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開航 雛鷹展翅
1950年7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49.10.21-1954.09.27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34;)批准同意軍委民航局(現為「中國民用航空局」)「自8月1日」開航的計劃。1950年8月1日,天津-漢口-重慶和天津-漢口-廣州航線的開闢,標誌著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闢,史稱「八一」開航。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軍委民航局11月2日隨即成立(現為「中國民用航空局」),標誌著新中國民航事業從此起步。11月9日,「兩航」起義爆發,飛回來的12架民航客機和飛行人員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民航帶來了「燎原之火」。
1950年上半年,全國民航各地方組織機構已基本健全,軍委民航局和各地民航辦事處在組織機構、技術力量和物資準備上都已具備開闢航線的基本條件。
軍委民航局開始籌辦恢復國內航線航,1950年7月21日,政務院批准同意民航局「自8月1日正式開航」的計劃,首先開闢天津-北京-漢口-廣州和天津-北京-漢口-重慶兩條航線。以及重慶-成都、重慶-昆明、重慶-貴陽、重慶-漢口4條支線的班機飛行。
1950年8月1日,天空一片瓦藍,在歡呼聲中,天津經由北京、武漢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於上午8時30分在天津張貴莊機場起飛,中午經停漢口,下午6時10分安抵重慶白市驛機場。同日上午10時30分,另一架飛機從廣州飛向天津。
▲ 「八一」開航標語
▲執行「八一」開航任務的139號機組人員合影
▲1955年竣工使用的重慶白市驛機場候機樓
▲重慶白市驛機場候機樓資料圖
▲重慶白市驛機場候機樓資料圖
這一天,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通,掀開了民航史上重要的一頁,史稱「八一開航」。《人民日報》《天津時報》、香港《大公報》等多家報刊做了詳盡報導。
▲人民日報報導新中國民航「八一」開航
「八一開航」為新中國民航事業奠定了初步基礎,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儘管當時航線不多,但新中國復航之快引起國內外矚目。而重慶正是這一良好開端的親歷者,也是日後民航事業成長壯大的見證人。2019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479萬人次,穩居全國第9,躋身全球機場50強。江北國際機場已開通國內外航線368條,通航城市216個。國際(地區)航線97條,逐步構建起覆蓋歐、美、澳、亞、非的客、貨運航線網絡。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民航在2019年完成全行業運輸總周轉量1293.25億噸公裡,旅客運輸量65993.42萬人次,貨郵運輸量753.14萬噸;共有定期航班航線5521條(國內航線4568條,其中港澳臺航線111條,國際航線953條),通航國內234個城市、國際65個國家167個城市,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籤訂雙邊航空運輸協定127個,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增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民航大國。
中國民航正張開雙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著民航強國的目標奮力翱翔。
來源 重慶機場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