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居然有養蝶專業戶 還是央視紀錄片《森林之歌》現場顧問【組圖】

2020-11-29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許爾林將蝴蝶的蛹取下收集起來。

臺海網11月11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前不久,位於同安汀溪的禾伯鮮農創新農場,上千隻蝴蝶被放飛。它們沒有急著回歸大自然,而是圍繞著現場的人群飛舞起來,這個富有詩意的畫面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轟動。

被放飛的蝴蝶有枯葉蛺蝶、美眼蛺蝶、鉤翅眼蛺蝶、玉帶鳳蝶等品種。那麼,這些蝴蝶是怎麼被培育出來的呢?昨日,記者走訪禾伯鮮農創新農場蝴蝶保育基地,採訪了蝴蝶的培育者許爾林——一位有著20餘年蝴蝶生態保育經歷的養蝶人。

用心

起早貪黑餵幼蟲 「轉移工程」得及時

記者來到農場時,許爾林和妻子正在給幼蟲餵食。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四個階段,不同階段所需的食物也不同,如在幼蟲期是取食寄主植物的葉子,成蝶後則是取食蜜源植物的花蜜。

給幼蟲餵食就是一項「轉移工程」。許爾林將幼蟲期的寄主植物種植在花盆內,當幼蟲吃完一株植物上的葉子時,許爾林和妻子就及時將一條條幼蟲轉移至另一株葉子茂盛的植物上。

「養蝶就得起早貪黑,以保證它們有充足的食物。」許爾林說,幼蟲的食量隨著體型變大而增大,在後期如果食物補充不及時,飢餓的幼蟲就會啃食樹枝損傷植物,甚至吃掉掛在植株上的蛹。為此,許爾林和妻子每天早出晚歸,避免蝴蝶幼蟲出現斷糧。

堅持

為了培育新品種 在野外「守株待蝶」一周

1998年,從四川來廈的許爾林在島內一家蝴蝶館打工,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蝴蝶保育工作,自此與蝴蝶結下不解之緣。由於沒有人系統地傳授養蝶技術,許爾林只能邊看邊學邊琢磨,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

2003年,許爾林和妻子開始獨立在東坪山蝴蝶谷培育蝴蝶,第一個品種是大帛斑蝶。可惜出師不利,由於沒有完全掌握大帛斑蝶的生活習性,連續培育三批均以失敗告終。出於對蝴蝶的喜愛,許爾林鼓起勇氣做第四批大帛斑蝶的培育。許爾林總結出了適合大帛斑蝶生存的溫度、溼度等環境條件,從卵期開始,經過幾個月的摸索,終於看到破繭成蝶的畫面。

■大帛斑蝶很黏人。

「看到羽化的那一瞬間很激動,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就像是將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人了一樣。」許爾林說。

為了培育新品種,許爾林會抓一些野生蝴蝶來繁育後再放生。他說,為了捉那些已經交配過的蝴蝶,他得守在蝴蝶會來產卵的寄主植物附近等待,有時候一等就是一個星期。另外,為了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比如它們是喜陰的還是喜陽的、乾燥的還是潮溼的,許爾林常常在野外「跟蹤」蝴蝶,觀察它們的起居習慣,一跟就是半天。

據介紹,蝴蝶谷還是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和廈門一中的科考教學實踐基地,央視紀錄片《森林之歌》在那裡拍攝了6個月,許爾林是現場顧問,他養的彩蝶也翩然入鏡。

熱愛

蝴蝶在哪家就在哪 22年來只回老家四次

許爾林說,通過跟蹤發現,大自然中蝴蝶的數量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定期放飛一些本地有的蝴蝶品種,可以幫助維持蝴蝶種群的活力,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因為每天都需要給蝴蝶補充食物,為了方便照顧蝴蝶,我們就把家安在了養蝶的地方。蝴蝶在哪,我們的家就在哪。」許爾林說,2003年至2019年,他一直在東坪山蝴蝶谷養蝴蝶,常年住在山上,下山的次數屈指可數。

▲枯葉蛺蝶翅膀的兩面呈現完全不同的圖案。

養蝶的環境如果使用藥物,對蝴蝶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許爾林夫妻倆從未噴藥除害。也因此,許爾林和妻子經常被蚊子和馬蜂叮得全身大包小包。許爾林打趣說,住在山上,各種飛的、爬的、跳的動物都成了家裡的常客。

在東坪山蝴蝶谷運營期間,許爾林夫妻倆雖然開發了一些收費項目,但扣除日常開銷,收入所剩無幾。去年,許爾林結束了在東坪山的蝴蝶保育工作,今年加入禾伯鮮農創新農場,從事的依然是蝴蝶保育工作。

許爾林說,在廈門養蝶22年間,因為要照顧蝴蝶,他只回老家4次。每次放寒暑假,父母就帶著孫子來看望他們。當被問及是什麼動力讓其默默地養了這麼多年的蝴蝶?許爾林說:「是熱愛,蝴蝶的每次蛻變,都會讓我覺得生命是如此奇妙,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欣賞到蝴蝶的美麗。」

養蝶小貼士

金斑蝶

現在有些「昆蟲迷」會購買一些卵或幼蟲在家養殖,蝴蝶嬌弱,如何才能養好?許爾林認為,在廈門蝴蝶最佳的養殖時間是7月-11月,養蝶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卵期:放置於乾燥通風的自然環境下,周邊溫度23℃-32℃之間最適宜,避免強陽光暴曬,遠離殺蟲劑等除蟲藥物。

幼蟲期:不同品種的幼蟲,所吃的植物葉子可能也不同,要給幼蟲提供足夠的食物。儘量不要觸摸幼蟲,也不要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暴曬。

蛹:這階段除了避免強陽光照射之外,還要防止被螞蟻等昆蟲咬傷,可將它們放入小網袋然後懸掛起來;

蝴蝶:成蟲期蝴蝶的嘴像一根能自由伸曲的吸管,取食花蜜、樹汁、腐爛水果汁液等。它們對生活空間大小要求比較高,若過於狹小不利於它們生存,可將它們放於院子裡,用較大的網圍起來飼養。

(文/圖 記者 顏梅麗)

相關焦點

  • 夫妻倆養蝴蝶一養就是22年 廈門居然有養蝶專業戶
    它們沒有急著回歸大自然,而是圍繞著現場的人群飛舞起來,這個富有詩意的畫面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轟動。  被放飛的蝴蝶有枯葉蛺蝶、美眼蛺蝶、鉤翅眼蛺蝶、玉帶鳳蝶等品種。那麼,這些蝴蝶是怎麼被培育出來的呢?昨日,記者走訪禾伯鮮農創新農場蝴蝶保育基地,採訪了蝴蝶的培育者許爾林——一位有著20餘年蝴蝶生態保育經歷的養蝶人。
  • 《森林之歌》:中國第一部商業自然類紀錄片
    《森林之歌》:中國第一部商業自然類紀錄片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之前,中國電視觀眾看到的自然類紀錄片基本都是經過翻譯之後、有著很高製作水準的歐美紀錄片。《森林之歌》結束了這個歷史。在拍攝過程中,編導和攝影師們歷盡了千辛萬苦,也看到了一些事先怎麼也沒有料到的現狀。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以國際合拍、合作的方式與BBC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英國野馬製作公司(Mustang Films)製作。中英合拍製作團隊歷時1年,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8家博物館,5個世界文化遺產,20多件頂級文物。
  • 湖南婁底有蝶痴 愛蝶養蝶欲建蝴蝶博物館
    從1998年到今,他在家養了近萬隻蝴蝶並製作成了標本。他說,他的目標「四萬」,即養萬隻蝶,讀萬冊書,行萬裡路,藏萬塊奇石。張春和的蝴蝶標本有數百個品種的蝴蝶,其中青鳳蝶,碧鳳蝶,金鳳蝶,麝鳳蝶,黃鳳蝶等十多個品種約7000隻蝶都是他自己培養出來的。有些標本,如日本國蝶,虎斑蝶,大紫蛺蝶,枯葉蛺蝶,金帶喙鳳蝶等稀有品種是利用出差的機會購買或與蝴蝶愛好者交換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則是到野外採集來的。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廈門菜市場有賣野生豪豬肉鱷魚肉?廈門森林公安回應
    原標題:八市有賣野生豪豬肉鱷魚肉?廈門森林公安回應   鱷魚被砍成三段在售賣。市民紀女士致電反映稱,她近日到八市買菜,竟發現有攤子在售賣豪豬肉和鱷魚肉,十分詫異,不知是不是非法售賣,希望有關部門前去查處。   【現場】   豪豬肉一斤158元 鱷魚被砍成三段   近日,記者來到八市,在紀女士的指引下,很快在竹樹堂對面找到了賣豪豬的攤點。
  • 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登陸央視 呈現前所未見的中國
    日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原創自然類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的首映禮上,大氣磅礴的畫面,引人入勝的動物故事,引得在場觀眾不住讚嘆。為了這部片子,總導演李文舉離開正在上初中的女兒一去便是5年之久;同樣為了這部片子,總攝影師王路曾多次身處險境,用他們的話說,「我們都是《動物世界》迷。」
  • 拙政園的杜鵑花上央視了!就在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裡
    拙政園的杜鵑花上央視了!就在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裡 2020年05月03日 07:49:23 | 來源:看蘇州
  • 豆瓣驚現9.5分紀錄片!央視這部紀錄片要火了!
    喜歡看紀錄片的人肯定知道BBC紀錄片,每當BBC推出一部紀錄片,總會給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捕獵》到《冰凍星球》。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BBC優質的攝影呈現出來的大自然的雄偉磅礴,以及生命的律動,確實會讓我們對大自然肅然起敬。
  • 央視紀錄片頻道1月1日開播 內地覆蓋人群超9億
    2011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開播。22日,央視舉辦紀錄頻道開播媒體發布會,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袁正明到場。發布會上宣布,從2011年1月1日起,CCTV紀錄頻道將開始24小時全天候排播,眾多優秀的國產紀錄片,將陸續通過央視紀錄頻道與觀眾見面。
  • 這部紀錄片央視發力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BBC也無法超越
    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BBC也無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國內除了十幾年前陳曉卿拍攝的《森林之歌》,圍繞森林裡的動物講述了生態系統之外,很多年都無人涉足植物類的紀錄片拍攝。
  • COP15大會雲南核心影像《生命之歌》研討會在昆舉行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和《生命之歌》主創團隊合影雲視網訊(記者 盛雪梅 楊維涵 實習生 楊進取 攝影 許健鋒)COP15大會雲南核心影像、大型紀錄片《生命之歌》研討會1月8日在昆舉行。主創團隊、專家學者共同圍繞紀錄片進行了深入研討。
  • 這部最最最美的央視高分紀錄片,才看一集就截了108張圖
    原標題:這部最最最美的央視高分紀錄片,才看一集就截了108張圖 來源丨電影每日推薦(ID:Vipimovie) 看過不少紀錄片,還是覺得央視爸爸的製作更合胃口。
  • 重磅紀錄片央視開播!
    重磅紀錄片央視開播!《諸暨三賢》文化紀錄片開播儀式在市博物館舉行。據了解,新成立的諸暨市諸暨三賢研究會現有會員71名。由許紹滿任會長,袁偉玲、徐建勇等任副會長,錢鴻波任秘書長,蔣海豐、傅繼良副秘書長。當天,還舉行了「只留清氣滿乾坤」三賢書畫作品展、駱恆光《三賢藝術及其影響》講座。
  • 「電燈泡」專業戶:同情侶合影3年 萌到心酸(組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心理趣聞>正文「電燈泡」專業戶:同情侶合影3年 萌到心酸(組圖) 2015-07-15 13:57 來源:滬江 作者:
  • 神都洛陽: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十集全合集
    【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之二王者之地  洛陽王城公園建於1955年,也是中國唯一一座王城遺址公園,1954年,考古人員在今天洛陽市中心區域的位置發現了東周王城的遺址,當時生活在這裡的洛陽人並不知道,他們的腳下就是曾經恢弘一時的東周王城。在這裡,東周王朝歷經了25位帝王和515年的歲月。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即日起,本報特闢《新徵程 新舉措》專欄,報導全行業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創新之舉。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反映美麗中國的紀錄片,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倖存者之歌》紀錄片開拍,重現猶太民族在上海的生命圖卷
    講好上海故事,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倖存者之歌》紀錄片將虛構變成真實,還原邁克父母的真實生活,用4K高清拍攝,將在中、美電視臺以及部分院線推出。「由於疫情關係,有一些採訪無法通過實地進行,只能在線上進行對話,所有的內容都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同時,這部紀錄片將以參加國際影展的紀錄片競選單元為目標進行拍攝,也可能會在院線投放,未來觀眾將可能走進電影院,在大屏幕欣賞。「希望讓這部上海故事插上翅膀,飛得更遠,為每一位世界各地的觀眾帶去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共同感受超越苦難的愛與信仰。」貝拉說。
  • 廈門同珵置業有限公司廈門首開2017TP05地塊產品全過程顧問服務...
    福建省建融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受廈門同珵置業有限公司委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等有關規定,現對廈門首開2017TP05地塊產品全過程顧問服務招標進行公開招標,歡迎合格的供應商前來投標。
  • 科學家證實墨西哥黑脈金斑蝶數量驟減
    科學家證實墨西哥黑脈金斑蝶數量驟減 原標題 [科學家證實墨西哥黑脈金斑蝶數量驟減]