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9月24日電(記者茆雷磊胡創偉)紫蝶幽谷,漫天蝶舞。臺灣素以「蝴蝶王國」聞名天下,雖然如今蝶之盛早已不比往日,島人對蝴蝶的痴迷卻不曾減退。
在臺北市華齡街一幢不起眼的樓房裡,樓道貼滿了以蝴蝶為畫面主題的海報,三樓的幾間小屋,是臺灣蝴蝶保育學會之所在。
學會的執行秘書林柏昌,名片上印著美麗的蝴蝶圖案。跟著他走進學會的教室,只見桌上擺滿了有關蝴蝶的書籍、月曆、光碟、明信片,牆上貼著各式各樣關於蝴蝶的科普招貼畫以及用蝴蝶加工而成的藝術畫。
「劍南蝴蝶季」、「基隆海門天險賞蝶趣」、「秋高氣爽寒溪賞蝶行」……這是近期學會推出的部分活動。林柏昌介紹說,自1996年學會成立以來,每年四季都會推出大量活動,其中包括免費的臺北盆地近郊賞蝶、蝴蝶和生態知識專題講座以及較為遠程的收費賞蝶之旅,此外還有面向中小學教師的研習和培訓課程。
林柏昌已在蝴蝶保育學會工作了5年,蝴蝶是他的最愛。他說,臺灣有近400種蝴蝶,除去部分迷蝶(指被風從別處吹來、或因其他因素意外來到臺灣的蝴蝶)和已滅絕的種類,目前定居在島上的蝴蝶有370多種,其中約40種屬臺灣特有種類。以臺灣僅36000平方公裡的面積而言,擁有如此豐富的蝴蝶資源難能可貴。「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有二三萬人以蝴蝶為生。」林柏昌說,從捕捉到加工再到外銷,這些人組成了一條產業鏈。用蝴蝶做成的蝶畫、杯墊、桌布、標本、飾品等俯拾皆是。在學會教室的牆上,就掛著一幅蝶畫:一個農夫挑著扁擔正準備過橋去對面的村莊,遠的山,近的樹,畫面細膩中帶點豔麗,仔細觀察,原來整幅畫面都是用蝴蝶的雙翼做成的。
林柏昌說:「現在幾乎沒有人以蝴蝶為生了,一方面蝴蝶沒以前那麼多,一方面人們的生態觀念也進步了。」事實上,蝴蝶數量的減少,主要原因還不在於人們的商業動作,而是由於經濟的發展破壞了群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蝴蝶數量也跟著銳減。」林柏昌說,工業開發使一些植物逐漸消失,而這些植物恰恰是蝴蝶幼蟲的主要食物來源。可喜的是,每周末的賞蝶活動從來不曾間斷,每次都會吸引幾十人前往賞蝶。說到賞蝶,最有名的莫過於「紫蝶幽谷」。臺灣共有二三十個這樣的幽谷,每年11月入冬到隔年2月下旬,美麗的紫蝶成群結隊來到谷中休眠,此時入谷,往往能看到樹上掛著一串串紫蝶,可謂一大奇觀。
「以前蝴蝶多的時候,捕蝶人進谷捉紫蝶,是直接用麻袋朝蝶群套下去,賣的時候就一整袋論斤賣。在山谷裡一下子看到五六十萬隻紫蝶是很經常的事。現在蝴蝶雖沒以前那麼多了,可每個幽谷還是能看到幾萬隻到十幾萬隻的紫蝶。」
林柏昌覺得在蝴蝶保育學會的工作很有意義,因為學會的所有活動都有助於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再造蝶舞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