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從這裡「起航」——「八一開航」七十年蝶變記

2020-08-01 新華網客戶端

圖集

新華社天津8月1日電(記者劉惟真)7月31日清晨,天津機場的229號機位前,MF8331次航班整裝待發,將沿1950年「八一開航」時的一段航路,從天津飛向武漢。

70年前,這座歷史悠久的機場曾見證新中國「首航」的起點,如今,它也見證著我國民航事業的發展與騰飛。

「八一開航」闢天地

日出天地正,煌煌闢晨曦。7月31日7時,MF8331次航班從停機坪緩緩滑行至跑道外,靜待塔臺「指揮官」發出起飛指令。

從飛機舷窗向外看去,正在維護修繕的機場對側西跑道迎著明亮的晨光遠遠延伸。這條跑道的前身在70年前「八一開航」時就已存在,此後幾經翻建維護,原址仍保留至今。

時光流轉,「首航」的情景卻仿佛近在眼前。

1949年11月9日,原中國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和原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陳卓林率隊「北飛」,兩公司的12架飛機平安飛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兩航」起義。

不到一年後,1950年8月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天津-北京-漢口-重慶和天津-北京-漢口-廣州航線得以開闢,史稱「八一開航」。

當日上午10時30分,「北京」號飛機自廣州起航,中午經停漢口,下午6時10分抵津;民航139號飛機於上午8時30分自津起飛,中午經停漢口,下午6時10分抵達重慶。新中國民航最早的國內航線自此正式開通。

「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天津在我國近代發展史中佔據了特殊的經濟地位,也為天津發展民航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我國民航的整個發展歷程上看,天津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閻維潔說。

雖然當時客機、航線數量有限,但「八一開航」這一突破性進展卻十分振奮人心。「新中國成立後僅僅十個月的時間,新中國民航就實現國內航線『開航』,引起國內外矚目,也開啟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歷程。」閻維潔說。

「飛入尋常百姓家」

「八一開航」後,雖然我國的民航體系初步建立,但乘上飛機在雲端「漫遊」,在當時仍是件稀罕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民航能飛的飛機僅有29架。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民航客機數量仍不多,票價也較高。」閻維潔說,「當時必須拿著現金以及單位開具的介紹信到售票點,才能購買到機票,因此民航客機主要是以滿足公務出行需求為主,普通民眾很少乘坐。」

閻維潔回憶說,1993年,自己曾跟隨父親一同乘飛機從上海回到山西太原。「當時不少老百姓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只有幾百元,而我們購買的機票價格就接近500元。」

隨著時代發展變遷,今時旅客乘坐飛機的情形已和往日大不相同。資料顯示,70年前「首航」的民航139號飛機上只有14名旅客,而今年7月31日的MF8331次航班上載有100餘名旅客,票價在三四百元左右。

經常乘坐這趟航班前往武漢出差的旅客許東回憶說,自己第一次乘坐飛機是在2003年。「記得當時機上的科技設備比較少,辦理乘機手續也沒有那麼方便,」許東說,「現在從手機App、官方網站上都可以訂票查價,機場還設立了自助值機設備、旅客快速通道等。」

「深圳等地的機場已經逐步開始實現『無紙化』出行。」此次航班的乘務長、廈門航空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空中乘務部綜合業務處副經理趙迪說,「用手機就可以自主選擇機票座位、刷身份證就可以快速登機,這些都使乘客出行變得更為便捷。」

據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總經理呂志農介紹,2019年天津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381.4萬人次,在津運營客貨運航班的中外航空公司59家,運營航線281條、通航城市167個,航線網絡結構逐步完善。

機場高峰小時容量提高至「31+1」架次、累計開通地面班線9條、建成異地城市候機樓(廳)30座……天津機場這一組組數字,不僅是我國民航事業發展歷程的生動印鑑,也道出了百姓數十年來的生活變遷。

乘坐體驗更舒適、機票價格更「親民」、航線航路更廣闊……70年前「首航」的民航客機,已從「堂前燕」,真正飛入了「百姓家」。

七十載發展譜新章

起航後從舷窗俯瞰,雲霧下方的天津臨空產業區和中國民航大學校區內的建築物排列整齊,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乘客眼前。

「晚間乘坐飛機時,我喜歡選擇窗邊的座位,看看窗外城市的夜景。從燈光『繁星點點』到如今連成一片,從航班穿越的夜景中也能夠一窺城市的變化。」許東說。

70年來,我國民航事業的成長與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緊密相連,其背後行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等方面的支撐力量也在不斷增強。

「1978年,武漢南湖機場旅客吞吐量僅6.5萬人次,2019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715萬人次;昔日武漢南湖機場約15米高的塔臺,如今『變身』為武漢天河國際機場115米高的塔臺,1300平方米的航站樓也發展成了目前49.5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湖北機場集團機場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徐越輝娓娓道來,「基數越來越大,發展越來越快,通航點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遠。」

安-225、安-22飛機在天津機場罕見「同框」,天津航空口岸大通關基地(一期)等陸續落成,一批「實力派」大型物流企業入駐臨空產業區……天津機場的保障能力與發展變化也頗為驚豔亮眼。

除了產業鏈的完善,充實的人才儲備隊伍更讓新中國的民航事業「後勁十足」。

執飛31日MF8331次航班的廈門航空有限公司年輕女機長張薏蕙成了此次飛行中備受矚目的焦點。「這位機長是公司面向社會大規模招聘的第一批女飛行員之一,這批隊員中的6位目前已經成長為機長,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飛行經驗。這也體現了行業內人才隊伍壯大、體系更為完善的發展現狀。」廈門航空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羅佔領說。

「『兩航』起義後,最初新中國的民航工作人員是由『兩航』起義人員與從軍隊抽調的相關人員組成的。然而,這樣的體量仍然遠不足以支撐新中國民航事業長期、持久的發展。」閻維潔說,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先後成立了民航專業院校,致力於培養後備人才力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開辦民航相關專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辦學層次。「目前的人才培養緊跟行業發展最前沿動態,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為目標,人才培養規模和數十年前相比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閻維潔說。

隨著我國民航事業發展駛上「快車道」,天津、武漢等各地機場與航空公司正融入大局、各顯其能,譜寫「藍天上」的新華章。

「天津機場是新中國民航事業開闢和起步的親歷者、見證者,我們始終懷著對新中國民航事業不懈追求的初心。未來我們將在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等時代機遇中,主動作為、開拓向前。」呂志農說。

31日9時許,MF8331次航班落地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這條「穿越」70年時光的「老航線」歷經風雨滄桑,見證著我國正當青春的民航事業展翅遠航。

責任編輯: 趙文涵

相關焦點

  • 紀念新中國民航「八一」開航70周年
    1950年8月1日,天津經由漢口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於上午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同日上午10時30分,由毛澤東題名的「北京號」飛機從廣州經漢口飛向天津。新中國民航最早的國內航線由此正式開通,史稱「八一」開航,拉開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序幕。
  • 「區縣解讀」 70年前的今天,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航
    」開航 雛鷹展翅1950年7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49.10.21-1954.09.27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34;)批准同意軍委民航局(現為「中國民用航空局」)「自8月1日」開航的計劃。1950年8月1日,天津-漢口-重慶和天津-漢口-廣州航線的開闢,標誌著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闢,史稱「八一」開航。
  • 全民唱響中國夢 歌聲禮讚新中國七十年
    ·國慶假期火車票開搶啦·透過照片裡的故事 見證成都日新月異·康養旅居福地 好山好水好養生·東湖公園的蝶變 當代藝術表達天府文化·全民唱響中國夢 歌聲禮讚新中國七十年
  • ——國家發改委離退休幹部局「輝煌七十年 共築中國夢」慶祝新中國...
    「老同志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親歷者、見證者、推進者和踐行者,他們對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有著最真切的感受,總感到自己是推動新中國發展的一分子,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有一種親切感、獲得感、榮譽感。
  • 超越時空的啟示——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的探尋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題:超越時空的啟示——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的探尋  新華社記者李斌、孔祥鑫、趙琬微、任峰  就在幾天前——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 「蝴蝶王國」蝶情深深 記臺灣蝴蝶保育學會
    「劍南蝴蝶季」、「基隆海門天險賞蝶趣」、「秋高氣爽寒溪賞蝶行」……這是近期學會推出的部分活動。林柏昌介紹說,自1996年學會成立以來,每年四季都會推出大量活動,其中包括免費的臺北盆地近郊賞蝶、蝴蝶和生態知識專題講座以及較為遠程的收費賞蝶之旅,此外還有面向中小學教師的研習和培訓課程。  林柏昌已在蝴蝶保育學會工作了5年,蝴蝶是他的最愛。
  • 關於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優秀焰火藝術作品大賽活動評選...
    根據「輝煌七十年 煙花頌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優秀焰火藝術作品大賽活動方案,在各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有關單位與個人積極報名,踴躍參賽,提交了許多優秀焰火藝術作品,經專家組覆審、組委會終審等程序,評 選出一批獲獎作品與獲獎單位(名單附後)。
  • 紅軍八一劇團化妝鏡背後的故事
    八一劇團 鏡子與土地革命戰爭歲月時的紅校八一劇團有關。當時,中央蘇區有蘇維埃劇團和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蘇區的戲劇運動,就是這時候從部隊開始的。那時紅軍除打仗外,還要宣傳革命、組織群眾、建立工農政權,因此各部隊非常重視宣傳工作。
  •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學術論壇暢談新中國電影七十年
    4月8日,來自國內外的五十多位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匯聚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就「道路、經驗與模式——全球視野下的新中國電影七十年」這一主題展開研討。論及中國電影中呈現出何種國家形象和文化符號,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坦言「作為社會的訴求,觀眾的訴求,對國家的改變,其實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普天同慶中國夢圓」藏頭詩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普天同慶中國夢圓」藏頭詩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詩詞學會特開展以藏頭格律詩的形式,形象、獨特、巧妙地反映七十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所思
  • 新中國七十年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程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我們已經從追逐其思想動向的「跟跑」狀態,逐漸發展為與之交流對話的「並跑」狀態。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邁入「領跑」的新階段,是我們亟需思考的現實問題。
  • 著名演員黃宏出任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
    資料圖片對新頭銜保持低調,強調要宣傳新中國電影新快報訊 兩年前出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的黃宏,近日榮升為八一廠廠長。黃宏對於廠長的新身份保持低調,近日在電影《忠誠與背叛》和電影《延安電影團》活動中以廠長身份亮相。在出席電影《延安電影團》的相關宣傳活動中,黃宏表示非常贊同影片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並希望大家推廣這一價值觀。
  •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
    作者供圖「攝製組剛到朝鮮第1周,就有1名同志犧牲,2名同志負傷……」初秋,佇立在幹休所的榮譽長廊,回望崢嶸歲月,滿頭白髮的八一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黃寶善眼眶溼潤,冒著炮火在陣地拍攝的一段段回憶,湧上心頭。1949年3月,18歲的黃寶善參軍,1952年被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
  • 新中國經濟學人史——薛暮橋
    當代中國傑出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界泰鬥,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獲得者,被譽為「市場經濟拓荒者」,是新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和高級經濟官員之一。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滬杭甬鐵路總工會常委、組織部長。1931年後,任南京民眾教育館《民眾周報》編輯,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理事,《中國農村》月刊主編。1935年5月5日,與羅瓊在上海結婚。9月,參加籌辦新知書店。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本期人物:李四光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精彩預告)幾十載風雨滄桑,他們篳路藍縷追求夢想;七十年薪火相傳,他們的後代以父輩為旗幟傳遞紅色基因。終生無悔,他們在壯美的心聲中留下遠去背影;砥礪前行,他們的後代在奮鬥的腳步裡追尋著空谷足音。
  • 緬懷中國籃壇最牛冠軍教頭:開創八一王朝 打造出第一個超級內線
    前中國籃協副主席、前八一男籃總教練餘邦基去世,享年93歲。對很多球迷來說,出生於1927年的餘邦基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但這位中國男籃的名宿卻是中國籃壇最牛的冠軍教頭,籃球生涯裡為中國籃球做出的貢獻不比姚明易建聯等人少。
  • 「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
    新昆蟲記項目包括「新昆蟲記」APP、「新昆蟲記」微信公眾號(蟲兒夢)、《新昆蟲記》系列融媒體出版物等,面向全國推廣應用。  其中,《新昆蟲記》系列融媒體出版物由中國昆蟲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科院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潤志主編,目前已推出第一輯。
  • 政策紅利釋放 八一鋼鐵扭虧為盈
    記者梳理發現,本次八一鋼鐵擬置出資產為25.1億元商業承兌匯票,系由2016年12月八一鋼鐵向八鋼公司轉讓新疆八鋼南疆鋼鐵拜城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疆鋼鐵」)100%股權的股權轉讓款形成。  在2016年末,八一鋼鐵與八鋼公司之間的股權轉讓款30.07億元完成抵付,並收到了八鋼公司代南疆鋼鐵歸還借款所開具的總額為25.10億元的商業承兌匯票。  記者獲悉,2012年,八一鋼鐵以4.81億元的價格收購南疆鋼鐵。但收購之後,鋼價就開始走下坡路,南疆鋼鐵也成為八一鋼鐵的包袱資產。在2014年,八一鋼鐵虧損超過20億元,其中南疆鋼鐵虧損佔比就超過一半。
  • 嚴鵬:新中國70年工業史,就像一場經濟學的自然實驗
    七十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為重要綱領,立國規模宏大,因為新政權要回應的是中國人的百年求索,要解決的是百年間粉墨登場的各路政權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工業發展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英國使臣馬嘎爾尼覲見乾隆帝,碰了一鼻子灰,因為乾隆覺得「天朝」無所不有,拒絕擴大貿易。其實,就農業經濟的循環來說,乾隆不無道理。
  • 我眼中的新中國70年十大地標
    國家旅遊地理9月26日訊 70年不懈奮鬥,70年砥礪前行,從1949年建國至今,新中國已經走過整整70年的歷史。從貧瘠到富強,從弱小變強大,70年間,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記得當年天安門城樓上的開國大典嗎?還記得奧運火炬點燃星空的瞬間嗎?現在就讓我的鏡頭來展現一下新中國七十年的十大地標吧,地標記錄著新中國成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