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對於中國民航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1950年8月1日,天津經由漢口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於上午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同日上午10時30分,由毛澤東題名的「北京號」飛機從廣州經漢口飛向天津。新中國民航最早的國內航線由此正式開通,史稱「八一」開航,拉開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序幕。
「八 一 開 航」和「組建中國人民航空公司」
「八一開航」使遼闊的中國大地縮短了距離,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繫,為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 「八一開航」邁出了歷史性關鍵一步,引起國內外矚目。
開航後,為儘快改變西南各省交通閉塞狀況,先後又開闢了從重慶至成都、貴陽、昆明、漢口、西昌等地的航線。1950年12月5日,開闢的重慶—西昌航線,是新中國民航第一條地方航線。
上世紀50年代,新生的共和國百業待興 。受當時條件所限,我國民航還不具備「飛出去」的能力。由於國內政治、經濟、外交、技術等條件,中國民航只與蘇聯、朝鮮、緬甸、越南、蒙古、斯裡蘭卡、寮國等鄰近國家籤訂了通航協定,通航總裡程僅有4000公裡左右。
1965年3月下旬,周恩來總理率我國黨政代表團赴羅馬尼亞,租用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飛機。在回國的路上,周恩來總理充滿期待地詢問身邊一位中國民航局的負責人:「什麼時候才能坐上我們中國民航自己的飛機出訪?」
中國民航積極做好準備,等待著飛出去的機會。1965年6月,周恩來總理出訪坦尚尼亞等非洲六國。中國民航派出當時國內擁有的最先進的伊爾-18渦輪螺旋槳飛機執行這次重要的專機任務。首次遠航的伊爾-18專機,歷時14天,途經12個國家和地區,行程約4.5萬公裡,經歷了重重磨難與考驗,終於凱旋。這是新中國民航一次裡程碑式的遠航。
1950年至1951年,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併入民航局,相應進行了改組。根據政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整編民航的決定》,1952年7月17日,中國人民航空公司在天津成立。同日民航局通知,航空運輸、包機、護林飛行、農業航空等民航業務,自8月1日起交人民航空公司接手辦理。7月下旬,民航局原天津訓練大隊和機務工作隊,各地航站的機務工作隊(組),原北京、天津、上海、漢口、重慶、昆明、廣州等地的民航營業機構統一歸屬中國人民航空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方針。這是新中國創立的第一個國營航空運輸企業。
「八一」開航的背景:兩航起義 「永不熄滅的火種」
1949年11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原中國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陳卓林,率領2000多名員工在香港起義,兩公司的12架飛機勝利飛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兩航」起義。「兩航」起義的愛國壯舉,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和新中國民航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兩航起義北飛的12架飛機和後來由兩航機務人員修復的國民黨遺留在大陸的16架(C-46型14架、C-47型2架)飛機構成了新中國民航初期的機群主體。
兩航起義歸來的大批技術業務人員,成為新中國民航事業建設中一支主要技術業務骨幹力量。1950年8月1日的八一開航;1956年5月試航拉薩成功;1955年近百名兩航起義人員入川,參與興辦新中國民航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