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帛斑蝶很黏人。
-許爾林將蝴蝶的蛹取下收集起來。
▲枯葉蛺蝶翅膀的兩面呈現完全不同的圖案。
金斑蝶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顏梅麗)前不久,位於同安汀溪的禾伯鮮農創新農場,上千隻蝴蝶被放飛。它們沒有急著回歸大自然,而是圍繞著現場的人群飛舞起來,這個富有詩意的畫面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轟動。
被放飛的蝴蝶有枯葉蛺蝶、美眼蛺蝶、鉤翅眼蛺蝶、玉帶鳳蝶等品種。那麼,這些蝴蝶是怎麼被培育出來的呢?昨日,記者走訪禾伯鮮農創新農場蝴蝶保育基地,採訪了蝴蝶的培育者許爾林——一位有著20餘年蝴蝶生態保育經歷的養蝶人。
用心
起早貪黑餵幼蟲「轉移工程」得及時
記者來到農場時,許爾林和妻子正在給幼蟲餵食。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四個階段,不同階段所需的食物也不同,如在幼蟲期是取食寄主植物的葉子,成蝶後則是取食蜜源植物的花蜜。
給幼蟲餵食就是一項「轉移工程」。許爾林將幼蟲期的寄主植物種植在花盆內,當幼蟲吃完一株植物上的葉子時,許爾林和妻子就及時將一條條幼蟲轉移至另一株葉子茂盛的植物上。
「養蝶就得起早貪黑,以保證它們有充足的食物。」許爾林說,幼蟲的食量隨著體型變大而增大,在後期如果食物補充不及時,飢餓的幼蟲就會啃食樹枝損傷植物,甚至吃掉掛在植株上的蛹。為此,許爾林和妻子每天早出晚歸,避免蝴蝶幼蟲出現斷糧。
堅持
為了培育新品種 在野外「守株待蝶」一周
1998年,從四川來廈的許爾林在島內一家蝴蝶館打工,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蝴蝶保育工作,自此與蝴蝶結下不解之緣。由於沒有人系統地傳授養蝶技術,許爾林只能邊看邊學邊琢磨,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
2003年,許爾林和妻子開始獨立在東坪山蝴蝶谷培育蝴蝶,第一個品種是大帛斑蝶。可惜出師不利,由於沒有完全掌握大帛斑蝶的生活習性,連續培育三批均以失敗告終。出於對蝴蝶的喜愛,許爾林鼓起勇氣做第四批大帛斑蝶的培育。許爾林總結出了適合大帛斑蝶生存的溫度、溼度等環境條件,從卵期開始,經過幾個月的摸索,終於看到破繭成蝶的畫面。
「看到羽化的那一瞬間很激動,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就像是將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人了一樣。」許爾林說。
為了培育新品種,許爾林會抓一些野生蝴蝶來繁育後再放生。他說,為了捉那些已經交配過的蝴蝶,他得守在蝴蝶會來產卵的寄主植物附近等待,有時候一等就是一個星期。另外,為了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比如它們是喜陰的還是喜陽的、乾燥的還是潮溼的,許爾林常常在野外「跟蹤」蝴蝶,觀察它們的起居習慣,一跟就是半天。
據介紹,蝴蝶谷還是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和廈門一中的科考教學實踐基地,央視紀錄片《森林之歌》在那裡拍攝了6個月,許爾林是現場顧問,他養的彩蝶也翩然入鏡。
熱愛
蝴蝶在哪家就在哪 22年來只回老家四次
許爾林說,通過跟蹤發現,大自然中蝴蝶的數量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定期放飛一些本地有的蝴蝶品種,可以幫助維持蝴蝶種群的活力,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因為每天都需要給蝴蝶補充食物,為了方便照顧蝴蝶,我們就把家安在了養蝶的地方。蝴蝶在哪,我們的家就在哪。」許爾林說,2003年至2019年,他一直在東坪山蝴蝶谷養蝴蝶,常年住在山上,下山的次數屈指可數。
養蝶的環境如果使用藥物,對蝴蝶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許爾林夫妻倆從未噴藥除害。也因此,許爾林和妻子經常被蚊子和馬蜂叮得全身大包小包。許爾林打趣說,住在山上,各種飛的、爬的、跳的動物都成了家裡的常客。
在東坪山蝴蝶谷運營期間,許爾林夫妻倆雖然開發了一些收費項目,但扣除日常開銷,收入所剩無幾。去年,許爾林結束了在東坪山的蝴蝶保育工作,今年加入禾伯鮮農創新農場,從事的依然是蝴蝶保育工作。
許爾林說,在廈門養蝶22年間,因為要照顧蝴蝶,他只回老家4次。每次放寒暑假,父母就帶著孫子來看望他們。當被問及是什麼動力讓其默默地養了這麼多年的蝴蝶?許爾林說:「是熱愛,蝴蝶的每次蛻變,都會讓我覺得生命是如此奇妙,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欣賞到蝴蝶的美麗。」
養蝶小貼士
現在有些「昆蟲迷」會購買一些卵或幼蟲在家養殖,蝴蝶嬌弱,如何才能養好?許爾林認為,在廈門蝴蝶最佳的養殖時間是7月-11月,養蝶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卵期:放置於乾燥通風的自然環境下,周邊溫度23℃-32℃之間最適宜,避免強陽光暴曬,遠離殺蟲劑等除蟲藥物。
幼蟲期:不同品種的幼蟲,所吃的植物葉子可能也不同,要給幼蟲提供足夠的食物。儘量不要觸摸幼蟲,也不要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暴曬。
蛹:這階段除了避免強陽光照射之外,還要防止被螞蟻等昆蟲咬傷,可將它們放入小網袋然後懸掛起來;
蝴蝶:成蟲期蝴蝶的嘴像一根能自由伸曲的吸管,取食花蜜、樹汁、腐爛水果汁液等。它們對生活空間大小要求比較高,若過於狹小不利於它們生存,可將它們放於院子裡,用較大的網圍起來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