力學與流體機械」「燃燒」「可再生能源」「傳熱」五個領域進行深入探討,不同學術背景的優秀青年學者共發表口頭報告100餘篇、展示學術成果海報40餘張,與會學者通過學術報告和研討,分享研究成果、暢談熱點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開闊了學術視野、促進了學科間的交叉創新
  • 「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論壇為中國電影未來出謀劃策
    6日上午,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舉行「致敬搖籃」系列活動之「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論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十餘位學者,與我省學者、編劇、作家,就多個議題展開研討,為中國電影未來出謀劃策。
  • 北影節主題論壇: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左二)、寧浩(右二)、郭帆(右一)等人在論壇上共話中國電影過去與未來。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電影人的創作如何與時代形成唱和?中國電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昨天,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謝飛、呂樂、寧浩、郭帆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導演一齊亮相,以回望為契機,找尋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原動力。
  • 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吉首大學召開
    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紅網時刻12月30日訊(通訊員 馬媛)12月28至29日,由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和吉首大學共同舉辦、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湘西吉首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與世界社會主義」。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項目論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教學與研究得到全面發展,成績斐然。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
  • 第15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發布會亮相北影節
    2019年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高峰論壇暨影視市場的聯合主辦單位,中國電影股份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表示:「 多年來,我們共同見證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如何越辦越好。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讓中美兩國影視界匯聚在一起。經過15年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已經成為了中美兩國電影人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成為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走進美國市場的重要門戶。」
  • 新中國從這裡「起航」——「八一開航」七十年蝶變記
    圖集 新華社天津8月1日電(記者劉惟真)7月31日清晨,天津機場的229號機位前,MF8331次航班整裝待發,將沿1950年「八一開航」時的一段航路,從天津飛向武漢。70年前,這座歷史悠久的機場曾見證新中國「首航」的起點,如今,它也見證著我國民航事業的發展與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